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3年4月16日 · 本文摘自麥田出版的剪接室裡的故事大師光劍的光應該是什麼顏色?〉一章講述荷里活傳奇剪接師保羅赫希Paul Hirsch分享星球大戰製作背後不為人知的幕後故事

  2. 2020年11月15日 · 當年金融風暴、金融海嘯襲擊香港時所產生的自殺潮,就是指人失去了固有的經濟地位,從資產階級一躍變成負資產,而選擇一死了之。 而在自殺論一書中,涂爾幹並未詳細論述最後一種自殺原因,因此通常只把他的自殺觀點看成三種。 而這種自殺原因是宿命型自殺(Fatalistic Suicide)。 意思是在一個壓迫的社會裡,人們因無法滿足當時社會的規範,無論如何努力也無法改善自己的生命時,就像被宿命壓倒一般,結束自己的生命。 香港教育制度下學生課業壓力極為沉重,近年青少年自殺數字亦有上升趨勢,這現象或可對應涂爾幹的宿命型自殺. 涂爾幹的晚年.

    • 涂爾幹:自殺論 - Ep48
    • 涂爾幹:宗教的社會起源 - Ep49
    • 韋伯:理解社會行動 - Ep50
    • 韋伯:理性就如鐵籠 - Ep51
    • 馬克思:資本主義的危機 - Ep52
    • 馬克思:階級鬥爭 - Ep53
    • 社會學:三大家影響 - Ep54

    埃米爾.涂爾幹(Émile Durkheim),現代社會學的奠基者,功能主義、實證主義、定量方法的拓荒者,「年鑒學派」的祖師爺。以研究內容而論,涂爾幹的學術著作涉及分工、自殺、教育、法律、道德、職業團體等眾多領域。而從核心關懷來說,他終生關注的問題都離不開「社會團結」(social solidarity) 或「社會整合」(social intergratation)這條主線。在一個充滿動盪且發生劇變的時代,涂爾幹不斷思考社會的秩序與失序,並給出了自己的答案。完整文章:自殺論 - EP48

    循著「社會分工」的思路以及對於道德議題的關注,涂爾幹追溯了「職業團體」(professional groups)的歷史與現狀,及其在公共生活中發揮的作用。涂爾幹發現,職業團體最初伴隨著大量活動走出家庭而越發重要,從古羅馬到中世紀末這段很長的歷史時期內,它發揮過為各行業提供價值規範、調解矛盾糾紛的積極作用。但大工業的發展卻促成了原有職業團體的衰落,國家試圖取代但又無法完全取代原有職業團體的規範與自治功能。 涂爾幹認為,相較國家而言,職業團體能夠提供更為直接、廣泛和持久的道德影響,這種影響具體而靈活,真實且有效。涂爾幹心目中的理想狀態,是國家、職業團體和個人的相互輔助與相互制約,而這種相互配合的最終目的,則是導向一種有道德規範的個人生活。完整文章:宗教的社會起源 - EP49

    馬克斯.韋伯(Max Weber,1864-1920),百科全書式的天才學者,對現代社會學、政治學、法學、經濟學都影響深遠的先驅人物。他對如何研究社會有著和涂爾幹截然不同的認識,風格獨特的社會學路徑常被後人概括為「理解社會學」(interpretative Sociology)。 在韋伯的眼中,社會學是一門「對社會行動進行理解」的學科。判定「社會行動」(social action)有兩個要件,一個是行動者賦予了行動主觀意義/動機,另一個則是行動與他人發生聯繫。從研究物件來看,韋伯的切入點是微觀的,他從個體出發,而不是將整個社會視為有機實體進行研究。同時,「理解」(verstehen/understanding)更是體現出鮮明的韋伯特色。按照韋伯的說法,「理解」分為兩種,一種是理智上和邏輯上的...

    韋伯傳世的著作規模龐大,但其中最著名的,也是讓韋伯生前就名聲大噪的研究,或許就是那本《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了。在這本由兩篇論文構成的短小名著中,韋伯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資本主義僅僅產生在近代的西歐?不同於馬克思(Karl Marx)那種「歷史唯物論」的解釋,韋伯更加關注的是西歐在文化層面的獨特性。西歐文化精神的核心,首當其衝的便是基督教。為了更加具體考察基督教與資本主義的關係,避免泛泛而論,他選擇以新教中的加爾文教派(Calvinism)進行深入分析。 韋伯發現,在加爾文教派的教義中,最具特色的是它的「命定說」(predestination),即一個人是否是上帝選民乃是在出生前就已...

