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水產養殖系冉繁華副教授表示,九孔發生病變之後,海大團隊有透過科技計畫補助,引進日本品系解決基本問題。 學研單位開始從種原解決問題,思考可否透過品系雜交、改良品種來穩定九孔生產。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水產養殖系學生在實驗課學習如何整理附苗池,並了解如何操作九孔繁殖,使種貝能夠排精排卵。 種原管理能減緩快速死亡狀況再次上演. 九孔繁殖是利用少量的公貝與較多的母貝進行交配,過去繁殖時會自己飼養母貝,從野外採集公貝回來交配。 曾福生點出,問題是出在養殖產量提高,進而影響到九孔苗生產。 早期的繁殖模式會將繁殖用的種貝以及供食用的菜貝分離不混用,但自從陸上立體式養殖發展成功後,九孔苗需求量增加,種貝不足,開始有人拿販售用的菜貝作為種貝,來繁殖九孔苗,讓近親交配問題雪上加霜。

  2. twitter. 早期東北角沿海的捕撈業者採集野生九孔銷售,後來發展成專業化九孔養殖,曾經全臺九孔產量達2,496公噸,佔世界養殖鮑魚產量8成。 不過,2001年開始,九孔苗因不明原因死亡;2003年後,成貝大量死亡⋯⋯病變一波接著一波,讓年產量跌到只有78公噸,九孔產業從巔峰跌進谷底。 作為臺灣九孔產業的發源地,貢寮的一顆顆九孔見證漁民從開名車戴名錶,到失意棄養,遠走他鄉。 在產業崩盤的這10幾年間,貢寮人從未忘懷過往榮光,近幾年在新北市政府和漁會、業者共同努力下,2016年的九孔產量終於爬到248公噸,甚至賣進日本東京築地魚市場。

  3. 臺大高雄1號是全臺首支運用分子標誌技術育成的抗稻熱病新品種,對稻熱病具有穩定抗性;並且,其產量表現及米粒外觀與其親本「高雄145號」相近,還具有抗倒伏、秧苗期耐寒等優良特性,將申請登記品種權,推廣栽培。 國內水稻具備抗稻熱病特性的品種少,在目前農糧署優良水稻推廣品種中,僅「臺東30號」及「臺東33號」具抗稻熱病。 由高雄農改場負責田間品種選育及產量試驗,臺灣大學教授鍾嘉綾及沈偉強負責抗病基因檢測及人工接菌,引進國際稻米研究中心抗稻熱病基因品系作為父本,與母本「高雄145號」雜交選育,歷經8年育成抗稻熱病新品系「高雄育5508號」,今日命名「臺大高雄1號」。 傳統雜交育種是觀察作物田間表現以篩選想要的性狀,分子標誌技術則可標定所需要的目標性狀基因,以此選拔子代,加速育種。

  4. 本期邀請黃婉玲老師與張曼娟老師專文寫餃,以動人溫暖的文字,引領我們深入認識兩款在地重要餃食:一、以地瓜粉製皮的「臺灣水餃」,二、由麵粉做皮的「中式餃子」。 採訪團隊也走訪製餃、賣餃店家,深入探詢地瓜、韭菜、黑豬肉等,粉皮與餃餡產地發生的故事。 餃子外表結實飽滿,既團且圓,格外令人感到溫暖與安慰;更有甚者,認為其形如元寶豐盈,象徵財富鍋中滾滾,落入盆中越聚越多。 各式餃食風味不同,共通的,是對記憶中那餐難忘餃食的念舊,與吃飽後身心俱足,生活能繼續前進的動力。 讓今年也如餃丰腴,內外俱美。 上媠(suí),上好。 餃好聚寶,年豐有餘,怎能不愛餃子? 封面故事|餃好聚寶. 【餃指南】在臺灣,餃子的多重身世. 【鄉間食堂】追憶逝水餃食——臺灣水餃. 臺灣水餃.好食店.

  5. twitter. 康氏馬加鰆性情兇悍,活力旺盛。 (照片提供/水產試驗所) 文/郭正偉、實習記者王韋柔. 康氏馬加鰆俗稱土魠魚,作為傳統小吃美食,滋味鮮美,深受消費者喜愛。 國際目前尚未有康氏馬加鰆人工繁養殖相關報告,農委會水產試驗所研究團隊今(30)日宣布,繼去年完成黑䱛人工繁殖首例的技術,今年更順利以海上受精技術成功完成康氏馬加鰆人工受精,進而孵化魚苗,為臺灣的水產養殖漁業突破全新進程。 康氏馬加鰆受精卵。 (照片提供/水產試驗所) 「臺灣的土魠魚9成來自澎湖海域。 」水試所沿近海資源研究中心主任翁進興表示,洄游性的康氏馬加鰆,主要捕撈產期以冬季至初春為主。 根據漁業署統計年報,2001年沿近海康氏馬加鰆產曾達3,200公噸高峰,但近年已下滑至500公噸左右。

    • 00919.TW1
    • 00919.TW2
    • 00919.TW3
    • 00919.TW4
  6. 甜瓜( Cucumis melo L. )為葫蘆科一年生蔓性草本作物,原產於中東及非洲一帶,性喜溫暖多日照的氣候。 臺灣栽培的甜瓜品種,依果實外型分為薄皮甜瓜與厚皮甜瓜二大類。 薄皮甜瓜又稱東方甜瓜(oriental melon),果皮薄且可直接食用。 厚皮甜瓜包括洋香瓜及哈密瓜,其中洋香瓜依果面是否有網紋又可分為光皮洋香瓜(honeydew)及網紋洋香瓜(cantaloupe)兩大類,為果型表現最多元的種類;哈密瓜(hami melon)果肉質脆多汁,主要產於中國新疆地區,臺灣僅少數栽培。 甜瓜「台中2號」果實近圓形,果肉厚、可食率高。

  7. 臺灣蓋婭社會企業(股)公司在高雄市旗山區建造一座1700平方公尺示範溫室,依照亞熱帶與熱帶氣候,設計能因應高溫、高濕、病蟲害多、颱風、暴雨等情況的作物栽培環境,並結合該公司研發的地下灌溉系統,期望除了臺灣,未來能推廣至菲律賓、越南、泰國、印尼等東南亞國家。 目前已獲菲律賓駐臺的馬尼拉經濟文化辦事處、菲律賓大學系統等單位關注,並出席日前舉辦的溫室啟用典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