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0年9月27日 · 魏福全是台灣醫療起飛和外科當道的縮影。 他名列美國整形外科學會史上前20名創新發明者,開發腓骨移植讓外傷患者避免截肢、以腳趾再植斷掉的手指、用大腿骨皮瓣重建舌癌和口癌腔患者因腫瘤切除的顏面,多項手術和解剖學都是世界創新,至今仍是國際主流手法。 2010年 「馬尼拉人質事件」 下顎中槍的生還者易小玲移植重建,是他揚名國際的代表作之一。 易小玲在香港、韓國歷經33次失敗手術後,來到台灣由魏福全執刀,才終獲矯治,手術後一個月,就能正常飲食。 2012年魏福全獲選中研院院士,不僅是台灣第一位、也是唯一位外科醫師院士。 當時有些支持的重量級院士說,「院士們都學有專精,但在各種專長的領域中,我們想一想,有沒有比魏教授走得更在世界前端的?

  2. 今年6月初開始在台灣Facebook社群中,無數的性侵犯與性騷擾事件從政黨、職場、校園、娛樂、藝文領域的黑暗角落被陸續揭露,進到主流大眾的視野,猶如一場大規模的集體創傷,人們彷彿一夕之間發覺表面光鮮亮麗、道貌岸然的背後,對他人身體界線的試探與 ...

    • 魏大勛1
    • 魏大勛2
    • 魏大勛3
    • 魏大勛4
    • 魏大勛5
    • 帝國如何崛起?
    • 醫療與行政的槓桿
    • 醫療起飛與亂象都起於長庚
    • 長庚的危機、醫療的轉機?

    「沒有好醫生,就沒有好醫院。」 這是1976年,前台塑集團總裁王永慶創辦長庚醫院時,設定的核心策略。他先找來當時積極為馬偕醫院規畫重建、擴院,但計畫遭董事會數度否決而失望的馬偕前行政副院長張錦文;再找來支持張的規畫、但也與馬偕董事會鬧翻的院長羅慧夫。一個台灣首位放洋的醫管專才、一個美國來台服務的一流整外醫師,不僅接收了原本可能是「馬偕醫院新院址」的林口院區規畫,還從院長、副院長、醫務部主任、護理部主任及內外科醫師一併展開挖角。 特別是當年在羅慧夫調教下,訓練出與台大齊名的馬偕外科系,幾乎整批被帶走,包括後來首位外科醫師院士的魏福全、替藝人Selina治療的燒燙傷權威楊瑞永、大腸直腸外科醫師王正儀、整形外科林秋華(同為整外醫師林靜芸的叔叔)等,讓馬偕外科險遭「滅科」。 長庚醫院的發跡,可以說源...

    王永慶「經營之神」名號,跨足醫療產業亦未失本色。在台北長庚成立2年後、林口長庚揭幕之際,因種種設計、採購理念與張錦文不合,王永慶讓張錦文、羅慧夫雙雙下台,但張錦文改任長庚顧問、羅慧夫更被尊為長庚「永久的名譽院長」,後來羅慧夫專心發展顱顏外科,把長庚此一領域帶上世界頂級。 儘管張錦文自傳《望醫心切》中提及,當年交接典禮上,羅慧夫曾難過的痛哭,但內部巨變未檯面化,王永慶更已先找好心臟外科名醫張昭雄接手羅慧夫,又相中台塑子公司、台化原木廠廠長莊逸洲的管理長才,補上張錦文的角色。 一名長庚集團資深員工分析,長庚能在41年間穩定又快速成長,創造出至今年營收逾500億、並提供業界中醫師最高等級的待遇,是因為「董事長」(王永慶)一直在「醫療」和「行政」上區分兩塊平行的權力結構,讓醫療與行政能互相制衡,「像...

    台灣現今醫療便利的開端,可以說從長庚開始;但過度創造需求與追求利潤的亂象,也可以說從「醫療長庚化」開始。 1970年代,台灣以公立醫院為主導,因為都領固定薪,醫師待遇不佳、醫院績效不彰,病人不送紅包住不了醫院、開不了刀,醫師則只有回家私自開診「賺外快」。 長庚創立時下了明確禁令,嚴禁醫師收紅包,更取消「住院保證金制度」,讓病人不會因沒錢無法上醫院,實踐王永慶「平民醫院」的想法。這也是此次長庚風暴中,無論急診或骨科的免職案先前都冠以「收賄」或「收錢」之罪名,那確實是長庚最忌諱的「院規」。 但為了杜絕醫師不要拿紅包,長庚將低底薪、高抽成「駐診拆帳制」(Private Patient Fee,PPF)發揚光大,鼓勵醫師看愈多、賺愈大。 PPF最早也是羅慧夫、張錦文率先在馬偕實踐,但馬偕醫院仍有給醫...

    長庚急診醫師集體辭職事件,儘管與急診專科沒有「業績」、只領「固定薪」,加上重度級急救中心醫院評鑑規定,急診專科醫師需達50%、而其又為醫學中心必要標準,急診專科醫師人力不足,各醫院為了評鑑需要,讓急診科醫師很搶手等因素有關;加上大型災難發生時,如八仙塵爆等,各院急診常主動跨院轉診支援,培養出不同於其他科別的團隊作戰意識,因此在長庚醫院急診醫師集體請辭後,包括台大醫院、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都立即表態歡迎他們轉戰,全台超過50個醫院急診室都隔空力挺、支持。而醫院為了縮減成本、甚至內部管理階層互鬥,即隨意解聘急診主任,激起第一線醫師集體請辭抗議,某方面也反映長年在「財團醫院」裡遭壓制的醫療專業的反撲。 高達30名急診醫師將從長庚集體出走,人才失血會為長庚帶來什麼樣的傷害?前衛生署長(現改制為衛生福...

  3. 2020年9月28日 · 他曾改寫國際整外教科書,如今擔心台灣未來沒醫師開刀 魏福全看見的健保價值和困境 75歲的整外耆宿,眼見台灣的顯微重建外科領先地位正下滑。 他說「健保讓台灣人有尊嚴」,但長年對專業技術給付不重視,未來堪慮。

    • 魏大勛1
    • 魏大勛2
    • 魏大勛3
    • 魏大勛4
  4. 2021年3月29日 · 在21世紀的台灣,該怎麼看19世紀傳世至今的京劇?海敏、王安祈、唐文華、黃宇琳、袁學慧⋯他們的戲夢人生盡顯台灣京劇的前世今生,更是折射時代與光耀時代的美麗身影。

  5. 2024年3月12日 · 以打造全球華人最基因庫為目標,中研院推動3年內即招募50萬人參與的台灣精準醫療計畫(TPMI),卻在連串專利侵權、基因資料外洩疑慮後暫停。 從台灣之光黯然成為亟待補破網的國安漏洞,記者揭開TPMI背後四大爭議。

  6. 2020年10月6日 · 他曾改寫國際整外教科書,如今擔心台灣未來沒醫師開刀 魏福全看見的健保價值和困境 75歲的整外耆宿,眼見台灣的顯微重建外科領先地位正下滑。 他說「健保讓台灣人有尊嚴」,但長年對專業技術給付不重視,未來堪慮。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