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其他比賽

    終場
    4月 12日@塞爾蒂克
    L
    98 - 131
    中央組WLPCTGBL10
    4933.5980.03-7
    4834.5851.04-6
    4735.5732.07-3
    3943.47610.05-5
    1468.17135.02-8
    大西洋組WLPCTGBL10
    6418.7800.07-3
    5032.61014.06-4
    4735.57317.08-2
    3250.39032.05-5
    2557.30539.02-8
    東南組WLPCTGBL10
    4735.5730.05-5
    4636.5611.07-3
    3646.43911.03-7
    2161.25626.03-7
    1567.18332.01-9
  2. 2024年1月25日 · 「中國衛星飛越台灣南部上空」國家警報發布後的週五晚上,台中中央公園集結20個人,背著10至20公斤重的求生物資,步行超過一小時⋯⋯下班後繼續民防訓練的人們說:我住在這裡,自然想守護它。

  3. 2023年12月20日 · 不久後收到船東通報漁船失蹤的海巡署出動搜索成功尋獲在太平洋漂流12天的特宏興368號並把這群漁工押回台灣受審他們抵達宜蘭蘇澳港時受害者家屬一見漁船靠岸便跳上渡橋毆打漁工隊伍甚至差點跌落海中畫面震驚國際

    • 開創:七頂峰計畫的歷史意義
    • 過程:從衝突矛盾到共創紀錄
    • 效應:帶動台灣登山教育發展
    • 追尋:爬山不是送死,而是去發現為什麼要活著

    「這支隊伍,就像是美國NBA職業籃球聯盟選出的菁英明星隊。」台灣第一位無氧無協作成功登上8千公尺大山、世界第六高峰尼泊爾卓奧友峰(Cho Oyu,高8,201公尺)的伍玉龍,是七頂峰計畫的成員,也是隊中經驗最豐富的老大哥,他如此描述當年「七頂峰成員」。 七頂峰是指世界上七大洲的最高峰,2007年登山家郭與鎮成為台灣第一個完攀者。2009年歐都納七頂峰計畫,是台灣首支以團體名義攀完七頂峰的隊伍,當年隊中成員包括:1990年代台灣海外攀登先驅伍玉龍、1995年以24歲創下台灣最年輕登頂聖母峰(藏文為「珠穆朗瑪峰」,後簡稱珠峰)的江秀真、三鐵國家代表隊選手陳仲仁、爬完中亞3座7千公尺高山的黃博政、在美國學習冰攀的黃致豪、攀岩教練謝穎泝。 這個計畫能夠成功,不只是一時之選的登山團隊技能和意志,對台灣...

    比起完成七頂峰計畫、成功攀上世界第一高峰珠峰的伍玉龍、江秀真、黃致豪,以及加入「全球14座八千米巨峰探險計畫」、現正計畫挑戰世界第二高峰K2的呂宗翰、張元植,連志展的名字很少在媒體前被提及。 46歲的他,就讀政治大學期間開始接觸爬山,曾在婚禮前與女友花了30多天完成中央山脈縱走,笑稱自己就讀「登山系」,畢業後當過電視台登山節目企畫,現在選擇在宜蘭以友善農法種稻,自給自足。個性低調、不愛強出頭的他,正如登山領隊、基地營經理最需要的特質。 隊員專注地將視線投向巨峰,守在基地營裡的連志展,往往面對的是柴米油鹽醬醋茶,甚至如「贊助商logo要不要露出來」、「氧氣瓶要買幾瓶」⋯⋯到訓練計畫、調解隊員爭執、山難救援政策,各種細瑣雜務就是他的日常。 七頂峰隊員黃致豪曾在2010年連志展著作《勇氣,在山盡頭...

    各方動員成就了七頂峰紀錄,而這支登山隊留下的資料,也成為下一代投入海外攀登重要的資料庫,帶動台灣海攀快速推進。2010年,登山家王健民僅花費349天就完攀七頂峰,創下當時世界最快紀錄。當年參與七頂峰的隊員,將山上看到的視野帶回台灣,如今也成為台灣最堅實的高山教育種籽。 2010年到2016年,連志展緊接著和歐都納展開「全球14座八千米巨峰探險計畫」,2013年則推出親民版的「八千米同學會」,請來定居美國的台灣知名攀岩家易思婷,扎扎實實地拉到東北角戶外岩場龍洞教攀登基礎;每年冬天親自帶隊到四川雙橋溝,學習冰攀技術,最後目標是到海外挑戰5,000多公尺高山。 連志展說,早期網路不發達,要獲取海外攀登資訊,只能聽前輩口耳相傳,甚至親自打電話到西藏登山協會探聽。現在資訊流通了,越來越多年輕人想出去探...

