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得分
    籃板
    助攻
    本季19.6
    5.2
    3.5
    終場
    4月 14日@快艇
    W
    116 - 105
  2. 2020年10月21日 · 簡單來說,IRP所指的是以滿足未來能源需求為目標,透過利用能源供給面與能源需求面各可提供的不同資源條件,如發電單位、市場條件、土地考量、環境限制等,進而盤點出可確保符合成本效益的投資路徑。 這包含幾個重要步驟:首先,需先進行電力資源盤點並繪製成空間圖資,如太陽輻射量、風力潛能等;再藉由不同面向的環境資源空間圖資,如生態、農業、文化、其他自然資源價值等,以設定不同程度的環境保護情境,搭配各類再生能源於潛在開發址位上對應的社會、經濟與技術考量,進一步套疊圖資,並指認出每一種保護情境下,各類再生能源的潛在可發展區位。 次一步驟,即是透過電力開發投資評估模式(capacity expansion optimization),讓能源開發所需考量的相關條件,與上一步驟的土地分析開始互動對話的關鍵過程。

  3. 攝影|陳曉威. 設計|黃禹禛. 編輯|黃鈺婷. 社群企劃|陳思樺. 曾經與美國和英國比肩前行的台灣精準醫療計畫,爭議接二連三,甚至爆發讓台灣人「生物弱點」全都露的國安風險。 面對急速進展的精準醫療時代,在法規布建、倫理守則、社會溝通的進與失之間,如何「精準」拿捏?

  4. 進入個人化醫療時代後,新技術快速超車醫學實證、倫理與法律,從再生醫療到基因檢測,都踩在醫療與商品的模糊地帶,衛福部只得在《醫療法》下以「特定醫療技術檢查檢驗醫療儀器施行或使用管理辦法」(簡稱「特管法」)行政規範,暫時約束失控的巿場。 過往期待以政策和法令引導生技和醫療的發展,如今法令卻是在後苦苦追趕。 2018年先以「特管法」管理細胞療法的操作人員和治療領域,結果通過5年後,滾動出的卻是一個龐大地下巿場;衛福部有意提升法律位階,草擬「再生醫療雙法」撥亂反正,卻引爆雙法不同調、製劑趨嚴、技術過鬆的爭議,在學者專家和民間團體連署修正的聲浪下,修法進度被擱置。

  5. 2022年11月14日 · 氣候變遷. 森林. 38萬公頃經濟林,如何促進國產材、森林保育與森林碳匯的多贏. 溪頭的柳杉人工林。 (攝影/李根政) 淺山交錯著林地、農牧用地,很有可能鑲嵌著待保育的次生林(天然林)、國產材永續經濟林,林下經濟、混農林等土地利用型態,極需整合法規工具、制度配套,朝向永續治理。 (攝影/李根政) 農牧用地上的森林,攸關台灣森林面積的增減. 全台灣的宜農牧地約37.5萬公頃 的經營管理,正是影響台灣森林面積增加或減少最為關鍵的區域。 圖中綠色區域為台東安朔溪南北的農牧用地,現況多為森林,為根據第四次森林調查的資料所套疊,其中大部分是「經改造天然林」,值得關注。 (圖表繪製/地球公民基金會) 生物多樣性的城鄉綠化,碳匯功能小、人民幸福大. 圖為台東安朔地區的森林空拍照,顯示多樣豐富的天然林。

    • 「讓身體在嘴巴前面」
    • 在彼此辯論中,讓學生思考
    • 「這堂課不是洗腦,而是讓我們思考」
    • 「國小階段,反而對議題的理解最純然」

    為什麼選擇手段最激烈的擬真體驗?劉政暉回憶,擬真體驗教育的發想始於一位阿美族耆老的話:「請讓你的身體在嘴巴前面。」先行動,有感受後,再表達。劉政暉認為,台灣人不太願意談那段歷史,教育體制亦然。「我就說,那我們來試試看,如果大家想挑戰,就會跟上。」於是,劉政暉打頭陣,跨科串聯校內老師,在2017年開始共同籌備「白色恐怖擬真體驗」活動,每學年舉辦一次。 對劉政暉來說,無論是讀書會還是擬真體驗,都是實踐「讓身體在嘴巴前面」最好的方法,因為只有當老師願意行動,學生才會跟著一起學習。 扮演「學生」的均一實驗中學高一學生姜羽庭在活動結束後如此分享。這是一個16歲的青年,重返白色恐怖時代後得到的省悟。 翻開最新版的高中歷史課本,檢視台灣戒嚴至解嚴前那段國民黨威權統治史,雖然每家出版社著墨程度不一,但相關圖...

