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得分
    籃板
    助攻
    本季7.8
    8.3
    2.5
    Pacers won series 4-3終場
    5月 19日vs溜馬
    L
    109 - 130
  2. 2019年6月18日 · 「社區家園」是慢性精神病患在醫療照護體系之外與社區融合的契機,但要獲得大眾的理解與接納還是充滿挑戰。

  3. 2023年12月13日 · 黃哲翰/德國「反猶浪潮」重返(上):一場遠方戰爭,解封1945年後的禁忌. 2023年11月8日,納粹開始大規模迫害猶太人的開始──水晶之夜──的85週年追悼日,柏林布蘭登堡門上除了代表追悼猶太大屠殺死難者的大衛之星,也以德語投射一 一句回應時代氣氛的口號:「絕不再發生,就是現在(Never again is now)」。 (攝影/DPA/dpa Picture-Alliance via AFP/Paul Zinken) 全部. 2023/12/13. 文字. 黃哲翰. 責任編輯/張鎮宏、張詩芸. 社運. 教育. 以巴衝突. 德國. 社群媒體. 假訊息. 俄羅斯. 烏克蘭. COVID-19. 歷史. 種族歧視. 納粹. 戰爭. 全部. 2023/12/13. 文字. 黃哲翰.

    • 「極化」的主要推力,來自菁英還是大眾?
    • 還有哪些因素可能促燃極端主義?
    • 極化的後果:削弱人民對政府和民主的信任
    • 政治競爭不能淪為黨派仇恨

    不同政黨的國會議員在意識形態上愈來愈壁壘分明,這點已經廣泛獲得共識,但特定議題的大眾極化證據則是頗受爭議。明顯可見的是,選民愈來愈依據意識形態自我分群:現在已經愈來愈少有自由派的共和黨人以及保守派的民主黨人,而且共和黨擁護者與民主黨擁護者在各種議題上的立場也愈來愈分歧。投票行為與黨派立場的一致性已然提升,如同我們先前所見。 目前專家整體上的意見認為,在這項菁英與大眾的互動當中,主要的推動力乃是由上而下。菁英向選民傳達極化的訊息,以便藉著黨派訴求獲取支持。由於政黨領袖傳達的這些訊息,選民因此經常改變自己對於議題的觀點。隨著領導者對於特定議題「傳達」愈來愈分歧的觀點,這樣的分歧也有可能會迅速散播於他們的追隨者之間。近期就有這麼一項案例:兩黨對於美俄關係長期以來的共識,在2016年之後迅速轉變為大...

    有些學者特別強調評論家與政治活躍分子是政黨極化的主要推動力,在民選官員與平民百姓當中都促成了更嚴重的極端主義。共和黨與民主黨活躍分子的意識形態分歧在1960年代之後大幅擴大,而且如同我們看過的,現在仍然積極參與地方公民活動的人士愈來愈是來自意識形態的兩極。對於鼓勵極端主義,以及把衝突的層面擴展到基於身分認同的議題群組,倡議者與社會運動似乎都扮演著重要角色。這些選擇受到媒體的報導,也受到尋求勝選的政治領袖大聲傳達。這些因素的結合很可能促成選民自我分群為不同的黨派陣營。 比較本章和前一章的倒U形曲線圖表,可以看出經濟不平等與政治極化在過去125年來呈現出亦步亦趨的發展。不過,正如世世代代的社會科學研究者耳熟能詳的那句話,相關性無法證明因果關係。開創這方面研究的麥卡蒂(Nolan McCarty)...

    民主需要各個政黨在政治市場上尋求選民支持而從事公平且活躍的競爭。實際上,有一項深富影響力的民主理論,主張政黨競爭就是民主的定義。美國民主在20世紀上半葉最重要的限制,正是種族平等在大體上都被排除於政黨競爭的訴求之外。反過來說,美國民主在1920至1960年代期間最重要的收穫,就是種族平等成為政黨競爭的中心議題。所以,政黨歧異本身對於民主而言其實是健康的情形。 另一方面,過去半個世紀那種激烈而且普遍的政治極化明顯損害了美國的民主。美國政治的當代觀察者都察覺到這種極化對於公共生活的傷害性衝擊。人稱「大調停者」,在參議院服務的時間從1967到1984的田納西州共和黨參議員霍華.貝克(Howard Baker)曾經說過一句名言,指稱體認到「另外那個人可能是對的」具有極高的政治價值。在那個極化程度較低...

