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4月21日 · 萬山部落遊蹤. 林明理. 「旅行的目的是『看』」,這是古希臘雅典詩人梭倫(Solon)的名言。 當我初次經過茂林谷的伊拉呢橋,步入林區萬頭蘭山北側,有座全臺灣唯一的岩雕考古遺址的村落……我注目環視,靜穆充溢了我的心。 這有著「小瑞士」美譽、當地魯凱族人稱為「歐布諾伙」(Oponoho)的萬山部落,竟擁有多樣特色的文化。 據我所知,還沒有海外的探險家深度地研究它,然而它在淡藍色霧氣裊裊上升的山谷中,看似與世無爭的景物,最能讓我感到莫名的動容。 因為,從入口到派出所,直到活動中心附近,就只有古老的岩雕砌牆、廣場大樹下的石板屋及目不暇給的彩繪牆和樹木,但它傳說的故事和神祕的萬山岩雕群,絕不遜於其他部落的姿色。 相傳,在太古元的萬山村原聚落,有個頭目的長子娶了北方布農族的公主荷絲為妻。

  2. 2024年3月11日 · 墨田拾穗英雄不怕出身低. 豐饒. 不論東西方,「出身門第」一直是左右一個人「仕途」發展的關鍵。 但也有俗諺說:將相豈有種乎? 英雄不怕出身低。 孔子所處的春秋時代,社會階級分明,貴族與平民之間,在知識的獲得和仕途的進取上,「出身低」的人幾乎無法「出仕、任官」。 孔子反對這種以「出身」任官的陋規,在《論語.公冶長篇》裡,孔子以「犁牛之子」證明:出身高低不是決定人品和出仕的標準,孔子告訴仲弓,曰:「犁牛之子,騂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 」仲弓就是冉雍,也是《論語.雍也篇》的主角。 這篇「犁牛之子」,就是孔子鼓勵冉雍「勿以出身寒微」而氣餒。

  3. 2020年8月23日 · 2020/08/23. 社論. 【社論】能戰敢戰勝戰 國軍永遠守護臺灣. 近年來,中共肆意破壞臺海兩岸和平與區域穩定。 中華民國國軍始終抱持「不求戰、但不畏戰」的理念,透過更嚴格的訓練,增強整體國防實力,展現我們具備「能戰、敢戰、勝戰」的堅實戰力,更證明絕對有自信、有決心、有能力因應複雜的區域情勢,貫徹三軍統帥蔡總統「國土主權,寸步不讓;民主自由,堅守不退」的指示,肩負起「為中華民國生存發展而戰,為臺澎金馬百姓安全福祉而戰」的重責大任。 然而近期以來,共軍戰機依舊頻仍跨越海峽中線,航艦繞臺實施遠海長航訓練,甚至在臺灣海峽南北兩端進行針對性的聯合作戰實兵演練,展現其武力威嚇的意圖與挑釁行為,但國軍均立即採取驅離、攔截、全程警戒與監控等應處作為,不讓敵人有可趁之機,以確保我國領土主權安全。

  4. 2021年11月4日 · 2021/11/04. 國防焦點. 【國軍忠勇故事】「我死則國生」 王生明壯烈成仁留典範. 一江地區司令王生明將軍。 (一江山戰役協會提供) 「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儘管時代、環境快速變遷,但國軍執干戈以衛社稷的決心不曾改變,回顧國家存亡危急時刻,有賴先烈先賢前仆後繼、犧牲寶貴性命,守護百姓及同胞安全的事蹟仍歷歷在目。 基此,即日起透過「國軍忠勇故事」系列報導,彰顯國軍「愛百姓、不怕死」的信念,實為軍人志節與武德修養的最高表現。 (編按) 記者蕭佳宜/專題報導. 「敵人距離只有50公尺,我還留了最後一顆給自己的手榴彈。 」王生明將軍在一江山戰役中,與共軍戰至最後,並引爆手中手榴彈,用生命守護一江山。

  5. 2024年1月22日 · 在中華民國空軍史上,有一群英雄前輩們,曾經連續12年遠赴重洋到阿拉伯半島,執行一項協助友邦空、地勤訓練的任務,他們克服了語言及風土民情,在共同支持反共立場下,贏得國際友人的讚許與肯定,這個任務就是「大漠計畫」。

  6. 2021年7月26日 · 2021/07/26. 國防焦點. 【大二膽戰役71週年】謹記歷史榮光 勤訓精練衛國安. 今日適逢「大二膽戰役」71週年,回顧國軍此役克敵機先、以寡擊眾,讓共軍不敢再輕易來犯;大膽島碼頭及島上各處可見蔣經國先生親題的「大膽擔大擔,島孤人不孤」訓詞,見證這座英雄島的英雄事蹟,令人肅然起敬。 (本報資料照片) 今日適逢「大二膽戰役」71週年,回顧國軍此役克敵機先、以寡擊眾,讓共軍不敢再輕易來犯;大膽島碼頭及島上各處可見蔣經國先生親題的「大膽擔大擔,島孤人不孤」訓詞,見證這座英雄島的英雄事蹟,令人肅然起敬。 (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提供) 史恆豐將軍於大二膽戰役60週年紀念時,重回舊地。 (史恆豐家屬提供) 國軍全副武裝監視海面動態。 (取自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網站) 大膽播音站。

  7. 2020/07/14. 吾愛吾家. 金門限定「野戰口糧」 哥吃的是青春. 「獨立作戰」營養口糧。 金門限定版本「紅燒豬肉罐」。 結合在地特色文創的「野戰口糧組合」,內容物非常豐富,可透過品嚐去探索它的背後故事。 「獨立作戰」營養口糧。 金門限定版本「紅燒豬肉罐」。 文‧圖/巫安妮. 早年義務役新兵最怕抽中「金馬獎」,沒想到在時過境遷之後,卻老是滿嘴外島歲月光榮事蹟;尤其在歷經砲戰的金門前線,住坑道、啃口糧的日子,總是特別令人懷念。 此刻,昔日的戰地已經蛻變成觀光與民俗文化重鎮,許多烽火記憶在文創激盪下,成為令人愛不釋手的商品,賣的不僅是創意,更是那一代人最珍貴的記憶。 當然,話題性最高的,首推野戰口糧。 烈嶼在地文創團隊設計製作的民間版─玖零肆野戰口糧,有許多細節藏於其中。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