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得分
    籃板
    助攻
    本季9.2
    2.1
    4.1
    Celtics won series 4-0終場
    5月 28日vs塞爾蒂克
    L
    102 - 105
  2. 這50萬筆國人基因資料、並且與醫院端病歷串聯,形同台灣人生物密碼的「金鑰」,正當謹慎運用,可開啟疾病治療、預防醫療、甚至健康產業的新紀元;但它同時也存在,讓台灣人「生物弱點」全都露的風險,除有高度商業價值、同時也具開發「生化武器」的潛能。 《報導者》團隊訪查發現,原本被賦予厚望的TPMI計畫,如今成為中研院、行政院和衛福部的燙手山芋。 精準醫療時代帶來了新的法規與臨床研究的挑戰,生物資料既沒有檢體、卻比檢體帶有更多的隱密資訊,既屬於研究、卻又同步提供了檢測診斷的資料,甚至出現了前所未見的「巨型聯盟式」研究計畫──一個主計畫無限擴增子計畫,應屬極機密與高控管的資料庫竟有上千名協同主持人都可以使用。

  3. 2020年7月18日 · 20多年前,安德魯.所羅門(Andrew Solomon)在感情、事業、生活一片順遂之時罹患憂鬱症,重度憂鬱一度奪走了他的生活自理能力,他與疾病纏鬥至今,並以此展開了對憂鬱症的終身研究。 2001年,他寫出《正午惡魔》這本憂鬱症專書,獲得美國國家圖書獎。 隔年,他為了治療自己身為同志而在成長過程中承受的傷害,展開為期10年的訪查和研究,針對300個擁有異常孩子的家庭進行深入拜訪,寫成了 《背離親緣》 一書,震驚世界。 身兼患者、文學作家、臨床心理學家、精神病學家的多重身分,所羅門統合了社會心理及精神藥學的理解,全面解剖憂鬱症:是由外在刺激還是內在性格所引發? 是生理問題還是心理問題? 政治如何決定憂鬱症的描述及治療? 性別、年齡、族群文化、貧窮、自殺與憂鬱症又有何種關係?

  4. 2022年3月4日 · 本文是諾特2011年在利比亞陷入內戰之際,和MSF團隊前往利比亞西北部的港口城市米蘇拉塔(Misrata),在當地的經驗,讓他決定有系統地教授、傳承戰地醫生的外傷手術必備知能。 戰地手術的本質. 我們聽到救護車接近的聲音,遠處傳來陣陣鳴笛。 不一會兒,帳篷內就忙了起來,因為預料即將有大量傷病患事故,一下出現幾十人。 有些戴著國際醫療隊(International Medical Corps)標誌的醫師聚集在入口,有些人身穿義大利非政府組織「緊急救援(EMERGENCY)」的紅襯衫,還有許多利比亞醫學院學生在推床旁待命。 救護車衝進醫院時,我和麥克站在擁擠的人群中,有些救護車的擋風玻璃滿是裂痕,有些的車況看起來更糟,車前板金已被砲火炸飛,整個散熱器暴露在外頭。

  5. 2018年12月11日 · 生命權與死亡權的相對論. 2018.12.11 最後更新. 今夜 無月 海一片漆黑 岸也漆黑 我該等太陽 還是月亮? 生命向晚,如何才是抵達安詳彼岸之徑,是自古難尋的解答,一如伊朗詩人導演阿巴斯.基阿魯斯達米(Abbas Kiarostami)的詩篇〈隨風而行〉所述。 臨終「醫療選擇」是人們最難下定的決心,也是最難達成的「共識」 ── 無論家庭或社會。 隨著高齡化社會後「多死時代」來臨,安寧療護與安樂死(醫助自殺)辯證更為激昂,安寧療護把死亡視為生命的一部分,不延續無效醫療、但照護到病人自然死的最後一刻,講求「生命權」;安樂死則主張生命一旦過於不堪,應有主動喊卡的自主權利,講求「死亡權」。 「生命權」與「死亡權」的選題,考驗的不只是醫療能量、法律制度、更是家庭價值與人生哲學。

  6. 2020年7月2日 · 台灣安樂死議題的濫觴始於30多年前,因意外成為植物人的王曉民女士,她17歲時發生車禍後成為植物人狀態,父母最終在看不到她回復可能,身心俱疲下公開呼籲安樂死合法化,國內因此開始討論安樂死,但安樂死議題後來隨著新聞一併退燒,消失於政策考量與公眾議題中;而王曉民足足躺了47年,至臨終前都未能醒來。 傅達仁生前在台灣倡議安樂死立法。 (攝影/余志偉) 台灣對安樂死的討論,直到 2017年知名體育主播傅達仁公開呼籲安樂死法制化 再獲關注,同年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調查, 台灣民眾有超過9成的人支持安樂死 ;社會支持度的改變,部分可能因為台灣健保制度的完備,顯著改善國人使用醫療的可近性,一方面讓國民更健康,但人們也逐漸意識到無效醫療導致臨終痛苦的狀況,追求善終甚至於死亡自決的聲音愈來愈強。

  7. 2023年5月4日 · 在71歲資深法醫蕭開平的記憶裡,台灣最早發現新興毒品的時間是在1998年。 當時,一位來自紐西蘭的學生在台灣使用了不明毒品後,從12樓的派對地點墜樓而死。 蕭開平說,他們向外國專家友人諮詢後,才知道紐西蘭外籍生使用的是當時歐美國家正在流行的MDMA(俗稱搖頭丸)。 從那時開始,法醫研究所只要從檢體中發現不知名的毒品,就會參考其他國家的案例與經驗,試圖找出毒品的種類、累積檢驗能量。 雖然搖頭丸等毒品早已在歐美開始流行,但歐盟在2005年才 首次使用 「新興毒品」這個名詞,到2012年國際對於新興毒品的定義(註)也才趨於成熟。

  8. 2016年10月12日 · 免死金牌或修復之路? ──隨機殺人事件後的精神/心理鑑定. 近年來在台灣發生的隨機殺人事件中,犯案者反常的精神狀態常成為議論焦點,他們是否裝病脫罪的疑慮,並未隨著悲劇結束、人犯羈押就消失。 今年殺害內湖女童小燈泡的王景玉,以及去年犯下北投文化國小女童割喉案的龔重安,近日分別進入一審與二審階段,《報導者》從法庭現場的觀察與記錄,探討現階段圍繞在司法與精神/心理鑑定的議題。 在重重法警戒護下,王景玉坐在被告席一角,藍色T恤下的胸骨、肩胛突出,形容枯槁,長達3小時的庭審過程,除了最後以模糊、遲滯的語調向被害者家屬道歉,並稱想出去賺錢,請求法官輕判,大半時間都兩眼空洞地呆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