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4 天前 · 專家:「這成分」才能HOLD住肌肉. 日期:2024 年 5 月 30 日 作者: 邱 玉珍. 肌少症是導致老年人體力下降、跌倒的重要原因,為了增加肌肉量,不少長者猛補充蛋白質,但最新研究發現,老年人肌肉組成與年輕人不一樣,光補充蛋白質還不夠,還需要補充 ...

  2. 5 天前 · 造成食物過敏最常見的食物為種類為帶殼類海鮮(蝦子、螃蟹等)、花生、雞蛋、魚類等。 蘇冠文指出,牛奶與雞蛋過敏的反應會隨著年齡降低,有 1/2 的過敏者在 5~7 歲後會產生耐受性;而帶殼類海鮮及花生過敏者,比較會終身存在過敏反應,僅約 1/5 的過敏者會產生耐受性。 避免食物過敏注意 3 不做. 蘇冠文提醒,已確認對特定食物過敏者,建議避免食用過敏食物,每次購買食品前詳細閱讀食品過敏原標示,切勿在家自行嘗試,以免發生嚴重的全身性過敏反應。 不小心食用到而產生過敏反應時,如果是輕微過敏症狀可以服用抗組織胺藥物緩解症狀,但如果產生嚴重過敏反應,如腸胃道、呼吸道或是心血管方面的症狀出現,則需立即就醫,接受進一步藥物治療。 諮詢專家: 林口長庚醫院兒童過敏氣喘風濕科主治醫師 蘇冠文. 文 / 黃慧玫

  3. 5 天前 · 脂肪肝不管會變成肝癌! 2 茶飲和 3 穴位幫助遠離. 日期:2024 年 5 月 29 日 作者: 林 欣儀. 脂肪肝是我國僅次於 B、C 型肝炎的肝病,平日若做好控制,脂肪肝是可以逆轉的,但若是放任脂肪肝持續纖維化、硬化,恐進一步演變成 肝癌 。 這篇以中醫角度分享,從平日喝2款茶飲與按摩穴位,可以幫助遠離 脂肪肝 。 以中醫角度來看,平常吃飯不規律、暴飲暴食、勞累過度,如果又加上愛甜食、油炸等食物,或有喝酒習慣,就容易演變成「脾虛夾濕」體質,容易在體內累積太多代謝廢物,如果因壓力使情緒緊繃引起肝氣鬱結,就會造成「脂肪肝」。 喝自製 2 中藥茶,幫助消脂. 五味子荷葉消脂茶. 材料:柴胡 3g、荷葉 5g、五味子 1.5g。 作法:中藥材漂洗後,用 600cc 的熱水浸泡即可。

  4. 3 天前 · 10大要點預防腸病毒大傳染. 勤洗手 :配合正確洗手方式,維持勤洗手的良好衛生習慣,確保阻隔手上沾染的病菌到處傳播。 提升免疫力 :維持均衡飲食、適度運動及充足睡眠。 防止傳播 :生病時,應儘速就醫,請假在家多休息。 清潔環境 :注意居家環境的衛生清潔及通風。 避開人潮 :流行期間,避免出入人潮擁擠、空氣不流通的公共場所。 不接觸病患 :儘量不要與疑似病患接觸,尤其是孕婦、新生兒及幼童。 多餵食母乳 :新生兒及嬰兒可多餵食母乳,以提高抵抗力。 減少接觸 :在接觸或哺育新生兒前應洗手,必要時務必更衣、戴口罩;除主要照顧者以外的人員儘量避免接觸新生兒。 保持衛生 :幼童之照顧者或接觸者應特別注意個人衛生。 消毒玩具 :經常清洗、消毒孩童的玩具(尤其是絨毛玩具),以免表面沾染細菌透過手口接觸感染。

  5. 3 天前 · 胰臟是位於上腹部胃後方的消化器官,同時具備內外分泌功能,有許多原因都可能造成胰臟發炎,每個原因的發炎機轉也不一樣, 常見原因如膽結石、過度飲酒和血脂肪過高等 。 急性胰臟炎是較為常見的住院病因,陳泓達說明, 胰臟炎的典型症狀就是上腹痛和噁心嘔吐,較嚴重者會因為局部發炎造成腸阻塞甚至腹腔內感染及腹水或其他更複雜的併發症。 他說,這種 上腹痛通常是持續的疼痛,且因為胰臟靠近後腹腔,所以有時候疼痛感會延伸到背後 。 若 沒有及時治療,變成全身性發炎反應時,就會影響其他器官如腎心肺功能,甚至變成周圍組織壞死、腹內感染、敗血症等嚴重狀況。 診斷和治療胰臟炎該怎麼做. 陳泓達提到,診斷胰臟炎的方式,包括 檢視是否有典型症狀、抽血看胰臟發炎指數;還有影像學檢查,包括電腦斷層、核磁共振及超音波 。

  6. 5 天前 · 寶寶肚臍凸出來正常嗎? 7 個初生嬰兒肚臍護理小常識. 日期:2024 年 5 月 29 日 作者: Champimom. 假如寶寶哭啼、發脾氣或腹部用力時,肚臍凸起,有可能是出現臍帶疝氣,父母應帶寶寶看醫生檢查清楚。 根據統計,大約每 4 至 6 個寶寶中,就有 1 個會出現臍帶疝氣,較常見於患有唐氏綜合症或出生體重低的寶寶。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繼續閱讀. 什麼是臍帶疝氣? 臍帶疝氣的成因是由於初生寶寶的臍帶壁膜出現缺憾,未完全整合,以致形成一個疝氣囊。 當寶寶哭泣或腹部用力時,疝氣囊就會凸起,放鬆時又會縮回。 大多數臍帶疝氣個案會隨著孩子長大而消失,多數在 3 至 4 歲自然埋合,無須做手術。 不要迷信偏方.

  7. 3 天前 · 花蓮慈濟醫院中醫部中醫師黃咨博表示,現代社會中,許多人因為工作繁忙、生活壓力大,導致掌管消化吸收功能的腸胃常出問題,容易發生腸胃脹痛,甚至胃食道逆流等問題。 益胃「公孫穴」,改善腸胃不適. 黃咨博建議,這時候按壓位於足太陰脾經上的「公孫穴」就能改善腸胃不適問題。 中醫穴位調養中,最常應用於調理脾胃的穴位就是「公孫穴」,因此它又被稱為「益胃穴」。 公孫穴是足太陰脾經的絡穴,同時連繫著足太陰脾經、足陽明胃經與衡脈等 3 條經絡。 中醫理論中,脾胃是互為表裡的臟腑,共同統籌多數消化相關疾病,因此與脾胃經絡相通的公孫穴,對於胃脹、胃痛、消化不良、腹痛都有一定療效。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