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7年11月22日 · 「為了孩子,我們不能離婚。」多數感情走到盡頭,但仍不放棄共組家庭的夫妻,都曾用這句話說服自己。我們深信:孩子必須成長在完整健全的家庭,才不會傷害他們的心靈,或被人嘲笑、看不起。 但是。

  2. 2017年11月21日 · 婚姻的各式各樣考量與現象. 有時候我們或許需要考量一下進入婚姻前 個人是否準備好的心態 ,舉例來說,你們是如何看待婚姻這件事情的,你是把婚姻看作是感情的重要路徑,還是只是因為現在的關係不健康也不穩定,你想要用婚姻來當作改變的契機與方式,我們都看過許多人在要分手時,突然間就大量的談婚姻,這或許也預示了即便最後結婚了,密集的相處還是會帶了沈重的負擔。 另外就是你 夠不夠認識這個人 ,所謂的認識是你在內心有一種定見,一種感覺,而不會在對方做某件事情時,你還會有一種原來你是這樣想的錯愕,所以婚前多討論金錢的觀念、做事的方式,有所不同也必須承認,或許也需要聊聊對待小孩的方法,交流越多也就越多認識彼此的機會。 當然每個人都會改變,但你也許也不想要在結婚後才知道某些他早就有的壞習慣吧!

  3. 2018年7月10日 · 其實一段感情最終會不是走上離婚,可以從這段感情一開始是怎麼開始的來預測機率高低。 有研究表示,當一對夫婦在相遇初期,對彼此的愛意越多,那他們就越有可能在未來離婚。

  4. 2015年8月3日 · 不論你是離婚家庭中的父母、繼父母,或者你正在和成長於離婚家庭的人交往,只要你愛著那個人,下列 10 件事是你應該記在心上的: 1. 他們不信任你

  5. 2021年9月28日 · 答案是肯定的,「研之有物」專訪中研院語言研究所李佳穎研究員,她的專長為神經語言學,透過腦造影技術探討大腦與語言處理的關係。 腦波研究如何幫助我們,了解語言處理歷程以及其與認知發展的關係呢?

  6. 2017年9月6日 · 依戀焦慮真的“沒救了”嗎?. 說到依戀特徵,通常我們會把它視為一種較穩定的特質,甚至作為一種標籤貼到人身上:你是迴避型,我是焦慮型,並常常試圖探討不同依戀類型的人有什麼樣的特點。. 但實際上,每個人身上的依戀特徵並不是穩定不變的 ...

  7. 2017年6月30日 · 很可能你只是自私的想要把對方變成你想要的樣子,那很可能不是他的問題,而是你自己的問題。. 如果硬要改變對方,又為什麼不找一個本來就適合你、不需要去改變、彼此都開心做自己,又能相愛的人就好呢?. (但千金難買早知道). 但是我們都曾有過這樣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