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4 天前 · 異位性皮膚炎是常見的慢性發炎皮膚疾病,常與家族史、 過敏 、免疫系統失調和皮膚屏障功能受損等因素相關,且可以影響任何年齡層的人,其中又以兒童最常見。 安南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陳郁蓁說明,異位性皮膚炎常見的皮膚症狀為乾燥、癢、紅腫和紅疹等,其對患者造成的困擾不只在於外觀,嚴重時甚至會影響睡眠、情緒、生活作息、學業及工作表現。 治療重點 1:持之以恆地使用保溼劑. 陳郁蓁指出,對異位性皮膚炎患者最基本且重要的治療,即是「保濕劑」的選擇與使用。 因皮膚乾燥產生癢感是這類患者普遍的困擾,平時養成使用保濕劑的習慣,可減少搔抓與皮膚被破壞的機會。

  2. 3 天前 · 台灣神經免疫醫學會理事長葉建宏指出今年世界多發性硬化症日主軸為診斷」,期盼提升社會大眾對多發性硬化症的認知能夠及早診斷且穩定持續地接受治療他說:「因為神經發炎不一定會出現症狀為避免開始出現功能退化的問題需要及早調控患者的免疫系統以降低神經損傷擁有正確治療觀念才是不傷大腦的核心關鍵病友卓小姐分享自己在不到 30 歲就出現症狀,初期只是在不同時間點會出現手腳、肚皮的麻木感,因症狀持續一段時間消失,因而不以為意,直到有朋友建議她就醫檢查,透過 MRI 才發現罹患多發性硬化症。 轉診至林口長庚醫院神經內科部部主任羅榮昇門診,隨即展開治療。

  3. 3 天前 · 日期:2024 年 5 月 28 日 作者: 楊 紹楚. 根據衛生福利部最新癌症登記統計,女性十大癌症發生率中, 乳癌 、 卵巢癌 、子宮體癌均名列其中,而子宮頸癌則是女性癌症死亡率的第九位,顯示這些專屬女性的癌症對健康有重大影響。 女性不可忽略的癌篩檢. 乳癌. 台灣年輕女性乳腺組織密度較高,透過乳房超音波診斷較為有效。 因此建議 30 歲以上未生育女性或 35 歲以上女性每年進行一次乳房超音波檢查,45 歲後則利用政府補助的兩年一次免費乳房 X 光攝影,再加上一年一次的乳房超音波檢查。 乳癌高風險族群: 有乳癌家族病史者. 未生育者或 30 歲後才生第一胎. 肥胖者. 抽菸飲酒者. 不健康飲食或攝取過多女性荷爾蒙者. 容易負面情緒者. 卵巢癌.

  4. 3 天前 · 洪毓權表示,多囊性腎病是一種遺傳性疾病,可分成兩大類:一、染色體顯性多囊性腎病變(ADPKD),通常發生在成年人;二、隱性多囊性腎(ARPKD),通常在出生時或出生前診斷,比起顯性多囊性腎病變(ADPKD)要罕見多。 多囊性腎病會隨著年紀增長,腎臟囊腫數量逐年增多,而使得腎臟體積越來越大,甚至超過正常腎臟數倍,因此壓迫到腹腔正常組織,引起腰腹部疼痛與不適。 常見的症狀,還包含高血壓、腹部異常大、血尿、還有反覆泌尿道感染等等。 揪「腰痛」原因先做2件事.

  5. 4 天前 · 血管硬化狹窄是老化必然的過程,一般來說 40、50 歲以上就會漸漸出現,而且是全身較大的動脈血管多會發生。 醫師建議,如果頸動脈有 50% 以上的狹窄,同時病人又出現與此一動脈狹窄相關的症狀,就考慮需要積極治療,避免中風發生。 「右側鎖骨下動脈有粥狀動脈硬化斑塊狹窄、雙側頸動脈內壁增厚狹窄,如有 頭痛 、暈眩或單側肢體較無力、不平衡、麻痺、口齒不清、步態不穩、暫時性單眼失明等症狀,請至神經內科門診就診評估。 當健檢收到這樣的頸部超音波報告時,該怎麼辦? 一般人聽到自己的動脈有粥狀硬化斑塊,同時又有雙側頸動脈內壁增厚狹窄,肯定會嚇一大跳,開始擔心會不會有中風的風險。 事實上,血管硬化狹窄是老化必然的過程,一般來說 40、50 歲以上就會漸漸出現,而且是全身較大的動脈血管多會發生。

  6. 3 天前 · 疾管署今 (28) 日公布,新增 1 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為北部 6 歲男童。 該童 5 月上旬因 發燒 、疱疹性咽峽炎症狀就醫,3 天後出現頸部疼痛僵硬情形再度就醫,經檢查疑似急性無力脊隨炎,於當日收治住院。 通報為急性無力肢體麻痺 (AFP) 並採檢,因檢出克沙奇 A2 型而通報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經審查研判為確定病例,個案經治療後症狀改善,目前已出院。 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上週 (5 月 19 日至 5 月 25 日) 門急診就診計 15,180 人次,較前 1 週 (17,888 人次) 下降 15.1%,惟目前仍處於腸病毒流行期,研判疫情傳播風險將持續。

  7. 4 天前 · 因為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有截肢風險,張釗監提醒民眾,若出現走路走不遠,出現腳麻、痠痛等症狀,休息一下又可以繼續行走,可能要懷疑是下肢動脈阻塞,建議儘速到醫院找心血管科醫師,透過周邊動脈超音波、下肢分段壓力檢查及血管攝影等檢查,確認病灶的嚴重度及範圍。 打通血管用「這」方法療效佳. 一旦被診斷為腳中風,臨床醫師會依據病人的狀況,選擇最適宜的治療方式。 治療方式包括藥物治療、血管腔內手術(俗稱通血管)及外科繞道手術。 張釗監表示,近年來血管腔內手術逐漸成為處理下肢動脈阻塞的首選,這種方法傷口小、危險性低、術後疼痛少,且可根據需要分段或重複執行。 然而,部分病灶仍需依賴傳統的外科繞道手術才能有效重建血流循環。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