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5年12月23日 · 張鈞甯目前演藝事業是台灣、中國兩頭燒,而在大陸拍攝的戲劇其實台灣觀眾也都十分熟悉,都已經先後在台灣播出了。 《最美的時光》 是由桐華的原著改編,首度與鍾漢良合作,原著小說的人氣、鍾漢良的粉絲群眾,再加上撥出平台湖南衛視本就是廣受中國年輕人喜愛的電視台,隨著《最美的時光》的播出,讓張鈞甯一下子打開在中國的知名度。 張鈞甯特殊的氣質讓她時裝古裝兩相宜,除了時裝之外,她還演過幾部 知名度極高的古裝劇 。 最為知名的想必紅遍兩岸三地的 《武媚娘》 ,張鈞甯在劇中挑戰與武媚娘反目成仇的徐慧一角,讓觀眾刮目相看。 武媚娘及 少年四大名捕 也以湖南衛視為播出平台,而後也都陸續在台灣播出。

    • 不只 70 後台灣人懷念《康熙來了》,大陸 80 後一代更唏噓
    • 台灣娛樂媒體還來不及觀察反省,為什麼中國的娛樂記者先跑來關心?
    • 真正要問的問題是:「台灣綜藝產業曾經璀璨的創意靈魂到哪去了?」
    • 台灣的綜藝娛樂產業,什麼時候窮到靈魂裡只看得見「金錢因素」?

    最有趣的是,懷念台灣綜藝節目的,不只 70 後的台灣中年一代,還有中國富裕後成長的 80 後一群人。「台灣綜藝節目怎麼會變得這麼難看?」我們的娛樂媒體無暇顧及這個題目,倒是中國騰訊的娛樂記者先跑到台灣來採訪研究。 騰訊記者在報導中這樣寫:「說台灣綜藝節目影響了 80 後一整代人。過去十年,幾乎每個大學寢室,都出現過全舍圍觀​​《我猜我猜我猜猜猜》、《康熙來了》、《全民大悶鍋》的盛況。相對於中國綜藝節目寓教於樂的死板外衣,台灣綜藝寬鬆的尺度、有趣的話題讓人欲罷不能。時至今日,很多中國年輕人都能像模像樣地模仿幾句台灣方言,會唱幾句閩南語歌曲,這皆因中台灣綜藝的毒太深。」 想當年,中國對台灣綜藝節目的瘋狂,節目主持人會學「嗲軟的台灣腔」,製作單位每週買機票延請台灣知名製作人「老師」到中國去當顧問。...

    中國騰訊記者關心的不是台灣的未來,他們關心的是中國的未來。 另一篇同樣是大陸記者對中國綜藝產業的專題報導,或許可以回答這個問題。表面上,這幾篇報導中國媒體是在談港、台藝人的中國淘金熱,但骨子裡其實要探討的,卻是中國綜藝節目在重金砸錢背後的創意荒原與危機。 《我是歌手》總導演洪濤說,1990 年代的中國娛樂業看著港、台節目,心裡想著:「我們什麼時候才能夠達到人家那個水平呢?」到了 2008 年,中國娛樂產業的感受是,「如果說之前中國的電視台設備都是在追趕的話,在 2008 年之後,整個水平已經完全超越(港、台)了。」 支撐設備得以跳躍式迅猛成長的,是同樣快速成長的廣告市場:2013 年湖南衛視、江蘇衛視、浙江衛視廣告收入分別為 60 億元、45 億元、34 億元。這麼賺錢可以幹嘛?台灣的綜藝教...

    台灣綜藝電視節目的創新和創意能量,在中國還在追捧小 S、蔡康永的痞子笑料時、在中國大學生在宿舍透過網路找郭子乾和邰至元的脫口笑料時,就已經開始在消逝了。台灣綜藝節目的璀璨靈魂,早在中國市場尚未表現暴發戶氣質之前,就已經開始逸散了。 我曾經跟一位作網路電視的業者聊過這個話題,從整個亞洲影視產業的變化看,他說得非常直接:「有錢就等於收視率嗎?中國一堆花大錢的節目難看的要死,小時代錢多不多,你看得下去嗎?連美國都一樣有錢買不到好企劃,如果台灣電視圈認為自己的爛是因為沒錢,那怎麼不去看看泰國,他們一堆沒錢的小工作室,用少少的資源,拍出多少能夠讓你感動的廣告和短片?」 他在「讓你感動」的這個詞上刻意加重語氣。也對。不用看泰國,打開 Youtube 上隨便一則網友上傳的《打開中國電視史》,那是 1989...

