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2月22日 · 日期:2021 年 2 月 22 日 作者: 莊 筱彤. 穿著整齊的白袍,手拿鉛筆和充滿字跡的紙張,輔大醫院心血管醫療副院長許寬立走進採訪室,帶著認真的眼神、和藹的說了一句:「哇,我怕我已經把我過去當醫生的經歷都忘光光了。. 」在心臟內科臨床服務 ...

    • 典型處女座a型的心臟科醫師!對自己採超高標準
    • 投入三大領域專研!影像人工智慧、骨盆腔心導管、高血壓
    • 醫學總有限制!患者困擾總能激發研究動力
    • 注意患者說的話!回饋是破解未知領域的關鍵
    • 王宗道:醫師的責任把知識化解成讓容易了解的話
    • 最像外科的內科!非讀心臟科不可

    一週雖只看診兩天,就經手超過四百位病人,其餘時間王宗道投入更多臨床研究,光是 2020 年就發表超過 22 篇研究論文,而他同時也是台灣高血壓學會理事長,對自己如此高標準、高要求,完美詮釋典型處女座A型。 一身白袍站在心血管中心的門口,午後四點王宗道醫師才剛接受完節目錄影回到醫院,屁股都還沒坐熱,口袋裡的手機響個不停、不斷有同事需要找他簽名確認資訊。 這樣忙碌的生活正是王宗道的日常生活,再忙碌他也保持最佳精神,露出笑容處理每一件事情,問起他怎麼做到的?他也愣了一下,好像沒思考過這問題的似的,自然而然地說:「找有興趣的事,你就不會覺得那麼辛苦。」

    王宗道投入特別多心思在三大領域包含:影像人工智慧、骨盆腔心導管、高血壓,三個看似差異性很大的議題,該如何有辦法同時專研?王宗道說:「這其實是很多資訊跨界結合,看前來好像沒相關,但很多脈絡都是緊緊相連。」 像是進行骨盆腔心導管前,必須利用電腦斷層掃描找到狹窄血管,而王宗道本在在影像診斷上早投入心力。因為常遇到患者雖然知道疾病是血管的問題,但卻很難診斷,「因為有些血管埋在裡面看不見,後來開始研究如何結合電腦斷層來做診斷。」王宗道雙眼看向遠方彷彿陷入當時的回憶裡。 即使再忙,王宗道為了了解骨盆腔的血管走向,每個星期都花一個下午研究血管怎麼走,花了整整一年才真正制式化一套完整 SOP,獨創出「全方位骨盆腔動脈診斷」,在臨床上終於能突破瓶頸。

    其實會激發王宗道努力研究的原動力之一也就是患者本身,王宗道分享:「在臨床上多年就會發現醫學再發達仍有『限制』,當時沒辦法解決的問題就一直放在心裡角落,也許沒有特別思考,但偶爾就是會想起。」 但不知不覺中王宗道就在為這些未解的困擾尋求答案,王宗道告訴自己:「保持開放的心、探索各種可能,要做一個是有意義、影響的事情,能把醫學的未知變成已知這是很重要的。」 積極不服輸的個性,如今王宗道除了經手超過四千多例冠脈手術外,也成功利用電腦斷層研究心臟外周圍脂肪,民眾在接受肺部電腦斷層時,可以同時得到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預測。過往醫師判讀影像所需要超過半小時以上,如今壓縮至 0.4 秒,在臨床上有大大的突破。

    王宗道本身研究上忙碌,同時還是國際學術期刊主編,最近又接管了台大醫院整合醫學主任,他仍堅持保留兩天固定門診外、一天也會專門進行心導管手術,對他而言臨床患者也是他的導師之一,許多未發現的癥結點可能會從患者口中說出來。 王宗道分享當時他開始進行骨盆腔心導管手術,患者手術後都會填問卷來評估狀況,有一次做完之後病人問說:「王醫師你為什麼沒問我小便的狀況?」王宗道大吃一驚:「你小便怎麼了?」 病人笑的喜滋滋的說:「我小便完全改善了耶!以前會滴滴答答很慢,現在都很順。」那時候王宗道才恍然大悟,發現骨盆腔心導管更擴展到連小便都能解決,因為血管也是有相關連的,正因爲有病人的回饋破解未知領域的關鍵。

    因此,王宗道對待患者就像是朋友,病友都說:「王醫師看診相當客氣,看到再晚也都態度超好。」面對外界的讚揚,王宗道不卑不亢僅以雙手合十致意。 數十年的臨床經驗,患者都像老朋友一樣,王宗道也是少數願意將手機號碼給患者,他說:「因為醫學是不可預測的,心臟科病發可能是比較突發,當他們遇到問題可以立刻解決,且 9 成 8 以上患者幾乎不會沒事打電話煩你。」 對患者溫柔,王宗道對自己嚴格,自許為專業知識者,他說:「我的責任就是把知識化解成讓患者容易了解的話,我也希望我和患者的關係是平等的。」 比起冷冰冰的醫病關係,王宗道更能設身處裡理解,對病人來講看病其實是很麻煩,除了要來醫院等之外,加上身體又很不舒服。「雖然我一整天看診看很久,但每個患者在診間的時間不見得很長,所以我一定盡力客觀的解決他們的問題。」王宗...

