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Podcast. 政治社會. 國際兩岸. 經歷從5月17日起的4場院會馬拉松式舉手表決,藍白主導的「國會改革」法案幾全完成三讀。 528這天,網路上有累積破百位政法界學者連署反對,街頭上有各地開花的公民「青鳥行動」,監察院、行政院、總統府也各自發出聲明。 這將是台灣歷史上的重要時刻。 「國會改革」法案三讀立法,綠營將提覆議、釋憲,「... 專題.太陽花學運10年回望. 10年回望:從太陽花抗爭者到「後318世代」 10年前的太陽花學運不但點燃無數年輕人的理想與熱情,從兩岸關係到台灣社會更留下深遠影響。 當年全台各地被捲動的青年,現在過得好嗎? 10年來成長的「後318世代」,當前關心什麼? 更多太陽花學運10年回望文章.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深度調查報導必須投入優秀記者、足夠時間與大量資源。

  2. 2019年5月30日 · 1989年6月3日下午,身在通縣(現通州區)三間房軍用機場,116師高炮團1營2連中尉雷達站長李曉明看到北京東南郊的天色一片陰沉。 5月20日,當時的國務院總理李鵬簽署「戒嚴令」,他就在那一天隨所在的第39集團軍116師從駐地遼寧省海城市出發,22日到達了三間房機場,住在軍用帳篷裡。 三間房機場的出口有哨兵24小時把守,軍人們出不去,除了出操訓練,只能學習《解放軍報》,也有人帶了收音機,瞭解學運的情況。 軍校本科畢業、分到部隊擔任副連職雷達站站長的李曉明,有點不知道如何面對學生。 一方面,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但另一方面,在部隊被稱為「學生官」的他,兩年前也還只是石家莊軍械工程學院的學生。 設想如果自己還是大學生,他覺得自己可能也會走上街頭聲援。

  3. 2018年1月24日 · 六輕. 1998年開始營運的六輕,在今年屆滿20年。 20年後,六輕周遭的環境難民,張眼灰濛霾,吃飯配沙石,呼吸摻臭酸。 農漁受損,健康不良,求償無門,因為測不到的污染,就等同於不曾存在過。 稽查最前線,地方環保局推擋的是大財團金錢攻勢的人員挖角、砸重金的科學軍備競賽,還有多如牛毛的罰單訴訟。 稽查大後方,則有宛如緊箍咒的「標準方法」來打擊士氣,自己人為難自己人,測到也不算數。 不存在於帳面上的污染,成了國家行政怠惰的最佳藉口。 雲林台西鄉自救會成員吳日暉開車來接我們,初次來到麥寮,想了解六輕的外地人,通常找他當「導遊」,幫忙導覽六輕周圍的地景。

  4. 2016年2月23日 · 離六張犁捷運站不遠處的山丘上,散落著數百名白色恐怖受難者的矮小墳塋,1990年代被發掘後曾引起關注,沉寂多年後,去年因保存與否的爭議又重回到公眾視線。 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即將在2月24日週三舉行公聽會,進一步討論文化保存後的管理辦法。

    • 0056.TW1
    • 0056.TW2
    • 0056.TW3
    • 0056.TW4
  5. 2023年8月30日 · - 報導者 The Reporter. 紅色網戰:中國駭客組織發起網路攻擊鏈,台灣百處基礎設施如何防備? 2023年春節前夕,台北市長蔣萬安視察北捷行控中心。 行控中心就等於運輸系統的大腦,任務從蒐集與監控轄下路線的道路狀況,到做出即時反應等,是控管交通流量的關鍵單位。 (攝影/林彥廷) 政治社會. 資訊戰. 國際兩岸. 全部. 2023/8/30. 文字. 孔德廉. 攝影. 林彥廷 楊子磊 陳曉威 鄭宇辰. 核稿/何榮幸、李雪莉;責任編輯/張詩芸. 中國. 產業. 兩岸. 科技. 資訊安全. 軍事. 全民國防. 駭客. 政治社會. 資訊戰. 國際兩岸. 全部. 2023/8/30. 文字. 孔德廉. 攝影. 林彥廷 楊子磊 陳曉威 鄭宇辰. 核稿/何榮幸、李雪莉;責任編輯/張詩芸. 中國.

  6. 2020年7月22日 · 台塑六輕在7月15日又爆炸了 ,爆炸的原因竟然跟10年前一樣,都是煉製二廠泵浦軸封洩漏,以致發生火災引起爆炸。 事故造成3名員工受傷,雲林縣政府重罰新台幣500萬元,並勒令停工,同時要求台塑成立事故調查小組,3天內釐清事故原因。 令人不解的是,去年六輕才剛發生 管線洩漏引發大爆炸 ,並汰換94%的管線,且 經濟部對六輕進行3年的總體檢 也到了最後一年,為何還會發生事故? 這一把火,也燒掉了人民對石化廠安全性跟政府監管的信任。 雲林縣長張麗善說「沒有工安就沒有石化」,事實上,這句話在10年前六輕頻頻發生火災時,時任經濟部長的施顏祥與雲林縣長蘇治芬就已經說過了。 工安問題一刻都不能等,但10年過去,六輕有工安了嗎? 喊了10年,還要等下一個10年嗎?

  7. 隨著精神疾病進入現代醫療體系的視野,包括患者的認同、大眾對疾病症狀知識來源,於是都被統合在精神醫學診斷系統下,其最主要的依據,來自美國精神醫學學會(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APA)發行的《精神疾病診斷暨統計手冊》(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DSM )。 而看似「專業」、「正確」的國際醫學準則,卻從來不是不可質疑的權威聖經。 歷年針對DSM的刪改、增補等修訂,充分顯露出精神疾病的標準一直受到時代變遷與社會環境等多重因素影響,是一連串動態的過程,而沒有一個絕對客觀的標準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