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得分
    籃板
    助攻
    本季2.0
    1.0
    0.5
    Cavaliers won series 4-3終場
    5月 5日@騎士
    L
    94 - 106
  2. 2023年5月4日 · 在71歲資深法醫蕭開平的記憶裡,台灣最早發現新興毒品的時間是在1998年。 當時,一位來自紐西蘭的學生在台灣使用了不明毒品後,從12樓的派對地點墜樓而死。 蕭開平說,他們向外國專家友人諮詢後,才知道紐西蘭外籍生使用的是當時歐美國家正在流行的MDMA(俗稱搖頭丸)。 從那時開始,法醫研究所只要從檢體中發現不知名的毒品,就會參考其他國家的案例與經驗,試圖找出毒品的種類、累積檢驗能量。 雖然搖頭丸等毒品早已在歐美開始流行,但歐盟在2005年才 首次使用 「新興毒品」這個名詞,到2012年國際對於新興毒品的定義(註)也才趨於成熟。

  3. 2016年8月18日 · 很平凡的一個星期三下午,《報導者》記者隨著今年40歲的張志偉一起走進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昆明院區的「成癮治療」診間。 就和其他門診一樣,房間裡沒什麼特別的擺設,等候他的只有與他認識超過10年的束連文醫師。 束連文醫師與張志偉(右)。 (攝影/吳逸驊) 張志偉20多歲時認識了吸食海洛因的朋友,他很好奇,於是也吸了海洛因。 與安非他命、搖頭丸不一樣的地方是,海洛因是許多吸毒者都流傳著「最碰不得」的藥物,因為海洛因的成癮性極高、戒斷症狀特強,價格又比較昂貴,張志偉最嚴重的時候,曾經一天花費8千元在海洛因上面。 問題是,吸食海洛因之後那種暈陶陶的快樂無法持久,一旦成癮,就變得再也不是享受,純粹是「不吃這個東西會餓死」的止饑用途。 張志偉一方面身陷其中,一方面自己也覺得這樣太可怕。

  4. 原漢家庭長大的Ciwang,是原運領袖的小孩,她會讀書、有資源,已是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助理教授,但仍不能免於周遭無心的「微歧視」 (Microagression,指對於少數族群無意、隱性的歧視)。 她以自身經驗呼籲,在原住民尋求轉型正義之際,社會應關注「微歧視」對原住民帶來的後續效應。 「我必須活成什麼樣,才符合原住民的標準? 「如果我不夠像原住民,我會被質疑是否利用這個身分,去獲得某些權益跟福利? 這是生活在都市、時刻被貼上刻板印象,許多年輕都市原住民內心的痛。 來自花蓮秀林太魯閣族的 Ciwang Teyra ,35歲,目前任教於台大社工系,出身原運領袖家庭,父親Teyra Yudaw是推動太魯閣族正名 的重要推手 。 她在父親、自己、族人、其他原民青年身上,看見跨世代存在的原漢歧視。

  5. 2023年9月19日 · 孟加拉於當年因國際刑事法院判決1971年獨立戰爭時的穆斯林政治人物須為戰爭犯行負責,引發群眾激烈抗議,導致多人死亡。 (攝影/Getty Images) 修復式正義,目的不在追究加害者責任,而是著力於受害人及其需求。 透過調查報告與對話,尋求加害人與被害人間,著眼於未來之建設性關係,為其特徵。 舉世聞名的 南非真相與和解委員會(Truth and Reconciliation Commission) ,即是著例。 正因南非經驗太為人傳頌稱道,以致常有將轉型正義與修復式正義,直接劃上等號,以為南非真相和解就是轉型正義唯一作法,視不採此路徑者為異端錯植的誤解,國內也不罕見。

  6. 2022年5月19日 · 美國. 槍枝管制. 認同. 移民. 爾灣台灣人長老教會事件,讓「台灣人」與「台灣認同」價值,首次成為仇恨攻擊的族群標的,對台美人社群帶來極大的震撼與集體衝擊。 52歲的鄭達志醫師為了阻止兇手而英勇殉難,教會裡5位長者受傷。 身在現場的台灣長老教會的牧師張宣信回想:「這個兇手很有可能在兩年前、我還在爾灣教會時,他曾來過一次還是兩次。 」此外,兇手周文偉在行兇前以「滅獨天使日記」為名的紀錄寄往華埠媒體,目前美國警方以「政治動機的襲擊」、調查方向以「聯邦仇恨罪」的方向進展。 《報導者》越洋採訪多位事發相關地點的台美人社群,試著認識在美不同世代台灣人的生活方式。 為何在一些海外台灣人討論區有著「政治潔癖」文化? 不同世代的台灣記憶怎麼影響他們的認同?

  7. 2023年12月21日 · 民眾黨總統候選人柯文哲接受《報導者》專訪回答10個擔任總統必定會面對的問題。 (攝影/黃世澤) 就像柯文哲過去展現的一貫風格,他對於任何問題都是充滿自信及快速回應,也頻頻打斷《少年報導者》小記者提問。 能在總統4年任期內解決勞保年金破產問題嗎? 柯文哲馬上強調「以我的個性哪裡需要4年,1年就解決了」。

  8. 2021年是愛滋病被發現40週年,如今每到12月1日世界愛滋日,在世界各地都有團體為舉辦活動呼籲世人關注愛滋病的防治。 (攝影/AFP/DIBYANGSHU SARKAR) WHO、聯合國實際投入資源,啟動抗愛滋行動. 愛滋病發現的前幾年,全球衛生界並沒有即刻動員。 除了頭幾年疫情受限於高度發展國家、一開始對這個全新疾病更存在諸多誤解和汙名外,時任世衛組織總幹事對初級健康照護的關注也讓針對特定疾病的垂直手段較難獲得支持。 直到1986年世衛組織成立自己的「全球愛滋病計畫」(Global Programme on AIDS)開始,到1996年在跨部門合作的需要、捐助國施壓、世衛組織失能等多重因素下成立了跨部門的 ,逐漸地愛滋病開始獲得超越健康部門之外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