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其他人也問了

  2. 2 天前 · 1. 勞基法中的病假規定. (1) 病假有哪些種類? 普通傷病假其實就是最廣泛的病假,如受傷、生病、或因生理因素需進行治療休養,只要非因工作所引起,均屬於普通傷病假的範疇。 從普通小感冒到需住院的情形,都被歸類於普通傷病假的範疇,更甚者如勞工患有癌症,或懷孕期間需安胎休養,這些情況同樣會被歸類於普通傷病假,並且與住院病假合併計算。 公傷病假則涵蓋勞工因工作引起的職業災害,包括從輕微受傷到導致殘疾,在治療此傷勢的期間,雇主必須給予公傷病假。 而根據《勞工請假規則》第6條的規範,公傷病假需滿足兩個主要條件: 業務執行性:此條件相對寬鬆,凡在工作時間及場所發生的傷害,無論是在執行工作任務、活動前後,或甚至上下班途中,基本上都會被認定具有業務執行性。

  3. 2 天前 · 😳「實施勞雇雙方協商減少工時」是什麼? 😵 無薪假真的沒有薪水嗎? 🥺什麼情況下公司可以實施勞雇雙方協商減少工時? 🤓實施勞雇雙方協商 ...

  4. 2 天前 · 勞工局長周登春29日在防疫記者會中說明首先家中若有需要照顧的12歲以下兒童或就讀國高中職五專1至3年級持有身心障礙證明子女或者照顧原接受日長照機構服務的身心障礙者失能者因防疫關係導致學校或相關機構停課勞工可請無薪防疫照顧假家庭照護假或有薪的特休。 (熱門點閱: 四技二專統測30日登場 居隔生可由同住親友接送或自行前往 ) 其次,勞工進行自主健康管理時,若非新冠肺炎而有其他病徵者,可依身體健康狀況,請普通傷病假領半薪,或全薪的特休;若為勞工自主隔離,得請全薪特休或無薪事假;若應雇主要求在家隔離則須照給薪資,勞工不必補服勞務。

  5. 3 天前 · 疫情衝擊國內經濟不少勞工被迫休無薪假勞動部今天1日公布最新統計實施無薪假企業共有2578家人數1萬7193人比上期增加1412人勞動部也推出無薪假補貼延長方案最高可領24個月補貼金額約26.4萬立法院日前通過嚴重特殊傳染病防治及紓困振興特別條例」,將施行期間延長1年至2023年6月30日勞動部護勞工紓困計畫也跟著延長1年。 同時針對無薪假勞工推出「安心就業」及「充電再出發」計畫。 勞動部說明,安心就業計畫將採用3級補貼方式,第1級每人每月3500元,第2級每人每月7000元,第3級每人每月1.1萬元為上限,最長發給24個月。 (熱門點閱: 端午連假熱到爆! 需防午後雷陣雨 第3波梅雨下周到 )

  6. 2 天前 · 1. 事假會扣薪嗎? 在討論勞動法中關於事假的規定時常見的誤解是以為請事假等同於薪資扣除實際上根據勞工請假規則第7條的規定事假是不帶薪的休假意味著在事假期間員工不會收到工資。 這並不是指雇主會從員工的薪資中扣除一部分,而是因為在事假期間,員工沒有提供勞動,因此不會獲得相對應的薪資。 為了進一步理解,我們可以將「扣薪」和「不給薪」區分開來。 當一名勞工有提供勞動但其應得的薪資被減少時,這稱為「扣薪」。 相反地,「不給薪」的情況是指員工在某段時間內沒有提供勞動,因此雇主不需支付薪資。 由於事假期間員工不工作,雇主自然不支付工資,這是一種「不給薪」的情形,而非真正意義上的「扣薪」。 那麼,如何計算事假期間的薪資調整呢? 我們將在下一段落中進行詳細的解釋。

  7. 3 天前 · 企業雇主在經營及經濟上的因素而須實施無薪休假因涉及勞工生計甚鉅及法律上的爭議常引發關注。 對此,行政院南部聯合服務中心22日邀請國立政治大學法學院副教授林佳和,以「工資問題知多少」為主題舉辦講座,輔以勞基法及民法等相關法律條文說明,現場近百位工會理事長及幹部共同參與。 行政院南部聯合服務中心副執行長陳慧玲表示,工資是雇主給付義務,也是勞工賴以為生的經濟來源,勞雇雙方之間針對工資範圍與認定常存有重大利益衝突。 講座中針對工資問題提供法條運用給予正確解答,建立正確觀念,也協助各工會在管理制度及法條上更加詳細認知。 林佳和講座內容,從工資定義、無工作但卻有報酬、工資安全原則、工資墊償、無薪減班休息、雇主跑了工資墊償與優先權等內容詳細說明。

  8. 3 天前 · 勞工一旦休假就代表勞工沒有提供勞務雇主本來沒有提供薪資報酬的義務不過一旦要求雇主必須給付薪資那除非是勞資雙方協議不然就必須有要法律明文規定。 由於休假是一種暫時停止勞務讓勞工不管是養病、休息、調養身體或照顧家庭等等,其實都是為了讓休假之後,能恢復身心活力,讓未來繼續在生產上能更有效率與創造力,更能長期永續地為企業生產創造更多利潤。 因此,勞工休假是勞動再生產的一個重要過程,勞工適度的休假反而更能使勞工在工作上更有生產力或創造力,為企業創造更多利潤。 因此,勞基法、性別工作平等法等相關勞動法令中,有許多對於勞工請各種休假,雇主不需要給付工資,或是給付全額或部分工資的明文規定,以確定雇主的薪資給付義務,以下將一一條列說明,讓上班族都能明確了解自己的權益。 特別休假有幾天可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