    第一次開設「人權行動方案」課程,林怡君坦承自己會擔心學生無法吸收文本;黃惠貞則表示,備課最大的問題即永遠在跟時間賽跑,除了準備閱讀資料耗時耗力,討論執行細節也需要時間,每週的課程幾乎都是課前一天才大致底定。對兩位老師來說,最困難的是要怎麼給學生合適的引導,比起直接給予答案,她們更在乎學生的思辨過程。因此,趁著空檔,黃惠貞和林怡君便會抓緊時間檢討有哪些地方可以改善或需要修正。 課程後半段,林怡君在喧鬧的教室中呼喊,請各組統整意見、找到共識,黃惠貞則說明,共識並非投票表決,而是找出每個人都接受的觀點。最後各組一一上台發表結論、提出疑問。 提到政治,身為體制內教師,在課程中談敏感議題,確實曾受挑戰,但面對外界質疑,黃惠貞早已做好準備。「課綱裡確實有二二八和白色恐怖,於理有據。再來,歷史老師就是講實...

    黃惠貞進一步解釋,「人權行動方案」的內容之所以聚焦在二二八與白色恐怖,某種程度也算是跟過去的自己和解。橫跨台灣威權與民主時期,回憶那段動盪的年代,黃惠貞感觸良多。而1987年台灣解嚴與1989年六四天安門事件這兩件史事,更讓黃惠貞開始反思國家權力的本質。 黃惠貞仍記得當年西洋史教授在課堂上說的這番話,有如醍醐灌頂。從此,她視人權教育為此生志業,認為台灣社會有必要回顧那段黯淡的歷史。可惜的是,當代社會鮮少反思,更遑論泛政治化的轉型正義導致學生容易從眾,立場飄浮不定,甚至覺得怎麼做都無所謂。 「所以我們很堅持這門課必須讓學生討論,透過文本和對話,他們可以理解這些問題,」黃惠貞心有戚戚焉地說,若不理解問題,同樣的歷史爭論在未來還是會繼續發生。但她也深知,老師能做的事情並沒有那麼偉大,比起孩子們長期...

    「教小學生人權、轉型正義,他們聽得懂嗎?」這是翁麗淑最常遭受的質疑,深耕人權教育近10年的她得出一套心得:「很多議題要談,絕不能只談他聽得懂的,國小階段不會去想升學、政治,所以對議題的理解是最純然的,你會發現不用談太深他自己就會去連結。」 讓翁麗淑驚訝的是,學生們對細節的記憶甚深,並能夠自己找到連結,「像我之前從《無法送達的遺書》這本書裡挑兩封遺書,讓學生找出受難者、關係人和批公文者是誰。統整的時候學生就問:『老師,公文上寫此人死刑可也,那個批公文的人就是硬幣上的那個人嗎?為什麼我們還在用這個硬幣?』」她接著說,「所以不要輕忽小孩,他們的能力其實超乎你想像。」 談起轉型正義的教育推廣,翁麗淑本來幾乎處於單打獨鬥,兩年前,同為高年級導師的劉芳君誤打誤撞加入實踐行列,與她並肩奮戰。劉芳君擅長將視...

  6. 2018年11月20日 · - 報導者 The Reporter. 讀者投書. 【投書】以核養綠觀點:誰能讓能源轉型計畫真正實踐? 位於屏東縣恆春鎮的核三廠。 (攝影/AFP PHOTO/Sam Yeh) 「以核養綠公投」連署補件達到公投門檻,成為中選會公告的公投第16案,將與11月24日地方公職人員選舉及另9件公投案一併投票,正反意見的雙方已陸續完成4場公開辯論,今(21日)選前辯論最終回將登場,由以核養綠公投領銜人黃士修,對陣反方代表、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李根政。 正、反兩造主張的能源政策在實務面、風險面與價值觀上迥異,針對另一方論述的基礎、科學與事證也有諸多質疑,《報導者》接獲「以核養綠」公投小組及地球公民基金會雙方投書,完整並陳雙方的意見及對彼此的挑戰。

  7. 王智章目前住在花蓮台11線靠海的山坡上,住宅環境的每個小細節都出於王智章之手。 (攝影╱余志偉) 麻子在手機簡訊裡,標上公里處,簡短寫著:「我住在台11線的山坡上。 那一天,從花蓮往南沿海的台11線,夾在一片遠處分不清是雲層還是大海的灰藍之中。 《報導者》採訪團隊將第一次見到80年代活躍在街頭的「綠色小組」發起成員麻子,他在綠色小組解散後,就直接離開台北,回到故鄉。 「58.1、58.3、58.9⋯⋯」我們一路默數路牌上的小數點,擔心稍稍閃神,就會在下個拐彎處錯過目的地。 「到了! 」車子在喊聲中急停,眼前是一條挨著山,彎曲而上、不見盡頭的小徑。 「這是宮崎駿電影《神隱少女》的畫面嘛!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