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得分
    籃板
    助攻
    本季7.5
    3.9
    3.7
    終場
    4月 14日@騎士
    W
    120 - 110
  2. 2021年1月20日 · 去年3月精神科醫師廖泊喬和一群同仁在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創立了全台灣第一個治療賭博成癮的博弈門診」,目睹個案們在戒癮中的空虛憤怒無助。 去年11月,《報導者》連續推出兩集博弈產業報導幕後,廖醫師主動和我們聯繫,希望聽眾除了理解博弈產業的背後,也理解賭癮是如何發生、以及他在診間的發現。 而Summer,則是在30歲以前,一度沉溺於賭博中的個案之一。 運彩、線上博弈、借貸無所不碰的他,輸掉2000萬後,在去年10月接觸到博弈門診,開始試著轉變。 他後來開立 Podcast《不切實記》 ,持續講述他的經驗、希望幫助更多人不要落入這個陷阱。 你三不五時也賭一下嗎? 怎麼判斷自己成癮了? 怎麼求助、想辦法停下? 空虛、懊悔、憤怒……在戒癮途中,會遇到甚麼事?

  3. 2021年11月16日 · 《報導者》2021年11月推出交友詐騙專題,本文受訪的當事人在歷經詐騙後,將自身痛苦轉化為動力協助他人,避免有人持續受害。 但過去幾個月,數位受訪者告訴我們,有詐騙集團聲稱能透過特殊權力、管道和技術,協助被害人追回被詐騙款項,並要求當事人提供涉及隱私安全的個人資料(如:帳戶資訊、身分證照片等),甚至要求支付手續費、服務費和訂金。 這種以「反詐騙」為名的「二次詐騙」,不但讓受害者二度財物損失,個人資料可能被有心人士做不肖運用,淪為人頭帳戶或其他犯罪利用。

  4. 2016年10月12日 · 生理原因部分,由醫學專家鑑定有無「精神障礙或其他心智缺陷」;心理結果部分,由法官判斷行為人於行為時有無責任能力,心理學標準更進一步分為「辨識能力」(辨識其行為違法)與「控制能力」(依其辨識而行為之能力)。 法條如下: 行為時因精神障礙或其他心智缺陷,致欠缺辨識其行為違法或欠缺依其辨識而行為之能力者,不罰。 行為時因前項之原因,致其辨識行為違法或依其辨識而行為之能力,顯著減低者,得減輕其刑。 前二項規定,於因故意或過失自行招致者,不適用之。 妄想中缺乏病識感,龔重安仍要負完全刑責. 當王景玉的精神鑑定報告在法庭上成為辯方爭論焦點,去年犯下北投國小女童割喉案的龔重安,則在同一時期進入高等法院二審階段,精神疾病同樣是言詞交會碰撞的核心議題。

  5. 2020年5月23日 · 一年前,台灣成為亞洲第一個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國家。 她跟我說:「我願意讓他自由。 」她的丈夫是同性戀,在異性婚姻中的男同志,同性婚姻合法的前夕,她發現了這件事。 她找不到人能夠訴說,迂迴地探詢母親意見:「我有個朋友,她最近發現自己的老公是gay,她不知道該怎麼辦⋯⋯。 媽媽為那個「朋友」抱屈,急切地說:「當然是趕快離婚啊,跟這種騙子還有什麼好說的! 她想,既然連媽媽都認為這樣的婚姻沒有意義了,自己也願意離婚、獨自撫養小孩,讓丈夫跟他的男友雙宿雙飛。 沒想到,丈夫回她:「妳為什麼要離婚? 別人都覺得我們是很讓人羨慕的家庭,妳忍心讓我們的孩子變成單親? 」她覺得不可思議,被欺騙感情的是她、跟男人外遇的是他、願意放手的是她、想要維持異性戀爸爸好形象的卻是他!

  6. 2021年1月30日 · 當代攝影書Photobook作為⼀種迴返在影像與觀看之間的物件透過創作者主導以及編輯與視覺設計師的協助建⽴⼀連串轉譯至印刷油墨的視覺敘述將內容與形式組構成⼀個完整的美學經驗邀請觀者讀者時間空間身體三者互為主體的運動中與觀念相遇遂使攝影書與繪畫雕塑戲劇以及電影⼀樣成為獨⽴⾃主autonome的藝術創作格式⽽此概念與源⾃1960年代的藝術家書籍Artists’ books)的源起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此系列分享主題將透過後者的系譜考究與前者參照,規劃了不同創作「類型」與「國別」代表共⼗⼆講,試圖加以釐清攝影書的實踐範疇與當代輪廓。 本集提出兩本作品 :

  7. 2021年9月28日 · 2005年,高士佛社與牡丹社的排灣族人前往沖繩,為100多年前的 牡丹社事件 踏上和解的旅途。 《牡丹社事件 靈魂的去向:台灣與日本雙方為和解做出的努力》 作者平野久美子即以此一新聞報導為序曲,從日本到台灣、在海的兩端奔波往返,不但訪談雙方的遺族、後裔,更於排灣族與琉球的口傳與文獻中細細爬梳,企圖跳脫台、日既成的歷史敘事,透過排灣族人與琉球民自身的視角,找出牡丹社事件發生的始末,期待能還原這起深深撼動著排灣族、琉球、台灣、清朝與日本,乃至影響整個東亞近、現代歷史發展的重大事件背後,複雜而多元的面貌。 本文為《沒有名字的人:平埔原住民族青年生命故事紀實》作者之一、馬卡道族的陳以箴為《牡丹社事件 靈魂的去向》一書所作書評,由游擊文化提供並授權刊登。 暴風、客人、殺戮.

  8. 2019年10月25日 · Watch on. 電影《小丑》中,主角亞瑟說他原本以為自己的人生是悲劇,但其實是喜劇。 從哲學角度來進行影評,會發現小丑所謂的喜劇並非真正的喜劇,而是一種超越喜劇與悲劇、接受自己宿命的生命哲學。 小丑的苦難:該如何理解「惡」的意義? 《小丑》帶出了許多有趣的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我們該如何理解「惡」(evil)的意義? 所謂的「惡」,其實就是發生在人們身上的各種災厄、禍害與罪行,例如疾病、貧困、戰爭、天災等等。 「惡」所造成的結果,就是人們的受苦。 在電影中,男主角幾乎經歷了人們可以想像得到的所有苦痛:被家暴、被欺騙、被出賣、被排斥、被剝奪愛、被嘲弄⋯⋯試想,若我們遭遇同樣的人生,自己能否樂觀看待生命? 是否還會保有對幸福生活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