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得分
    籃板
    助攻
    本季9.8
    7.0
    1.2
    終場
    4月 14日@快艇
    W
    116 - 105
  2. 原漢家庭長大的Ciwang,是原運領袖的小孩,她會讀書、有資源,已是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助理教授,但仍不能免於周遭無心的「微歧視」 (Microagression,指對於少數族群無意、隱性的歧視)。 她以自身經驗呼籲,在原住民尋求轉型正義之際,社會應關注「微歧視」對原住民帶來的後續效應。 「我必須活成什麼樣,才符合原住民的標準? 「如果我不夠像原住民,我會被質疑是否利用這個身分,去獲得某些權益跟福利? 這是生活在都市、時刻被貼上刻板印象,許多年輕都市原住民內心的痛。 來自花蓮秀林太魯閣族的 Ciwang Teyra ,35歲,目前任教於台大社工系,出身原運領袖家庭,父親Teyra Yudaw是推動太魯閣族正名 的重要推手 。 她在父親、自己、族人、其他原民青年身上,看見跨世代存在的原漢歧視。

  3. 2024年3月11日 · 它們為何需要被重新提起? 太陽花10年後──10個值得被記住的關鍵字. (攝影/楊子磊;設計/江世民) 發生在2014年的318運動(又稱太陽花學運)屆滿10年,這場大規模的社會運動震撼全台,其影響橫跨政治局勢、兩岸關係、國家認同,太陽花世代紛紛進入台灣社會各領域,成為台灣重要新生力量。 10年過去,台灣已完成3場總統和立委大選,彼時的大學生也邁入而立之年。 而當318運動逐漸成為下一世代眼中的歷史名詞,甚至僅是高中教科書的一小章節,它還有哪些訴求與內涵值得被反覆提起?

  4. 儘管「關懷弱勢」是人權發展的重要進展,是重要的普世價值之一,但筆者身為資深的原住民媒體工作者,基於歷年採訪多位政治、歷史學者以及人權工作團體的經驗,歸納所獲心得,卻是想要積極主張:台灣社會不應繼續把原住民族(Indigenous Peoples)視為「弱勢」,其實才是正途。 原住民族今日的弱勢處境,並非是民族發展的必然,而是土地殖民主義中政治問題的遺緒,否則台灣的整個族群關係與相關的配套政策,其用意就本末倒置了,國家組成的概念,將形成荒謬的「喧賓奪主」的戲碼。 《中華民國憲法》提及「中華民國人民,無分男女、宗教、種族、階級、黨派,在法律上一律平等」,但若就此對於所有種族採取一樣的政策跟行政措施,其實會形成「齊頭式的平等」。

  5. 2024年3月14日 · 當年太陽花學運不但點燃了無數年輕人的理想與熱情,從兩岸關係到台灣社會更留下深遠影響。 10年之後,《報導者》整理了太陽花學運迄今仍然深具意義的10個關鍵字,無論台灣社會如何演變,這10個關鍵字都值得被牢牢記住,藉此持續反思台灣未來發展方向。 而當318運動的青年參政熱潮逐漸消退後,「後318世代」似已失去了參與社運的動能,學生自治組織、異議性社團運作都陷入了相對低潮。 儘管如此,當前年輕人仍然關心與個人權益較為相關的公共議題,只是對他們更有影響力的已是影音內容、YT網紅,而不是學運領袖。 值得注意的是,同樣是318運動的參與者,有人走入政壇至今仍受到社會矚目,有人卻在過去10年深陷於這場運動衍生的官司之中。

  6. 2023年7月10日 · 作家吳曉樂6月初於網路公開自己的經驗後,每天都接到陌生讀者向她訴說難以啟齒的#MeToo遭遇,具體而微顯示性騷擾/性侵害在整體社會規模之廣。 (攝影/陳曉威) 2023年的台灣,#MeToo運動終於衝破沉默的高牆,一個接一個受害者的字字血淚,從政黨、職場、校園、娛樂、藝文場域的幽暗之處振聾發聵,進到主流大眾的視野,使人們彷彿一夕之間發覺那光鮮亮麗、道貌岸然的表象後面,無數的性侵犯與性騷擾事件恣意橫流。 諸多受害者所揭露的一切,將我們所身處社會畫分成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上面是體制中號稱亞洲最進步的性別平等法案(性平三法),回到現實,對他人身體界線的試探與侵犯,卻幾乎被整個社會默許與忽視。 在大眾還沒準備好聆聽之前,訴說的意志已如暗潮,一波波浪拍打上岸際。

  7. 2020年7月2日 · 台灣安樂死議題的濫觴始於30多年前,因意外成為植物人的王曉民女士,她17歲時發生車禍後成為植物人狀態,父母最終在看不到她回復可能,身心俱疲下公開呼籲安樂死合法化,國內因此開始討論安樂死,但安樂死議題後來隨著新聞一併退燒,消失於政策考量與公眾議題中;而王曉民足足躺了47年,至臨終前都未能醒來。 傅達仁生前在台灣倡議安樂死立法。 (攝影/余志偉) 台灣對安樂死的討論,直到 2017年知名體育主播傅達仁公開呼籲安樂死法制化 再獲關注,同年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調查, 台灣民眾有超過9成的人支持安樂死 ;社會支持度的改變,部分可能因為台灣健保制度的完備,顯著改善國人使用醫療的可近性,一方面讓國民更健康,但人們也逐漸意識到無效醫療導致臨終痛苦的狀況,追求善終甚至於死亡自決的聲音愈來愈強。

  8. 2017年2月25日 · 1.什麼是原住民傳統領域? 什麼是原住民族土地? 原住民傳統領域是指原住民原本的生活領域,包括部落所在地、農耕地、獵場、漁場、聖地等等,也包括海域與河流。 由於居住在台灣西部的平埔族群的傳統領域問題相當複雜,目前討論的傳統領域只包括16個原住民族,大致上只包括中央山脈與台灣東部,不影響台灣西部及各大城市。 原住民族土地指的是「原住民傳統領域」+「現有原住民保留地」,由於「現有原住民保留地」範圍非常明確,而且大多位在原住民傳統領域範圍內,因此當大家討論「原住民族土地」時,通常討論的是「原住民傳統領域」。 2.原住民傳統領域屬於誰? 屬於個人嗎? 現代的土地制度大多是私有制,土地屬於某個個人或某家公司。 但是原住民原本的土地制度是共有制,土地屬於部落或家族共同擁有,不是私有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