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3年2月16日 · 20世紀五六十年代,學者們提出了大眾傳播的其他一些功能。 心理學家霍頓和沃爾在1956年提出了準社會關係理論,即大眾媒介(主要是電視)具有準社會關係的功能,即人們把電視中的人物或媒體名人看作是真實的交流對象,與其發生互動並建立某種關係。 該理論描述了媒介使用者和媒介人物的關係,即某些受眾特別是電視觀眾往往會對其喜愛的電視人物或角色產生某種依戀。 我們常常會像談論一個朋友或鄰居一樣談論某個名人,在看到某些主持人時會有一種親切感,或如主持人和受眾互相說晚安等行為,這些都是準社會關係的表現。 (本段來自胡師姐新傳考研) [ 編輯] 準社會關係理論的發展 [1] 受眾和媒介人物間準社會關係的形成和發展是受眾假想與媒介人物刻意設置兩者共同作用的結果。

  2. 2016年7月21日 · 阿羅不可能定理 是由197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獲得者之一阿羅首先陳述和證明的。. 1951年 肯尼斯·約瑟夫·阿羅 ( Kenneth J.Arrow )在他的現在已經成為 經濟學 經典著作的《社會選擇與個人價值》一書中,採用數學的 公理化方法 對通行的投票選舉方式 ...

  3. 2017年9月7日 · 這是心理學家 描述某些青少年心理的持久戰。 為找尋自我,年輕人追隨一個又一個的名人來塑造其形象。 但當模仿喬丹、米高 ·傑克遜或劉德華黎明時他們仍覺得不滿足。 他們偶像的不斷改變使他們提出這一基本的問題:"什麼才是真正的我? 4、 "cultural identity (文化識別),這是人們以歷史背景、價值觀或對參與一個普通計劃的看法的異同來分群,因而可以說社會小團體有一個很明顯的識別特征。 但他們的後代仍在錄找他們的識別。 例如移民的孩子可能覺得他們既不屬於遷入地的社會,也不屬於他們父母的祖國。 為確立一個識別,他們設法錄求一個關鍵性基礎使他們與生俱來的差異點和他們與周圍人的類同之處能結合成一文化整體。

  4. 2021年3月15日 · 績優股就象劉德華張學友濮存熙等。 他們是大眾情人已經給很多產品作過代言人,有 洗髮水 、西裝、 電器 、 電腦 、 房地產 等。 可以說很多消費者有時候已經不知道他們在推薦什麼產品,而是只知道某某又在做廣告。

  5. 邊緣性人格障礙 是精神科常見人格障礙,主要以情緒、 人際關係 、 自我 形象、行為的不穩定,並且伴隨多種衝動行為為特征,是一種複雜又嚴重的精神障礙。 邊緣性人格障礙的典型特征有學者描述便是“穩定的不穩定”,往往表現為治療上的不依從,治療難度很大。 邊緣性人格障礙,是一種介於神經症和精神病之間的 心理 障礙。 是一種十分嚴重的心理障礙,也可以說是一種最難治療的心理障礙。 [ 編輯] 邊緣性人格障礙解讀. 邊緣性障礙患者經常對自己是誰得感覺很不確定。 因此,他們的自我印象或者自我意識經常變換很快。 常常覺得自己毫無價值、根本不好或者很壞。 這種不穩定的自我印象可能導致頻繁的更換學習方向、工作、朋友、 目標 、 價值觀 和性別意識。

  6. 刻板效應實際就是一種 心理定勢 。 [ 編輯] 刻板效應的舉例分析. 《三國演義》中曾與 諸葛亮 齊名的龐統去拜見孫權,“權見其人濃眉掀鼻,黑面短髯、形容古怪,心中不喜”;龐統又見備,“玄德見統貌陋,心中不悅”。 孫權和備都認為龐統這樣面貌醜陋之人不會有什麼才能,因而產生不悅情緒,這實際上也是刻板效應的負面影響在發生作用。 比如,人們一般認為工人豪爽,農民質朴,軍人雷厲風行,知識分子文質彬彬,商人較為精明,諸如此類都是類化的看法,都是人腦中形成的刻板、固定印象。

  7. 破窗效應簡介. 破窗效應:及時矯正和補救正在發生的問題。 破窗效應是犯罪學的一個理論,該理論由詹姆士·威爾遜(James Q. Wilson)及喬治·凱林(George L. Kelling)提出,並刊於《The Atlantic Monthly》1982年3月版的一篇題為《Broken Windows》的文章。 此理論認為環境中的不良現象如果被放任存在,會誘使人們仿效,甚至變本加厲。 以一幢有少許破窗的 建築 為例,如果那些窗不被修理好,可能將會有破壞者破壞更多的窗戶。 最終他們甚至會闖入建築內,如果發現無人居住,也許就在那裡定居或者縱火。 又或想像一條人行道有些許紙屑,如果無人清理,不久後就會有更多垃圾,最終人們會視若理所當然地將垃圾順手丟棄在地上。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