    卡爾.馬克思(Karl Marx,1818-1883)生前從未自稱「社會學家」,相反,他對「社會學」一詞的發明者孔德(Auguste Comte)有著無情的嘲諷與蔑視。然而,馬克思還是被公認為當代社會(科)學的重要鼻祖,大量的社會學概念與方法源自對他的回應。他的思想縱跨三個世紀,橫掃東方西方,至今活力不減,火力未衰。 馬克思對於社會構成與變遷的一般理論經常被概括為「歷史唯物主義」(historical materialism)。他對整個人類社會的認識從一個基本事實出發:人必須首先解決吃、喝、穿、住的問題,然後才能從事藝術、政治、宗教、科學等活動。正因此,馬克思將「物質生產」活動視為全部人類活動的核心環節。物質生產涉及到人與自然的關係,馬克思將人在物質生產過程中改造自然的能力稱為「生產力」(f...

    馬克思所關心的並非只有冰冷的理論規律,作為一名早年的人道主義者,他對於資本主義制度下人的處境也有著深切的關懷。他用「異化」(alienation)這一概念來捕捉資本主義社會工人的生存境況。所謂「異化」,簡單說就是指人喪失了對於自己創造活動與創造物的控制,人造的力量反過來支配了人類。對大工廠生產線上的工人而言,他們不僅無法對自己的勞動成果有任何形式的佔有,而且勞動過程的單調重複也讓他們失去了自我,他們用大量勞動創造了一個異己的世界,代價則是自身的貧乏。 在馬克思看來,勞動原本是人異於動物的本質,是人的全面創造性的體現。然而在資本主義制度下, 能體現人的創造性的勞動卻成了奴役與折磨,只有動物一般的吃喝拉撒才讓人感覺到一絲自由。勞動僅僅成了一個外在於自己的東西,勞動不屬於工人自己,而屬於資本家,工...

    在評述經典大師對後世學人的影響時,有三個常被使用的隱喻(metapor)。一個隱喻是「樹」,在其中經典大師構成了「根」,一個根莖會生出許多枝杈,結出不同果實,大師對後學是「一對多」的關係;一個隱喻是「河」,經典大師就是源頭活水,但在不同的地方會彙聚成流,大師對後學是「多對一」的關係;還有一個隱喻則是「網」,大師們構成了這張學術之網上的一個關鍵「節點」,在他們前後都有複雜的延伸,這裡大師對後學是「多對多」的關係。三種隱喻的側重點與簡化程度是明顯不同的。方便起見,本文主要採用第一種評述風格。完整文章:三大家影響 - EP54

  3. 2023年1月28日 · 電影. 毒舌大狀影評|一場官司揭露人性善惡 法庭真的「人人平等」嗎? 撰文:是日觀影. 出版: 2023-01-28 10:01 更新:2023-01-28 10:01. 【毒舌大狀/影評】近年,因為疫情,戲院數度暫停營業,賀歲片亦因此而「消失」,去年,本來早已準備的賀歲片《飯戲攻心》和《闔家辣》亦因疫情而延期放映。 2023年,賀歲片終於「重現」,首當其衝的是編劇出身的吳煒倫首部自編自導,夥拍去年同樣擔正「賀歲片」的黃子華,合作這部以法庭和大狀為主題的電影。 《毒舌大狀》揉合不同的元素,吳煒倫展現執導和編劇的純熟技巧,演員表現亦令人耳目一新。 《毒舌大狀》故事發生在2002年,林涼水本來是一位地方法官,為了滿足他的新嘗試,毅然加入律師行,成為大律師。

  4. 2017年3月23日 · 藝文格物. 哲學. 「利益」簡史:我們向來如此自私和物質至上嗎? 撰文:張恩源. 出版: 2017-03-23 17:19 更新:2017-05-04 16:26. 利益解釋在有些時候可能是循環論證、同義反復。 更重要的是即便利益在當代越發顯得重要那也多少和人們消化了這種解釋有關在更漫長的歷史時期內利益並非今天這般顯赫」。 人有尋求解釋的需求。 日常生活中解釋某種行為時,一個常見的說法是「利益驅動」(interest/profit driven)。 這種解釋似乎可以被視為主流經濟學或者功利主義(Utilitarianism)哲學的通俗版本,它假設每個人都有其個人利益(self-interest),並且都會為追求個人利益而付出極大努力。

  5. 2016年12月3日 · 10. (上篇: 傅柯:知識型 - EP91 ). 德希達Jacques Derrida)生於阿爾及利亞一個猶太家庭,19歲時前往人稱「哲學家搖籃」的巴黎高等師範學院參加考試,首年沒有考上,然後他在隔年成功考入。. 德希達身處的年代,法國正值上演著存在主義與結構主義 ...

  6. 2022年12月24日 · 聲生不息 |節目添食嘉賓陣容曝光 網猜測王心凌伍佰許光漢都有份. 撰文:蘇國豪. 出版: 2022-12-24 07:00 更新:2022-12-24 07:00. 2. TVB與芒果TV合作舉辦的音樂綜藝節目《聲生不息》大受歡迎,有見及節目組已官宣會推出《聲生不息.寶島季》。. 近日,網上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