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W
    L
    ERA
    K
    BB
    本季2
    4
    4.50
    35
    16
    終場
    6月 3日@費城人
    L
    1 - 3
    6:40 下午 EDT
    6月 4日@費城人
    4:05 下午 EDT
    6月 5日@費城人
  2. 2021年1月20日 · 去年3月,精神科醫師廖泊喬和一群同仁,在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創立了全台灣第一個治療賭博成癮的「博弈門診」,目睹個案們在戒癮中的空虛、憤怒、無助。 去年11月,《報導者》連續推出兩集博弈產業報導幕後,廖醫師主動和我們聯繫,希望聽眾除了理解博弈產業的背後,也理解賭癮是如何發生、以及他在診間的發現。 而Summer,則是在30歲以前,一度沉溺於賭博中的個案之一。 運彩、線上博弈、借貸無所不碰的他,輸掉2000萬後,在去年10月接觸到博弈門診,開始試著轉變。 他後來開立 Podcast《不切實記》 ,持續講述他的經驗、希望幫助更多人不要落入這個陷阱。 你三不五時也賭一下嗎? 怎麼判斷自己成癮了? 怎麼求助、想辦法停下? 空虛、懊悔、憤怒……在戒癮途中,會遇到甚麼事?

  3. 2024年2月25日 · 世界衛生組織(WHO) 第154屆執行委員會(Executive Board, EB) 已於今年(2024)1月22日至27日於瑞士日內瓦召開,執委會由WHO會員國定期選出34名成員組成,負責審議WHO的工作報告、設定當年世界衛生大會(WHA)議程,並指引WHO組織管理之改革方向,影響了全 ...

    • 美國:「居住優先」策略有顯著成效
    • 台灣:3大原因讓政府和社會不去正視無家者居住需求
    • 關注無家者權益的公民團體角色

    事實上,已有眾多證據顯示,積極且優先解決無家者住宿需求的居住優先(Housing First)策略,能十分有效且節省開支地緩解無家可居的問題,尤其是針對長期無家可居者更為有效。在此僅舉兩例:美國猶他州自2005年起,運用居住優先原則推動的相關措施,到了2015年已使長期無家可居的人數從2,000人變成不到200人。北卡羅來納州的夏洛特市在2012年推行此策略為主的方案,參與方案者不但相較於沒有穩定住所前有更多收入、更多社會支持、較少被逮捕,而且一年就共省下180萬美元的大筆醫療支出(每位參與者約省下2.9萬美元),其中包括醫院與急診室使用狀況減少70%。 這種始於美國紐約的方案,不以處遇或工作等條件為前提,先提供獨立生活住居,尊重無家者意願,以社區為基礎提供可及性高的支持性服務。在隨機控制設...

    無家者居住需求得不到回應,問題主要出在台灣遊民政策始終被界定為社會救助問題,而非居住問題。政府雖構建一套相對完整、涵蓋廣泛的社福體制,保障極端缺乏維生能力無家者的生命權,但卻無法有效回應所有無家者最迫切的居住需求,而主掌國家居住相關政策的中央營建署與地方都發局,在遊民政策上並未扮演任何角色,甚至也未意識到有此需要。這與國外處理無家可居問題時以「住宅」與「經濟安全」雙軌並重的狀況相去甚遠。學者雖以跨國比較為例提醒政府,但卻不見改善。 現行體制對無家者被剝奪適足住房的基本權利的現象,是消極以對的。個別地方政府雖積極協助租屋並申請補助,但這種協助的前提是穩定就業或具備老人、身障之福利資格,也常限於量能不足與制度排除的問題,而使成效備受質疑。接觸無家者的遊民工作者絕非未體察到此住宿需求,然而,他們努...

    以往,協助無家者的民間力量主要是具宗教色彩或素樸助人觀的慈善團體,團體運作的主力放在提供無家者實質服務或物資,以及驅使他們找工作、住屋以脫離街頭。在過程中,「助人—受助」連帶如本書第五至七章的描繪,不但危殆且對無家者自我形象、尊嚴、彼此信任,產生明顯負面後果。這並不是說外界不需要協助這群身處社會邊緣且經濟極弱勢的群體,但確實應思考如何讓打造的「助人—受助」連帶更為平等、正向且穩定,而你我皆可參與的公民團體在此過程中即扮演關鍵的角色。藉由關注或參與這些公民團體,將能凝聚民眾的進步力量,帶領台灣在無家者權益改善上進入下一階段。公民團體將在以下3個具體面向上起到實質作用: 第一,督促政府採取積極作為,保障無家者權益。 台灣包括中央及地方政府之所以無法採取積極且適切的作為,究其因在於迎合整體社會保守...

  4. 2020年2月28日 · 早在20世紀上半葉,英國哲學家羅斯(W. D. Ross)就分析,人會因為不同的情境與關係而產生不同的義務,例如忠誠、正義、感恩、助人、不傷害的義務,這些義務都是我們「直覺上」會同意的,然而,這些我們原則上都會接受的義務,卻可能在特定的情境下

  5. 2020年10月18日 · 《報導者》深度採訪10位一路就讀明星高中和頂尖大學的年輕人,他/她們生於1990年後,介於即將離開校園或初入社會的年紀,卻深深為情緒困擾所苦;與學業纏鬥「成功」後,卻開始與自己的情緒糾纏,進而走入了學校的心輔室,諮商、吃抗憂鬱藥,甚至自傷,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停滯掙扎。 我們走入這群年輕人的生命地景,亦採訪其親友、心理師等陪伴者,也從青少年研究學者、他國青少年生命狀態,試著理解這一代高學業成就年輕人為何陷入心理痛苦? 年輕的他/她們如何與憂鬱和焦慮共處? 與上一代有相對緊密親子關係的年輕人,為何難以向父母開口訴說? 家庭與社會如何避免把愛錯譯成傷害,加速將他/她們推開? 專題也試著盤點台灣社會的心理支持體系,對這群年輕人的支持存在什麼缺口? 作為一般人,我們又能夠如何陪伴與承接?

  6. 2022年11月14日 · 儘管如此,筆者認為面對艱難的淨零目標,積少成多,任何減碳的方案都不應輕言放棄,8%左右的森林碳匯,仍有積極討論的必要。而在討論森林碳匯之時,我們也應重視台灣森林具有無可取代重要性,包括國土保安、水源涵養、生物多樣性、休閒育樂、木材與林產,文化傳承與發展、美學等,碳匯 ...

  7. 2020年3月10日 · 從ㄎㄧㄤ掉變癱掉:「毒害」年輕人的笑氣濫用. 21歲的小柔曾因吸食過量的笑氣,差點癱瘓。. 俗稱笑氣的一氧化二氮(N2O)原是半導體和食品加工等工業製程中,不可或缺的氣體原料,但這些年,原料卻悄悄流入市面,並被包裝成「派對助興」的催化劑。. 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