    能有堅定的信念、穩定的信心,王宗道當心臟科醫師的念頭早在學生時期悄悄萌芽,王宗道說:「因為心臟科是可以同時兼顧內科、外科,能治療病人,又能深入身體內進去修理血管,加上血管是全身性他的發展性是滿大。」最後能看到患者康復真的是很大的成就感。 雖然台大醫師光環如此耀眼,王宗道坦言確實在醫生生涯中還是有挫折,像是病人的死亡、研究上的瓶頸、帶領同事時遇到的問題,各種困難、血淚,王宗道也從中從學會克服、放下。 現在的他更重要的是將這些經驗傳承下去,並且帶領更多的團隊、後輩們進行更多新領域研究。至於未來會變得如何?可能就如同王宗道講的一句話:「保持開放的心。」就像二十幾歲的他,當時只是好奇也可以把一本艱澀皮膚科教科書整本嗑完。 王宗道勉勵應永遠對於事務抱持著學習的熱情和心態,他還驕傲的說:「雖然很忙沒有時...

  2. 2019年4月29日 · 冠狀動脈到底阻塞了百分之幾 才需要裝支架?. 日期:2019 年 4 月 29 日 作者: 陳 亦云. 心血管疾病是國人的健康大敵,根據衛福部的統計資料顯示,民國105、106年連續兩年,與心血管疾病相關的死亡人數總和,已超過癌症,而國人10大死因中,與「三高」關係 ...

  3. 2019年8月14日 · 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主任楊志新表示,三種最常見的腦瘤分別是腦轉移瘤、腦膜瘤以及聽神經瘤。 腦轉移瘤指的是有其他器官轉移的腫瘤,放射腫瘤科醫師呂紹綸補充,腦轉移瘤大約佔了腦瘤的一半,最常見的轉移是來自肺部,目前有許多新晉療法可以延長肺癌患者的壽命,而壽命越長,透過血液轉移至腦部的風險就越大。 由於是經由血液,轉移的腫瘤有小、深、多的特性,治療時容易有遺漏,且腫瘤位置深,就更加難治療。 另外的腦膜瘤以及聽神經瘤屬於良性腫瘤,腦膜瘤常見長在腦中線部位,通常沒有症狀,患者常是健檢時發現,不過腦膜瘤如果長在不恰當的位置,可能造成患者癲癇、甚至半身無力;聽神經瘤的位置大約在腦部兩側,患者最常是因為聽力問題就診,要解決聽力問題,也必須將腫瘤去除。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繼續閱讀.

  4. 2022年8月11日 · 專家:拆解原因再對症下藥,考試粗心有救!. 日期:2022 年 8 月 11 日 作者: 未來Family. 「考試粗心很正常」,只要深入了解孩子粗心的原因,再對症下藥「特訓」,就能降低孩子考試粗心。. 心理師、國小資深老師提出粗心3關鍵及搶救粗心的3個步驟 ...

  5. 2020年8月26日 · 恆溫運送到基因實驗室. 分離白血球中的 T 細胞. 進行基因工程改造,將 T 細胞上「嵌合」一種特異抗原受體,稱為嵌合抗原受體(CAR) 將改造後的 T 細胞擴增培養. 針對存有癌細胞的淋巴進行剔除性化療. CAR-T 灌注. 術後密切追蹤 5 年,長期追蹤 10 年. 不過 CAR-T 治療因為是用免疫細胞,所以可能產生「免疫風暴」的副作用。 何景良說,就像 COVID-19(新冠肺炎)造成的免疫風暴一樣,免疫細胞過度反應,不只攻擊癌細胞,同時也攻擊其他的細胞,導致身體出現快速的器官衰竭。 「這是最危險、最可怕的,我們希望可以盡量避免。

  6. 2021年12月7日 · 癲癇簡單來說,就是腦神經細胞會放出不正常的電流。正常的神經細胞會一直放出微量電流,以維正常的神經功能 , 所以我們能夠正常的說話、行動、和思考。 當這些神經細胞處在正常放電的時刻,所釋放的電流並不大,因此人體並不會有任何異常的表現,不過當情況相反時,人體便會表現出不同的症狀,這便是所謂的發作。 至於為什麼孩子會患有癲癇症,很多人以為是因為家族遺傳的關係,但其實造成癲癇的原因有許多種,因此一旦確診後,建議還是要去找出導致原因為何,才能去「對症下藥」。 常見癲癇分類有: 泛發性強直痙攣發作:全身性大發作。 失神性發作:患童正在進行中之行為或活動突然停止,彷彿錄影帶被按了暫停鈕一般。 肌抽躍性發作:全身性的肌抽躍性發作。 失張力性發作:患童便像這斷線的木偶般,突然全身無力的倒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