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5月16日 · 昭和天皇 (日語: 昭和天皇/しょうわてんのう 〔 せうわてんわう 〕 Shōwa Tennō *? ;1901年4月29日—1989年1月7日)是 日本 第124代 天皇 (1926年-1989年在位), 大日本帝國 第3代 大元帥 (1926年-1945年在任),名 裕仁 ( 裕仁/ひろひと Hirohito ),為 ...

  2. 昭和天皇 (日语: 昭和天皇/しょうわてんのう 〔 せうわてんわう 〕 Shōwa Tennō *? ;1901年4月29日—1989年1月7日)是 日本 第124代 天皇 (1926年-1989年在位), 大日本帝国 第3代 大元帅 (1926年-1945年在任),名 裕仁 ( 裕仁/ひろひと Hirohito ),為 日本 第125代 天皇 明仁 的父親。 出生時稱號為 迪宮 , 徽印印號 為 若竹 。 昭和天皇六十余年的统治,见证了日本从世界 列强 向 軍國主義 极权国家 ,再向战后的现代化经济大国的转变。

  3. ja.wikipedia.org › wiki › 昭和天皇昭和天皇 - Wikipedia

    昭和天皇 (しょうわてんのう、 1901年 〈 明治 34年〉 4月29日 - 1989年 〈 昭和 64年〉 1月7日 )は、 日本 の第124代 天皇 [注釈 3] (在位: 1926年 〈 大正 15年/昭和元年〉 12月25日 - 1989年 〈昭和64年〉 1月7日 )。. 諱 は 裕仁 (ひろひと)、 御称号 は 迪宮 (みち ...

    • 概觀
    • 基本介紹
    • 人物生平
    • 為政舉措
    • 人物評價
    • 軼事典故
    • 親屬成員

    昭和天皇(日語:ひろひと,英語:Hirohito;1901年4月29日-1989年1月7日),名裕仁,稱號迪宮。日本第124代天皇(1926年-1989年在位),是日本最長壽以及在位時期最長的天皇,執政長達63年。

    大正十五年(1926年)大正天皇因病逝世,裕仁登基成為日本新一任天皇。在位期間,指揮和策劃日本相繼發動侵華戰爭和太平洋戰爭,侵略和踐踏了中國和東南亞以及太平洋十幾個國家,導致了數千萬無辜人民的死亡。昭和二十年(1945年)8月發布“終戰詔書”,代表日本帝國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因美國的干涉,戰後免除了審判,天皇制得到保留。

    •中文名:裕仁

    •外文名:ひろひと;Hirohito(Emperor Shōwa)

    •別名:迪宮

    •國籍:日本

    •民族:大和族

    •出生地:東京赤坂青山御所

    少年時代

    明治三十四年(1901年)4月29日晚10點10分,裕仁出生。父親是明治天皇的皇太子明宮嘉仁親王(後為大正天皇)。明治天皇對於裕仁寵愛有加,此日馬上命令宮內的御用文人為皇孫取名與號。最初的名有三個,為裕仁、雍仁以及穆仁,號則是迪宮和謙宮。最後,明治天皇親自拍板,選擇了裕仁與迪宮,分別作為其名與號。 裕仁的父親大正天皇嘉仁,從小多病,身心發育不佳,終生為病痛所困。而裕仁幼時也似乎繼承了其父的遺傳缺點(日本皇室自孝明天皇之後,天皇的配偶都必須從皇族公卿的“五攝家”中選擇。這種過於狹窄的婚配範圍,往往也就造成了劣性遺傳的可能)。 明治四十一年(1908年),裕仁6歲入學的時候,被發現其右手的手指活動不便,被懷疑是遺傳的產物,其課程中的美術和音樂兩門因此被迫放棄。除了手指的問題外,裕仁也有著先天近視的毛病,雖然自小就進行矯正,但是效果一直不佳。 作為一個充斥軍國主義思想國家的準皇儲,裕仁從小就被有意識地培養尚武的性格。其剛剛出生70天,就被寄養在了海軍中將川村純義的家裡長達四年。6歲的時候,裕仁進入了“皇室”學習院,而他的院長則是日俄戰爭中的“肉彈將軍”乃木希典陸軍大將。明治天皇親自指示乃木要努力將裕仁培養為“質實剛健”之輩。如此教育之下,裕仁自小就被種下了崇尚武力的禍根,而且自己也對乃木極為尊敬,總是稱其為“院長閣下”。大概也就是從這個時候,裕仁開始擺脫了給人的“病弱”印象而開始向他的祖父明治天皇看齊。