    作內容的都知道,最珍貴的資產不是設備,是能夠帶來創新的人。導致創新貧化的,不是站在前線的內容創意團隊。一個原本 12 人的製作團隊被腰斬到只剩 6 個人,其中包含處理業務商品置入,至於劇本和創意,就製作人自己兼著作了。但是,千萬別誤會,很多曾在電視圈服務過的創意人,從來不認為,是因為沒錢所以辦不了事,即使是王偉忠,在面對大陸媒體時,也仍說他個人推崇以小搏大、以創意為先的製作理念。 沒有錢,是沒有創新的結果、不是原因。沒有看見人的價值,不創造人的價值,堆積不了產業鏈的創新元素,自然不可能創造新的收益。台灣綜藝娛樂產業的創新貧化,恐怕要追溯到決定整個產業創新格局的企業領導階層。 《中國好聲音》幕後操盤的燦星文化董事長田明接受中國媒體專訪時,談到《中國好聲音》如何在競爭激烈的中國市場,維繫商業收益...

  2. 2020年8月21日 · 布袋戲,又稱掌中戲,起源於 17 世紀的中國福建泉州,現今在華人地區,以台灣的發展最為蓬勃。. 根據維基百科,1750 年代,台灣布袋戲劇本以古書、演義小說等為主;1920 年代,多採用清末民初新著的武俠小說;1930 年代,受到皇民化運動影響,禁用中國傳統 ...

  3. 2019年11月29日 · 《夕霧花園》:是一齣小說,也是一本電影. 「這輩子我一直試圖遺忘,但如今卻渴望回憶⋯⋯」——《夕霧花園》 這次入圍第 56 屆金馬獎 9 項大獎肯定的電影《夕霧花園》,改編自馬來西亞知名作家陳團英的同名小說。 故事的背景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當時英屬馬來亞被日軍佔據,一對姐妹張雲林(姊姊,李心潔 飾)、張雲紅(妹妹,林宣妤 飾)被抓去戰俘營,而在日軍投降後,獨自逃出的姊姊始終對不幸罹難的妹妹感到自責不已。 帶著這個再也離不開心裡的痛,雲林決定向有著神秘背景的日本籍園藝師中村有朋(阿部寬 飾)學藝,她想要蓋出那座始終縈繞在妹妹心頭的日式庭園。 但誰也沒料到的是,本應帶著對日本人濃濃「恨」意的女子卻抵不過情愫漸生的「愛」,於是一段不被世人、甚至不被她自己允許的淒美動人愛情故事就此鋪展開來。

    • 映藝娛樂1
    • 映藝娛樂2
    • 映藝娛樂3
    • 映藝娛樂4
    • 映藝娛樂5
  4. 2015年4月1日 · 藝陣,又稱為「陣頭」,是神明出巡繞境隊伍中的表演團體。台灣民間信仰發達,也促使藝陣的蓬勃發展。藝陣的種類相當多元化,起源也各自不同,象徵著豐富的民間藝術傳承。 藝陣組織

    • 映藝娛樂1
    • 映藝娛樂2
    • 映藝娛樂3
    • 映藝娛樂4
  5. 2020年6月24日 · 《只有大海知道》是 49 歲崔永徽的首部劇情長片作品,在台北首映前,此片入選亞太電影獎正式競賽片。 崔永徽擅長製作人文主題的影像作品,在輔大中文系求學時她深受老師-謝錦-的影響,而後便以這位老師為題,跟拍 3 年完成一部名為「謝錦」的紀錄片,2010 年在中小學校、藝文場所等播映,獲得許多回響。 《謝錦》與《只有大海知道》都與教育議題相關,問起崔永徽是否特別關注教育主題? 她直截了當的回答,並不是故意的,一切都是緣分。 為蘭嶼人的憂慮感同深受. 2012 年崔永徽到蘭嶼旅遊,她如此回憶著那趟旅行:「我覺得、我有點很不小心、很意外的走進了蘭嶼的生命史、蘭嶼的近代史。 【 導演的話 】 第一次看見達悟族孩子穿丁字褲站上舞台,我的淚水就沒停過。 在物質文明無限擴張的年代裡,我們可還看見質樸之美?

  6. 2021年4月23日 · 藝圈大哥大胡瓜前陣子感慨,電視台長官只在乎收視率數字,根本不看節目。 電視台將收視率視為珍寶,卻漠視節目所能帶來的文化價值,長期下來會產生怎樣的惡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