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得分
    籃板
    助攻
    本季7.3
    3.7
    1.6
    Timberwolves won series 4-3終場
    5月 20日vs灰狼
    L
    90 - 98
  2. 2019年6月18日 · 「社區家園」是慢性精神病患在醫療照護體系之外與社區融合的契機,但要獲得大眾的理解與接納還是充滿挑戰。

  3. 2024年4月23日 · 死刑為國家最高的生殺大權,不僅僅是刑事政策,而是有關政治權力的膨脹或限縮,確實也涉及國民的正義理念與情感,應該給予高度尊重,因此需要整體均衡。 顏厥安旁徵博引康德(Immanuel Kant)的刑罰論、 湯英伸案 悲劇、德國法哲學家賴德布赫(Gustav Radbruch),認為死刑是現代法治國的「異形」,因為死刑破壞了現代刑罰制度的體系原則。 與謝煜偉的見解類似,他指出死刑待執行者在現有制度下已被扭曲成無任何基本權的受刑人,「不需要等到槍決,死刑定讞之時,法體系就把受刑人徹底排除於社會之外。 然而民主國家應該禁止把任何人徹底排除於社會之外⋯⋯不能把受刑人放逐為不受基本權保障的棄民或化外之民。

    • 性侵案中,受害者總是第一個被懷疑的
    • 她為什麼要說謊?
    • 當司法體制,把性侵受害者當嫌犯看待
    • 最需要的,是無預設立場的「傾聽」

    我們通常不會質疑謀殺、傷害或是強盜偷竊的受害者,我們不會預先假定他們是誣告,不需要這些受害者努力地讓我們來相信他們。但在性侵害的案件當中,我們總是可以看到各種推論。這個推論本身甚至不是如同偵探懸疑小說一般地在思考案件是如何發生、兇手是誰、又或是該怎麼把嫌犯逮捕到案,而是基於強暴這件事情是否曾經存在的質疑。 社會需要強暴的受害者努力地讓其他人相信自己受害,在網路論壇上、在新聞的討論區,在周圍人群的閒言閒語中,我們判斷一場強暴是否曾經存在的前提,通常不是基於行為人,而是基於被行為人(也就是被強暴者)的可信程度。 而在本書當中,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社會的預設,我們更看到司法的預設,我們本以為司法女神是蒙著雙眼公正地去處理任何不公義,但實際上並不是如此,即使是司法與執法機關,當他們面對性犯罪的時候,他...

    《謊報:一樁性侵案謊言背後的真相》這本書在討論的是一起連續強暴的案件,一名男子以重複及類似的手法,不斷闖入受害者們的家中,以暴力威脅性侵並拍攝照片。故事圍繞在其中一名受害者瑪莉,她一開始便通報自己遭受到性侵,但卻在自己寄養家庭的養育者、警方甚至朋友的不信任以後,「承認」自己謊報性侵,並因此遭受到許多壓力。而後,在另外一個警局揭發了上述連續性侵的案件,他們發現了瑪莉確實受到了強暴,這造就了一個提問──「她為什麼要說謊?」 這個問題有兩個意涵:第一個是,當人群相信瑪莉謊告性侵的時候,他們應該也同樣詢問了一樣的問題:她為什麼要說謊?而為此,許多人在當時提供了答案,例如想要引起注意力、闖了什麼禍想要用這種方式掩蓋、她有個悲慘的童年、她精神狀況不大好、只是女孩子在鬧脾氣。這些答案都圍繞在瑪莉──這個人...

    在本書第15章中,作者嘗試使用歷史資料跟各種相關的法律評論,試圖告訴我們瑪莉這個案子,所面對的並不僅僅是強暴者,還要對抗數百年來法律的歷史──也就是過往司法體制一直站在男性的角度,假設女性會說謊。這樣的預設影響了他們的執法人員去面對通報性侵的人。 我在一開始看到瑪莉被訊問的過程當中,我腦海一直浮現我最近看的一部Netflix影集《破案神探》(Mindhunter)。這部影集是在討論罪犯側寫這個結合的社會學、行為科學、心理學等學科與實務上的破案經驗結合,去了解這些犯罪人的動機與為什麼會這麼做,而在這本書中可以看到這些警察、寄養家庭或是階梯計畫的負責人使用同樣的方式去側寫瑪莉,即使在瑪莉的陳述當中,她並不是一個犯罪人,她卻預先被當成是罪犯,被使用與罪犯相同的方式來對待。 這在書中最尾巴,訪談專家...