    立儲理政

    明治四十五年(1912年)7月30日,明治天皇駕崩,裕仁之父嘉仁親王繼位,即大正天皇,裕仁成為皇太子。也就是在明治天皇正式大葬的前兩天,乃木希典突然拜見裕仁,向時為陸海軍少尉的裕仁贈送由山鹿素行所著的《中朝事實》和《日本帝國史》。兩日後,乃木希典與其妻雙雙自裁於赤坂的家中,為明治天皇殉死。這個事件給年幼的裕仁造成了極大的刺激。祖父的去世和“嚴師”的自裁,使其變得極為自閉孤寂,往往捨棄左右隨從,而開始漸漸對無言的生物學起了興趣。當其去世的時候,在宮內的“生物學御研究所”里,還保存著裕仁幼年採集的5大箱各式各樣的標本。 大正三年(1914年),從學習院初等科畢業的裕仁,隨即被送往了“東宮御學問所”繼續學習了7年。而“東宮御學問所”的總裁則是另一位較乃木有過之而無不及的人物東鄉平八郎大將。至此裕仁又被拉回了軍國主義的道路之上。 大正七年(1918年),在“御學問院”度過了四個春秋的、已經17歲的裕仁步入了青年期,他的婚姻大事也被理所當然地提了出來。久彌宮良子被內定為太子妃,計畫於此年完婚。然而當日權傾朝野的元老級人物山縣有朋卻以良子母親為色盲為由,反對這門婚事,認為良子的家族遺傳不佳。結果這場婚事的騷動,互不相讓的足足鬧了一年半之久,最終,裕仁力排眾議還是決定娶良子為妻。而山縣有朋卻由於這次事件被迫下野。 不過,之後裕仁馬上就進入了一個多事之秋。雖然歐洲之旅訪問行程緊密,但裕仁卻還是親自為自己未來內定的妻子良子挑選了一條珍珠項鍊,打算返國就和其成婚。不過這件婚事還真是多災多難。歐行後兩個月,大正天皇重病,裕仁開始了攝政,主持大局,婚禮被迫推遲。然而之後,皇族中最年長者東伏見宮依仁親王去世,婚事再次被迫推遲到1921年底的12月1日。但隨後又發生了“關東大地震”,如此國難,婚事又被迫推遲,結果到了大正13年(1924年1月26日),這才正式舉行婚禮。

    出訪歐洲

    大正十年(1921年),裕仁剛滿20之時就開始其長達一年的歐洲之旅。當裕仁剛剛決定此事之時,貞明皇后害怕安全問題表示反對,裕仁費盡口舌這才將其說服。這次訪問主要是訪問英、法、比、荷、意5國。3月3日,裕仁一行搭乘“香取號”軍艦啟碇,途經香港、新加坡(在新加坡他還以皇室特權步行勘測了英軍的防禦工事,為二戰日軍突破要塞做準備)、科倫坡、雅典,地中海,5月7日抵達英國朴次茅斯港。一戰後的歐洲,百廢待興,選擇君主立憲的老前輩英國為訪問地,頗有些裕仁畢業旅行外加實地考察的味道。當日英王喬治五世親自前往倫敦火車站迎接作為皇太子的裕仁。日後裕仁曾經如此回憶,“當時英國王室中,大都與我同輩,處生其中,簡直令我有‘第二家庭’的感覺。特別是英王喬治五世,親自與我長談,指點有關君主立憲之下的君主概念。” 訪問期間,裕仁不僅學習西方的政治結構,同時也對軍事表現出了極大興趣,數次訪問了一戰時期的歷史遺蹟。當時的法國將軍們對這位年近20歲的太子所表現出來的對於軍事的精通程度給予了極大的讚嘆。裕仁自己還特地去了拿破崙墓地所在地榮軍院訪問,並帶回了一個拿破崙的半身像,之後將其擺在自己書房內(戰後多擺了一個林肯像,後來又擺了達爾文像)。也就是在這次出巡中,他接見了駐歐洲的十幾個日本武官,獲得了以永田鐵山、小畑敏四郎、岡村寧次為首的日本青年軍官的宣誓效忠,這樣他以這些人為班底,開展了向軍中元老奪權的行動。訪問凡爾登的時候,裕仁一身戎裝騎在一尊大炮的炮管之上,一幅悠然自得的表情,其尚武之心可見一斑。 裕仁出訪歐洲為應對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國內外持續高漲的民眾運動,日本皇室也力圖“自我更新”形象,維護皇室權威,而且,大正天皇病弱難理大政,皇太子裕仁被寄予厚望,也需要儘快養成政治能力並得到民眾支持,所以在元老山縣有朋、西園寺公望以及原敬首相的協調下,裕仁實現了赴歐洲訪問一)皇太子裕仁的“外游”問題隨著大正天皇病情漸顯加重,皇族、宮中以及元老、重臣等都對皇太子裕仁有越來越高的期待,十分重視對他的培養。 大正十二年(1923年)4月16日,應台灣總督田健治郎邀請以皇太子身分搭乘軍艦“金剛號”來台灣訪問12天,以特造的台鐵花車作為交通工具,行程遍及基隆、台北、新竹、台中、台南、高雄、澎湖等地。駐台日籍官員嚴陣以待,建立歡迎牌樓,在南北各地興建豪華行館,例如“金瓜石太子賓館”、“陽明山草山行館”、“菁桐太子賓館”、“高雄壽山館”、“角板山太子賓館”等,這些行館及其造訪之地,都受到妥善的保存及維護。惟壽山館已遭拆除,遺址位於今國立中山大學校內範圍。