    之所以要對極化感到擔憂,最重要的原因是極端的極化在長期之下有可能會導致民主崩潰。政治學家李維茲基(Steven Levitsky)與齊布拉特(Daniel Ziblatt)依據他們的暢銷著作《民主國家如何死亡》(How Democracies Die),以極具說服力的方式表達了這種擔憂: 所以,我們在本章當中對於極化得到了什麼瞭解?我們發現在20世紀揭幕之際,美國政治遭到深刻甚至猛烈的政治競爭所撕裂,但在後續的60年間,美國人卻逐漸學會跨越政黨界線,互相合作解決大家共同面對的問題。當然,我們對於許多公共議題仍然持續懷有強烈的歧見,這是任何一個多元民主國家的自然現象。不過,在1960年代中期,我們的歧見卻開始變得愈來愈惡毒,一開始是受到種族正義方面遭到長久壓抑的衝突所刺激,但接著卻迅速擴散到一...

  4. 活過日治時代的長輩都津津樂道著,日本人雖然強行收繳早年透過貿易與交換取得的各式火力強大槍枝,但換給他們一次可發射單發子彈的改良式村田槍,作為打獵使用,只有中華民國政府,逼得每個獵人家裡都要是兵工廠,用各種亂七八糟的方法「自製」,做出品質堪慮、比祖先還要落伍的槍。 雖然如此,土製獵槍對Qubiaz來說,有一種特殊的情懷。 他到現在還保存著阿公自製的火藥以及沉甸甸的鉛彈。 「以前還在用土製獵槍的時候,三不五時就聽到深沉、巨大的槍聲在山間迴響,『登』⋯⋯,當初是阿公帶我上山,一開始接觸的就是土製獵槍,到現在有時候還會懷念那種聲音。 阿公的槍傳到我這邊,像是一種使命性的存在,現在部落有些活動比如結婚,還是會拿出來鳴槍,喜德釘的聲音就很不一樣,比較脆。 2. 希望好運一直來.

  5. 林彥廷. 責任編輯/張子午、黃鈺婷. 人權. 時事. 司法. 國民法官. 在台灣與法律議題相關的戲劇創作中, 《我們與惡的距離》 以及近期 《八尺門的辯護人》 或許可以說是在同類型戲劇當中,相對叫好且叫座的。 不知情的人,說不定甚至在看完了戲劇之後會誤認為:像王赦、佟寶駒那樣的辯護人,以及他們行使辯護權的方式,在刑事司法程序當中屬於常態。 事實上並不是。 那樣向法院據理力爭、四處奔走調查的辯護人確實存在,但不是多數。

  6. 2020年8月16日 · 光是今年上半年,全台就有約8千名性侵加害者接受各階段的身心治療,此一針對「加害者」的心理治療,在監獄與社區以團體形式實行超過20年,全面性可謂世所僅見。 然而每年政府投入上億預算與無數專業人力,其實際成效為何? 《報導者》訪查發現,此一治療模式多年來缺乏實證基礎的檢驗,第一線專業者在「政策先行」的現實中,仍在不確定中嘗試尋找解答。 台中市郊巷弄裡一幢平凡的透天厝裡,近10位剛結束「社區治療」的男子陸續下樓。 他們年紀相異,彼此之間唯一的共通點是都曾觸犯妨害性自主罪,在司法處遇之外,還必須每月來此一次,在兩個小時的時間中,台灣家庭暴力暨性犯罪處遇協會理事長邱惟真與這些所謂的「加害者」討論從生活近況,到性教育乃至法律等議題。

  7. 2023年10月14日 · 而這一切,真的是在中國政府「不經意」間創造的嗎?. 這本書是兩位作者十多年前就開始的研究計畫,但是過程中一位作者不幸在阿富汗遇難,拖延至今才能問世。. 兩位作者想要透過描繪中國與中亞各國的交往過程,釐清當前中亞國際關係的走勢。. 學界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