    每當討論到性侵害案件的時候,對於受害者的質疑,總會導向所謂的「無罪推定」,也就是說必須要先懷疑被行為人說謊,行為人並沒有做這件事。姑且不論這是否是無罪推定的適用方式,這種無罪推定的前提,是在早已認定被行為人謊報的有罪前提之下。當然這並不是說這世界上並沒有性侵冤案,正如同所有法律上所會判處的罪一樣,誣告或是冤案必然是存在的,但並沒有其他種刑事案件,會因為其冤案而被質疑罪行是否存在,唯獨只有強暴,會連同受害者遭遇到痛苦一事,都受到最預先的否定。 這也是我認為這本書最值得一讀的地方,本書並沒有刻意導向警察都好壞、或是所有出來宣稱自己被強暴的人就必然應該要被信任。破了此案的大功臣蓋博瑞斯警探描述自己對於強暴案的想法,她說:「很多人都說要『相信你的被害人』,我不認為這是正確的立場。我想重點是傾聽你的被...

  4. 從勇士到罪人. 曾幾何時的Mamangan,成了中華民國法律的罪人。 狩獵行為與國家制度的衝撞,王光祿案並非個案,且遍及各族: 2008年, 屏東縣牡丹鄉排灣族人蔡忠誠 ,被查獲使用自製獵槍,一二審被認定不涉刑責,卻在高等法院更審改判有罪,最後於2013年底才由最高法院自為判決宣告無罪定讞,此案就是後來逐漸開放自製獵槍可使用喜德釘的開端。 2014年12月30日,台東市寶桑里卑南族巴布麓部落(Papulu)舉行大獵祭,5名族人因自製獵槍未登記遭移送法辦,後獲不起訴處分,後來法務部還派多位 檢察官赴部落了解原民文化 。 2015年10月,花蓮縣銅門太魯閣族舉辦感恩祭,上山打獵,因未及時向政府報備,返程途中族人遭警方攔檢,並 被上銬送辦 。

  5. 2021年9月28日 · 1871年當下的時空早已被亙古通今的落山風吹散,所謂的真相也永遠埋在恆春半島的地土之下。 如今,行經琉球人登陸的九鵬海灘,以及後來埋葬的統領埔,都已是一片天高日廣。 除去紀念公園和碑文之外,整個恆春半島已經難以揣想事件裡的對峙和悲傷。 起初,觸動作者寫作動機的「牡丹社事件 愛與和平 世紀大和解」活動,以及作者後續開始追索事件真相的企圖,在我看來,似乎總是隔著一層霧般的薄幕,我可以明白,卻難以共感。 殺戮和死亡的真相是如此難以確證,但是,真相真的重要嗎? 我是指,對誰來說重要呢? 重要的,確實是真相本身嗎? 書中記述到另一位受難者的後人野原耕榮,在年少時聽聞事件過往,他並不感到生氣,看見父親參與協調遺族事務時,他也沒有生氣。

  6. 2022年的卡達世界盃,是眾多足壇巨星挑戰大力神盃的最後絕唱,其中最執著也最不遮掩自己獲勝野心的選手,即是葡萄牙的足球皇帝: 「C羅」克里斯蒂亞諾.羅納度(Cristiano Ronaldo) 。 但37歲的C羅,在挑戰生涯最後一次世界盃的同時,卻正面對著生涯最艱困的一年──場外,他遭逢了喪子之痛;場內,他在英超聯賽只進了一球,還被球隊冷凍,最後與栽培自己成為世界巨星的老東家 曼聯(Manchester United) 公開翻臉、徹底決裂,並在掀起足壇史無前例的媒體風暴後,最終黯然與球隊提前解約,於世界盃期間意外成為「失業球星」。 史上最多進球、最快速度的C羅,不是天才、是地才. 2022卡達世界盃,葡萄牙首場比賽對戰迦納,操刀12碼球的C羅勁射入網,締造FIFA世界盃連續5屆進球紀錄。

  7. 2023年9月7日 · 載入更多. 當不具備法律專業背景的普通人民坐上法官席,將為司法制度帶來怎樣的改變? 從2018年的模擬法庭,到2023年真實案件的審理過程與人性拉扯,《報導者》詳實記錄國民參審運作實況,也檢視新制度下的連串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