    軍事

    •全面侵華 昭和六年(1931年)9月18日,日本發動了震驚世界的“滿洲事變”(即“九一八事變”),長達14年的侵華戰爭由此開始。日軍侵華掠奪中國的資源和財產,嚴重地侵犯、破壞了中國的主權,嚴重地分裂了中國,使中國國家的統一程度在抗日戰爭時期受到了嚴重的削弱,並造成3500萬中國民眾的傷亡的戰爭罪行。 昭和十一年(1936年),奉裕仁敕令建立731部隊(化學和細菌戰部隊)。 昭和十六年(1941年),裕仁又頒布新的敕令,將部隊擴充到3000人,並將主要基地由黑龍江肇東縣、五常縣移到哈爾濱南郊的平房鎮。 •南進政策 在日軍深陷中日戰爭的泥潭無法自拔的時候,日本統治集團開始積極策劃新的擴張。在作戰對象和戰略方向等重大問題上,一直存在北進戰略與南進戰略的爭論。在“張鼓峰事件”和“諾門坎事件”中日軍的連續受挫,加上《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締結,使北進政策的鼓吹者們受到打擊,日本逐漸改變為集中向南洋擴張的南進政策。在此過程中,昭和天皇不僅親自決定國策的制定,還積極參與了戰爭的決策過程及各項準備。 昭和十五年(1940年),德國在歐洲的勝利,為深陷中國戰場、難以抉擇究竟是北進還是南進的日本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會。南進論逐步占據了主導地位,日德意軍事同盟論再次抬頭。在這種大好良機下,昭和天皇也開始傾向於南進,並主動任命一直主張南進的木戶幸一為內大臣。昭和十五年(1940年)6月19日,在參謀總長閒院宮載仁和陸相畑俊六的上奏中,昭和天皇主動詢問:“當歐洲局勢也將很快實現媾和時,有出兵荷屬印度支那和法屬印度支那的計畫嗎?”這個提問不僅透露出昭和天皇希望德國早些取勝的願望,還表明了他已經開始考慮出兵印度支那和荷屬東印度。 昭和十五年(1940年)10月4日,德意日簽署三國同盟協定,為日本的南進政策最終定下了基調。在昭和天皇的監督和指導之下,日本進一步向東南亞擴張。日本對印度支那北部實行軍事占領之後,又在泰國和法屬印支當局之間故意製造領土糾紛,挑起武裝衝突。昭和十六年(1941年)1月19日,統帥部不顧內閣的反對,在政府和大本營聯席會議上強行通過《關於調停泰國和法屬印支紛爭的緊急處理綱要》。23日,統帥部又在聯席會議上,決定了調停泰國、印度支那糾紛的具體方案和《日泰軍事協定》草案的提綱。陸海軍總長在遭到松岡外相的反對後,拋開內閣,單獨上奏,企圖獲得昭和天皇的批准。昭和十六年(1941年)7月21日,法國維希政府接受了日本的進駐法屬印支南部要求。28 日,昭和天皇批准進駐法屬印支南部,日軍從西貢登入,迅速占領該地。昭和天皇幻想美國不會參戰,更幻想依靠東南亞的資源可以戰勝美國,在擴大帝國夢想與嚴峻現實的矛盾中,將日本一步步推向戰爭的絕境。 •對美戰爭