    然而,除了技術,連志展總覺得台灣的登山者似乎還少了些什麼,「可能是視野吧,那是一種看待山的態度,例如只是保守的爬傳統路線,少了探險、創新的精神。」 他認為這和台灣的教育風氣偏向保守有關。早在2003年,他便和朋友開設「輔導員」訓練課程,培養野地教育師資,這兩年則進一步將課程更系統化,讓輔導員實際引領國中生上山,在艱困的環境中學習克服障礙。 連志展的課堂從來沒有標準答案,他會叫學員印下等高線地圖,指定集合地點,接著就放生。學員只能看著被尖刺黃藤淹沒的山傻眼大叫:「這哪裡有路徑?」 4月中的一個週末,連志展帶著學員到宜蘭中嶺池山區訓練,前一晚他們才遭大雨襲擊,淋得全身濕,隔天一早又被指定要沿著雜草叢生的路徑,上到中嶺池集合。 學員穿著前一天就被雨水浸濕的鞋子,踩下泥巴坑瞬間發出「噗嗤」聲,每個人...

  4. 2019年9月17日 · 20年前,還是高中生的陳偉軍,班上來了一名轉學生,因為親人在921地震中罹難,搬到彰化依親而成為他的同學。 「地震來得太突然,我根本沒辦法保護家人。 」這名同學的話,震撼了陳偉軍,他心想:「如果是我,我有辦法保護家人嗎? 這是勾動陳偉軍投身救護工作的起念。 他先從學習自救出發,報名紅十字會的訓練課程,高三就取得急救員資格,後來更參加救護技術員(EMT)訓練,成為中級救護技術員(須受訓至少280小時)。 目前,他任職紅十字會彰化支會,參與過印尼、尼泊爾、高雄氣爆等災後復原計畫,閒餘之時更參加衛生福利部區域級災難醫療救護隊,負責後勤。 2018年2月6日花蓮地震 ,陳偉軍隨紅十字會救災隊深入倒塌的大樓搜尋受困住戶,這次,他是震災第一線的救護軍。

  5. 2023年2月25日 · 白沙屯媽祖常被稱為「最有個性」的媽祖,因進香路線不固定而難以預測,信徒隨神轎而行,形成特殊的民俗體驗。 從田邊小路到雙向四線道,都是媽祖開出的進香之路;從民家、貨卡到商家店面,都是信眾停留小憩、補足體力繼續走的休息站。 這條進香路上充滿「互助」氛圍,沿途居民準備茶水食物,甚至在媽祖停駕與駐駕時開放私人空間,讓被稱為香丁腳(又稱香燈腳)的信徒得以暫歇、補充體力;香丁腳則彼此提供各式各樣的結緣品,或開著車載送同行夥伴一程。 (延伸閱讀: 〈走了,便是道──白沙屯媽祖的勇兵們〉 ) 在這個隊伍中,螢光橘的帽子與粉紅色臂章是香丁腳們的識別證,而媽祖婆三個字則是彼此的共通語言。 無論白天或是黑夜,隨著信徒們的集體參與,媽祖的神性在眾多口耳相傳的故事中被重新想像、構築,一同勾勒出信仰的當代面貌。

  6. 黃大仙警察宿舍爆發衝突,20人遭拘. 晚間,部分示威者聚集在尖沙嘴警署外,以雨傘等雜物敲擊警署內的汽車、用黑漆在牆上噴字,並以3人協力的投石器攻擊警署用鐵馬等築起近兩人高的防線佔領道路。 警方則警告示威者立即停止違法行為,並在晚上9時半左右釋放催淚彈進行清場。 警方沿著彌敦道往油麻地方向清場,一邊開槍施放催淚彈一邊跑步追趕示威者,清場過程中用強光照射記者,部分示威者遭警方以警棍擊打、甚至逮捕。 旺角警署外的警方也在9時半左右開始清場,但警方並未使用催淚彈,速龍小隊衝到彌敦道、亞皆老街十字路口,亦有多位示威者被逮捕。 深夜, 黃大仙地區爆發警民衝突 。 數百名在地居民不滿警方衝入地鐵站逮捕反送中示威者,穿著拖鞋包圍警察宿舍,要求收隊及放人。

  7. 2023年3月21日 · A Flourish chart. 回顧台灣隊歷屆經典賽的表現,今年打擊火力創造高峰,不僅張育成、林子偉、吳念庭、吉力吉撈・鞏冠(Giljegiljaw Kungkuan)聯手轟出5支全壘打,4場比賽打出25分打點,全隊打擊率3成17、攻擊指數0.896都寫下我國在5屆經典賽新高。 張育成繼拿下預賽A組MVP後,更成為台灣首位入選WBC明星隊的球員。 投手戰力,則一直是台灣戰績難以突破的關卡,即使打擊火力升級,仍無法掩護投手丟失的大量分數。 A Flourish chart. 縱觀台灣5屆經典賽投手表現,本屆投手防禦率7.2,每局被上壘率1.86,還不是歷年最糟的成績,2017年預賽3連敗,投手防禦率曾高達10,每局被上壘率2.15,反映出台灣長年面臨投手缺乏宰制力的隱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