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2年3月31日 · 儒家思想,是華夏思想價值體系的一種,是中華法系的法理基礎,是對中國及東方文明發生重大影響的 意識形態 ,是泛東亞地區的基本文化信仰。 儒家最初指的是冠婚喪祭時的司儀,自春秋起指由 孔子 創立的後來逐步發展以仁為核心的思想體系。 西漢以後,董仲舒提出迎合漢武帝的“皇權至上”學說,使儒家逐漸成為我國封建社會占主要統治地位的學派。 但在秦始皇“焚書坑儒”和初的戰亂以後,直接傳承自孔子的儒學已不可考。 《漢書·藝文志》:“儒家者流……游文於六經之中,留意於仁義之際,祖述堯舜,憲章文武 ,宗師仲尼。 ” 範文瀾蔡美彪等《中國通史》第一編第四章第九節:“孔子學說含有多面性,所以儒家學派總能適合整個封建時代各個時期的統治階級的 需要 ,從孔子學說中演繹出各種應時的儒家學說來。 [ 編輯] 詞源.

  2. 2014年8月2日 · 從史籍記載來看中國與東南亞各國建立關係肇始於秦漢時代漢書·地理志記載早在秦漢時期中國先民便從廣東的徐聞合浦(今屬廣西)港口出發前往南海活動進行開發由徐聞合浦至南海諸島及東南亞各國皆有航海紀程和針路可達

  3. 2017年1月18日 · 戰國秦漢時期, 中國西南地區屬於“南夷”和“西夷” 的範疇, 學者們往往統稱為“西南夷”。 西南夷對於南方絲綢之路的開鑿, 曾經起到過重要的歷史作用, 這些活躍在西南邊疆的古代族群,早在漢王朝勢力進入西南地區之前,便存在著長期 邊境 ...

  4. 2021年3月10日 · 孔子簡介. 孔子 (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 春秋時期魯國人。 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 編撰了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春秋》。 據有關記載,孔子出生於魯國陬邑昌平鄉 (今山東省曲阜市東南的南辛鎮魯源村);孔子逝世時,享年73歲,葬於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載於語錄體散文集《論語》及先秦和秦漢保存下的《史記·孔子世家》。 [ 編輯] 孔子的生平. 孔子的遠祖是宋國貴族,殷王室的後裔。 周武王滅殷後,封殷宗室微子啟於宋。 由微子經微仲衍、宋公稽、丁公申,四傳至泯公共。 泯公長子弗父何讓國於其弟鮒祀。 弗父何為卿。 孔子先祖遂由諸候家轉為公卿之家。

  5. 2016年12月27日 · 察舉制 是中國古代選拔官吏的制度,由 漢武帝 於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確立。 察舉制不同於以先秦的世襲和後來隋唐的科舉制,主要特征為由地方長官在轄區內隨時考察及選取 人才 ,推薦予上級或者中央,被試用及考核後,再任命為官職。 [ 編輯] 察舉制的概述. 察舉制是漢代至隋代的一種選官制度,王朝根據不同需要設立各種科目,指定有關官員擔任舉主,依規定薦舉相應人才,經朝廷檢驗後給予錄用或升遷。 定期的察舉科目稱為常科或歲舉,如孝廉、秀才科;由皇帝不定期地下詔要求貢舉的為特科、制科或詔舉,如賢良、文學、明經、有道等科。 察舉的對象,既有平民,也有現任的吏員。 孝廉科是漢代最主要官員來源。 從察舉科目的可以看出它是封建倫理道德為中心,註重聲名取士。 它的另一個特點是以薦舉為主, 考試 為輔。

  6. 2017年2月23日 · 戰國時代各國均按人授田秦商鞅推行授田制史學界一般認為就是土地國有制而且史學界多認為漢初繼續實行國有形式的授田制也有人認為漢初土地制度是私有基礎上的限田制。 至王莽時,明確宣佈將全國土地收歸國有,按井田制重新分配,禁止買賣,規定一家占有限額,有餘田者分與九族鄉黨,違反者處死刑。 三國期間大量屯田的土地均屬國家所有。 晉代實行占地制度,根據人們的性別年齡,分給一定數額的土地,且限制王公官吏的占有額。 魏孝文帝開始推行 均田制 ,斷續推行達三百年之久,明顯推動了北方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隋唐尤其是唐推行 租庸調製 ,即以均田製為基礎的賦役制度,被認為有利於富國富民,但唐後期均田制逐漸瓦解。

  7. 2016年12月27日 · 李悝變法. 吳起改革. 申不害變法. 鄒忌改革. 趙國的胡服騎射. 戰國時代秦國的 商鞅變法. 秦漢時期. 秦始皇對中央官制和地方行政制度的改變,實行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縣制,改革貨幣、文字和度量衡等. 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實行推恩令、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等一系列社會改革. 王莽改製.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