    政治

    昭和二十七年(1952年)至昭和五十年(1975年),昭和天皇曾八度參拜靖國神社。昭和五十三年(1978年),靖國神社合祀甲級戰犯之後,就不再去參拜。 日本經濟新聞報導(2006年7月20日)從前宮內廳長官富田朝彥的遺物筆記中發現,昭和天皇曾向富田表示,他因為對合祀作法不悅,因此停止參拜。 前宮內廳長官富田朝彥遺物中,發現二十多本筆記留有昭和天皇語錄,其中於昭和天皇逝世前一年,昭和六十三年(1988年)4月28日筆記中,記載有關昭和對靖國神社看法。昭和天皇當時曾說,“靖國神社的筑波宮司(祭司)處理合祀問題很慎重,但是換上松平慶民宮內大臣長子松平永芳擔任宮司之後,他完全不了解他父親愛好和平的想法,隨即決定合祀,所以從那之後就不再去靖國參拜,那是我的信念。” 1944年4月25日,昭和天皇身穿軍服率領東條英機等人前往靖國神社,軍部將領列隊迎接。

    外交

    20世紀40年代初,在歐洲局勢尚未明朗以 前,昭和天皇致力於指導軍部結束在中國的戰爭,他對於日德意結盟並不感興趣。昭和天皇主張堅持與英、美協調的方針,對南進與否採取了一種觀望態度。1940年7月27日,日本戰時大本營和政府聯席會議決定了《隨著世界形勢演變處理時局綱要》。進一步提出:“帝國對應世界形勢的變化,要在改善內外形勢,迅速促進解決支那事變的同時,要捕捉良機,解決南方問題。…… 要以對德、對義大利、對蘇聯的施策為重點,但要迅速強化與德國和義大利的政治團結,謀求迅速調整對蘇關係。” 1940年9月9日至10日,經昭和天皇批准,外相松岡洋右和德國特使斯塔瑪舉行會談並達成協定。協定內容為:日本對德、意在歐洲,德、意對日本在東亞,各自“建設新秩序”中的領導地位予以承認和尊重;日、德、意三國中的任一國家受到“尚未參加 正在進行著的歐洲戰爭或日中糾紛的一國的攻擊時,三國應以政治、經濟以及軍事的所有方法進行互相援助”。協定表明日本放棄了“反蘇”三國同盟,將目標指向了美國。儘管昭和天皇完全意識到對德同盟很有可能 引發日本同英、美的衝突,但是他更願意相信搶先行動可以帶來更多的利益,實力的提高不僅能夠增加防範戰爭的能力,更可以降低戰爭發生的風險。 1940年9月27日,日本政府與德、意在柏林簽署了三國同盟條約。約定:“日本國承認且尊重德國及義大利有關在歐洲建設新秩序的指導地位;德國及義大利承認且尊重日本國有關在大東亞建設新秩序的指導地位;日本國、德國及義大利約定,基於上述方針,努力相互合作,特別是三締約國中的任何一國,受到現今沒有參加歐洲戰事或日支紛爭 的一國攻擊時,三國約定,應以政治、經濟及軍事 的方法相互援助…… 日本國、德國及義大利確認上述各條款不影響三締約國各自對蘇聯現存的政治狀態。”

    裕仁在大正十年(1921年)因父親大正天皇患病而出任攝政,大正十五年(1926年)繼位,以《尚書》中“百姓昭明,協和萬邦”一句改元昭和。其在位期間經歷第二次中日戰爭與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後依照新憲法失去政治上的實權,以作為日本國家與國民象徵而存在。除了神話中的天皇之外,他是歷代天皇中在位時間最長及享壽最高者,也是現時全球在位時間第七長的國家元首。

    訪歐趣聞

    裕仁在巴黎的時候卻鬧了一個笑話。其當時微服出行,有生以來第一次自己付錢買車票,獨自搭乘巴黎捷運。晚年談到這件事,自己也還是不禁失笑,“我當時第一次搭乘捷運,什麼手續也不知道,手緊緊地握住車票,入閘的時候檢票員要在票上打孔,結果我緊張地深怕被他奪取,握著車票不放,雙方就這樣來回拉扯了數分鐘,結果惹得檢票員大怒。這張車票也被我一直保存著。”

