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3 天前 · 他說:「因為神經發炎不一定會出現症狀為避免開始出現功能退化的問題需要及早調控患者的免疫系統以降低神經損傷擁有正確治療觀念才是不傷大腦的核心關鍵! 病友卓小姐分享,自己在不到 30 歲就出現症狀初期只是在不同時間點會出現手腳肚皮的麻木感因症狀持續一段時間消失因而不以為意直到有朋友建議她就醫檢查透過 MRI 才發現罹患多發性硬化症。 轉診至林口長庚醫院神經內科部部主任羅榮昇門診,隨即展開治療。 最令她感到遺憾是,有天右眼出現模糊狀況,她沒想到是多發性硬化症造成,因此 1 週後才回門診,沒想到就錯過治療黃金時機,右眼視神經遭破壞、視力僅剩 0.1。 讓她深切認知到及早控制、早期治療的重要性。

  2. 4 天前 · 是不是很嚴重? 會不會中風呢? 日期:2024 年 5 月 27 日 作者: Heho編輯部. 血管硬化狹窄是老化必然的過程一般來說 40、50 歲以上就會漸漸出現而且是全身較大的動脈血管多會發生。 醫師建議,如果頸動脈有 50% 以上的狹窄同時病人又出現與此一動脈狹窄相關的症狀就考慮需要積極治療避免中風發生。 「右側鎖骨下動脈有粥狀動脈硬化斑塊狹窄、雙側頸動脈內壁增厚狹窄,如有 頭痛 、暈眩或單側肢體較無力、不平衡、麻痺、口齒不清、步態不穩、暫時性單眼失明等症狀,請至神經內科門診就診評估。 當健檢收到這樣的頸部超音波報告時,該怎麼辦? 一般人聽到自己的動脈有粥狀硬化斑塊,同時又有雙側頸動脈內壁增厚狹窄,肯定會嚇一大跳,開始擔心會不會有中風的風險。

  3. 3 天前 · 陰道超音波無副作用及輻射影響且可同時觀察卵巢與子宮狀況因此建議所有女性每兩年進行上述兩項檢查一次以早期診斷癌症風險。 若三等親內有罹患卵巢癌或乳癌者,則建議每年檢查一次,基因檢查異常者則需縮短至半年一次。

  4. 2 天前 · 兒童及青少年每 3 位 1 位過重或肥胖 3 撇步讓體位健康不超標. 研究指出,超過一半的肥胖兒童長大後仍然會是肥胖,更有 7 成肥胖的青少年會變成肥胖的成年人 1 ,且增加罹患非傳染性疾病的風險。. 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2022 年全球 5 至 19 歲兒童及青少年 ...

  5. 4 天前 · 1. 過度疲勞. 處理方式: 兒科心理學家卡特里娜 · 利岑伯格說明,如果寶寶整夜突然醒來尖叫,這很可能是過度疲勞的跡象. 若寶寶是因為正在調整睡眠周期,所以會半夜醒來大哭。 媽媽可以試著阻止寶寶在午睡時間醒來,讓他們在晚上睡覺時有更穩定的睡眠品質。 2.不知道如何醒來後再度入睡. 有時候寶寶還沒有找到醒來後能夠再次入睡的技能,因此就只能大哭呼喚爸媽來幫忙。 處理方式: 媽媽們可以給予安撫奶嘴, 或輕輕搖晃寶貝幫助入睡。 3.肚子餓、舒適問題或尿布濕了. 處理方式: 這時可以餵食母乳或配方奶、換尿布,或調整睡眠環境. 惡夢和夜驚一樣嗎? 惡夢和夜驚不是一回事。 惡夢發生在快速動眼期睡眠(快速動眼期睡眠)期間,這是較淺的睡眠階段,會讓孩子驚醒、感到害怕或困惑。

  6. 2 天前 · 林口長庚醫院兒童過敏氣喘風濕科主治醫師蘇冠文表示,絕大多數的食物過敏與體內分泌 IgE 有關,主要機轉是在吃下特定食物後,身體產生特定 IgE 抗體便附著於肥大細胞表面當第二次接觸到時肥大細胞釋放過敏相關激素產生立即且全身性的反應。 常見食物過敏症狀. 因此食物過敏的症狀通常發生在進食 1 小時內發生的部位包含皮膚腸胃道呼吸道以及心血管方面。 以皮膚症狀表現為最常見,呼吸道症狀為第二常見,心血管的症狀相對少見但也最為嚴重,可能有致命風險。 皮膚症狀 :急性 蕁麻疹 、 濕疹 ,或是血管性 水腫 。 呼吸道症狀 :流鼻水、打噴嚏、喉嚨不適、 氣喘 ,嚴重可能出現呼吸道阻塞、呼吸困難等。 腸胃道症狀 :腹瀉、嘔吐、肚子痛、口腔搔癢感、口腔黏膜水腫等。

  7. 2 天前 · 健康問 Heho 健康問題歡迎. 傳訊息找解答. 假如寶寶哭啼、發脾氣或腹部用力時,肚臍凸起,有可能是出現臍帶疝氣,父母應帶寶寶看醫生檢查清楚。 根據統計,大約每 4 至 6 個寶寶中,就有 1 個會出現臍帶疝氣,較常見於患有唐氏綜合症或出生體重低的寶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