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得分
    籃板
    助攻
    本季6.3
    1.5
    3.2
    終場
    4月 14日@塞爾蒂克
    L
    122 - 132
  2. 2024年1月17日 · 立即支持. 2023年12月底,新北市一所國中發生少年為替同校乾妹出頭,持刀刺殺同學致死事件。 社會大眾的怒火中帶著不解:為何少年剛從少年觀護所出來,又馬上犯案? 這集,記者馥年分享深入採訪後的發現,兒少攜刀上學的情況並不少見,但並非都有傷害他人意圖;國際新聞主編鎮宏則綜觀日本、韓國、美國經驗,國際間如何看待兒少凶惡犯? 從刑責年齡到怎麼罰與教引起哪些爭辯?

  3. 2024年4月23日 · 死刑為國家最高的生殺大權,不僅僅是刑事政策,而是有關政治權力的膨脹或限縮,確實也涉及國民的正義理念與情感,應該給予高度尊重,因此需要整體均衡。 顏厥安旁徵博引康德(Immanuel Kant)的刑罰論、 湯英伸案 悲劇、德國法哲學家賴德布赫(Gustav Radbruch),認為死刑是現代法治國的「異形」,因為死刑破壞了現代刑罰制度的體系原則。 與謝煜偉的見解類似,他指出死刑待執行者在現有制度下已被扭曲成無任何基本權的受刑人,「不需要等到槍決,死刑定讞之時,法體系就把受刑人徹底排除於社會之外。 然而民主國家應該禁止把任何人徹底排除於社會之外⋯⋯不能把受刑人放逐為不受基本權保障的棄民或化外之民。

  4. 2024年3月26日 · 一名等待出養的一歲多男童,2023年12月在安置於保母家期間疑遭虐待致死,事件時隔3月才在社群媒體上爆出。 這集,跟記者一起了解兒虐案背後,台灣「層層外包」的收出養與保母管理制度。

  5. 2024年3月18日 · The Real Story. 318運動的10週年,許多抗爭記憶正重新被訴說,但對一些人來說,他們的經歷並沒有停在運動當下,而是往後延續6~9年,在鎂光燈之外,仍要反複重述、面對在運動中遭遇嚴重警察暴力的過程,10年後,他們還會想說嗎? 「這樣的暴力,是可以這樣嗎? 」今年37歲的小球(林瑞姿)原本打算婉拒訪談,因為每年3月,即便刻意不看新聞,想到相關的場景,仍會感到難受;在為長達8年的後續訴訟出庭時,她經常在前一晚做惡夢、失眠。 學運當年是劇場設計研究所二年級學生的她,稱不上是常跑衝突現場的「社運咖」,2014年3月23日那晚與朋友相偕到立法院聽短講、聲援運動,最後響應號召,進入行政院大廳靜坐、喊口號,卻没想到,換來的是鎮暴警察棍棒、拖拽、水炮衝擊而導致全身傷痕累累。

  6. 2024年4月20日 · 史觀影像. 詹育杰/真相與奇觀:法醫鑑識風格影像的媒體映照. 《墜惡真相》(Anatomy of a Fall)劇照。 (照片提供/好威映象) 去年(2023)坎城影展金棕櫚獎得主 《墜惡真相》(Anatomy of a Fall) ,隨著近日在台院線上映,以及獲得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獎的肯定,劇照中那陳屍雪地居高臨下的血泊畫面在各式媒體一再出現。

  7. 從美國實務基準談起. 只要拒絕回答就等於藐視國會嗎? 在野黨版「藐視國會」與美國相比有哪些不同? 作者從美國國會運作與最高法院判例,指出台灣修法草案為何讓人擔憂,並提出賦權國會之際,如何保障人民權益亦是需被討論的重要議題。 書評. 劉容安/二戰大時代下,台灣畫壇《戰爭中的美術》是「黑歷史」嗎? 二戰期間,日本眾多從軍畫家掀起「美術報國」熱潮,也影響台灣總督府鼓吹「時局色」作品,在充滿政治號召隨即又遭遇政局變換的時代下,台灣畫家如何用他們的創作回應? 週六現場【法律人追劇】 王子榮/逝者已矣? 談司法判決中的《破墓》二三事. 韓片《破墓》在台韓都創下驚人票房和口碑。 其實關於身後事,往往一個處理不慎就成為司法衙門內的事──生前爭一口氣,死後也要爭一席之地。 我國法律裡有哪些「特殊」的章節條文?

  8. 4個月內13職業軍人輕生,部隊文化和預防機制的矛盾失能 - 報導者 The Reporter. 專業、時間都不夠!. 4個月內13職業軍人輕生,部隊文化和預防機制的矛盾失能. 服從與紀律雖是任何軍事組織的首要目標,但遇上人力短缺、工作量過重衍生的不合理情況時,軍人往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