    險些廢黜

    據日本媒體報導,1936年在日本發生的“二·二六事件”中,政變軍人曾想扶持裕仁的胞弟雍仁來取代裕仁。這更佐證了當時日本的實質統治者是“天皇”。 雍仁是日本大正天皇的次子,日本親王。1922年便作為陸軍少尉參加日本陸軍。1935年8月被任命為第八師團的少佐大隊長。他長期以來對日本陸軍中的皇道派(日軍中狂熱的法西斯派系之一)少壯軍官持同情態度,支持皇道派要求推翻民選政府、加速實行國家法西斯化和積極準備對蘇開戰等主張。1936年2月26日凌晨,駐守東京的1400餘名日本軍人突然發難,襲擊被他們稱作“奸臣”的政府要員住宅,內大臣、教育總監、大藏大臣等人遇難,連裕仁天皇的侍衛長鈴木貫太郎也差點被叛軍殺死。 政變當日,任第八師團少佐大隊長的雍仁正準備從駐地乘火車趕往東京。在如此敏感時刻,雍仁的這種舉動顯得非常反常。而且就在同時,政變軍人公然打出了“我們的領袖是秩父宮(即雍仁)”的旗號。 裕仁得知上述訊息後,感到事態嚴重,先通過宮內省派東京大學著名的右翼歷史教授、曾給秩父宮講過兩年《日本政治史》的平泉澄前去攔截雍仁。然後立刻命令忠於自己的軍警趕往東京上野火車站。秩父宮一下火車,就在大批軍警“護送”下被帶入了皇宮,與叛軍隔離開來。見情勢如此,秩父宮只好在當天晚上拜謁了哥哥,並做出了服從天皇的保證。不久,“二·二六事件”被平息,軍事法庭以“未經天皇批准而擅自動用皇軍之罪”將17名叛亂軍官判處死刑。

    不追究責任

    美國與盟國出於自身利益考慮,為了有效控制日本,美國決定對日本天皇裕仁不予追究發動戰爭的責任,不予起訴和逮捕。 最後,不但戰爭罪行的日本天皇免於正義的審判,連同23名擔任高級將領的皇族親王也受到保護,全體不被起訴。

    父母

    父親:大正天皇 母親:貞明皇后

    妻兒

    皇后香淳皇后 大正十三年(1924年)久邇宮邦彥王的長女良子女王(香淳皇后)結婚 子女 昭和天皇與香淳皇后先後生下五個女兒和兩個兒子: 1925年12月6日長女東久邇成子(幼號照宮)出生,下嫁東久邇盛厚。 1927年9月10日次女久宮佑子內親王出生,1928年去世。 1929年9月30日三女鷹司和子(幼號孝宮)出生,下嫁鷹司平通。 1931年3月7日四女池田厚子(幼號順宮)出生,下嫁池田隆政。 1933年12月23日長子明仁天皇(幼號繼宮)出生,娶正田美智子。 1935年11月28日次子常陸宮正仁親王(幼號義宮)出生,娶尾張華子。 1939年3月2日五女島津貴子(幼號清宮)出生,下嫁島津久永。

    兄弟

    二弟淳宮雍仁親王-秩父宮 三弟光宮宣仁親王-高松宮 四弟澄宮崇仁親王-三笠宮

  4. 昭和天皇,名 裕仁 (日语:ひろひと,英语:Hirohito;1901年4月29日~1989年1月7日),称号迪宫。. 日本 第124代 天皇 (1926-1989年在位),是日本在位时期最长的天皇,执政长达63年。. [1] 1901年4月29日晚,裕仁出生。. 大正十五年(1926年) 大正天皇 因病退位,裕仁 ...

  5. 2019年5月2日 · 昭和天皇. 二戰. 東條英機. 戰爭. 雖然戰後追究昭和天皇罪責的呼聲未曾停止過,但是,在天皇的「清白」塵埃落定後的四 年代末至五 年代初期,著手戰後重建的日本政府,為了向國民提供一個既合乎政治需要,又能自圓其說的二戰總結,於是在美國政府默許下,對日本的「戰爭責任」進行分割。

  6. www.wikiwand.com › zh-tw › 昭和天皇昭和天皇 - Wikiwand

    昭和天皇 是日本第124代天皇(1926年-1989年在位),大日本帝國第3代大元帥(1926年-1945年在任),名裕仁,為日本第125代天皇明仁的父親。 出生時稱號為迪宮,徽印印號為若竹。

  7. 其他人也問了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