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7月28日 · 1. 減班勞工人數暴增,77.6萬人工時縮減. 疫情下勞工面臨的處境,可能有工時縮減、失業或退出勞動市場三種情況。 由於經濟體中原本就有一定數量的勞工處於這三種狀態,在分析這三種情況各自的變化規模與比例時,必須考慮疫情之前的狀況,才能估算受到疫情衝擊的變化,因此我們在分析去年(2020)1月至今的數據時,會以2019年同月份的數據為基準,來衡量疫情衝擊的規模。 去年3月台灣疫情開始升溫,對經濟活動的衝擊明顯擴大。 從 協議減班 的實施勞工人數資料觀察,去年2月底僅1,662人,3月底增加至7,916人,隨後一路增加至去年6月底達到31,816 人為高峰。 然而,協議減班統計僅限於有向勞政單位申報的廠商,實際上有更多廠商並未依規定申報,無法反應整體勞工的全貌。

  2. 2023年6月25日 · 李易安. 楊子磊. 無論是戰後「米荒」,或近年「蛋荒」,在經濟學者吳聰敏的分析裡,其實都躲不掉「價格管制政策」這個結構性因素。 書寫台灣經濟史,吳聰敏希望以史為鑒,同時對經濟原理做科普,讓民眾能辨別政府的哪些經濟政策有問題,避免政府為了選票考量而討好民意,或為了避免溝通成本,而選擇不符經濟原理、傷害市場機制的政策。 今年甫出版的 《台灣經濟四百年》 是台灣目前跨度最長的經濟史著作,上起荷治時期、下至21世紀:在書中,作者吳聰敏嘗試以經濟觀點,解釋17世紀台灣原住民的「強制墮胎」制度,也從數據和史料切入,分析「美援」對台灣戰後經濟的貢獻。

  3. 周榮宗控告包括324事件時任行政院長江宜樺、警政署長王卓鈞、中正一分局局長方仰寧等人殺人未遂的自訴案件,由周佳京承接。 「知道周老先生過世那一天,我很感慨,畢竟那個晚上他就在我面前⋯⋯。 」邱育南回憶著,當時他心想,「228事件死傷那麼多人,也沒有加害者、只有受害者;我就覺得這個歷史在重演,(324事件)那麼多人受傷、有人因為併發症過世,還是只有受傷的人、沒有打人的人,我覺得很荒謬。 要追究國家暴力的加害者,始終是件非常困難的事。 324流血鎮壓事件距今已兩年,對許多當天的受暴者來說,對抗國家機器的這條路還沒走完,他們一個個踽踽獨行,路程既孤獨又漫長,路況益加崎嶇。

  4. 你以為台灣罷工潮是近幾年的產物嗎? 事實上,日治時期,光是有文獻記載的台灣罷工事件就超過百起。 最早的罷工是1898年艋舺碼頭封箱工人罷工,但當時並未有工會組織。 1903年,建築木工不滿工薪被砍,找上土木承包業者進行「團體協商」,成功爭取到每日工資由50錢提高到1圓以上,該協約並受到台北廳當局認可。 這群建築木工後來隨即成立「台北大工組合」,成為台灣第一個現代工會。 他們1908年再度發起罷工,要求調薪,聚集了270多名工人在圓山公園 示威 。 1920年代,台灣全島更是瀰漫著一股勞權崛起的意識和風潮。 1927年,因資方不當裁員,有上千會員的高雄機械工會發動 「全島總罷工」 ,串連台灣鐵工所、日華紡織、嘉義營木所等工人一起罷工,最後演變成全台首次、也是唯一一次超過40家工廠的聯合大罷工。

  5. 2023年9月25日 ·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 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當各政黨都已在摩拳擦掌備戰2024大選,2022年地方選舉的政治獻金資料卻才剛公告完畢。 為提升公民監督效果,科技社群因而倡議選前就應公布大筆政治獻金,但這也引發中國藉此「監視」台灣企業的政治效應⋯⋯.

  6. 2018年9月26日 · 一般民眾又該如何分辨? 身為全台最大的BBS電子布告欄系統、平均上線人數為5~10萬,PTT卻在今(2018)年9月15日罕見地宣布「浮濫註冊情況日趨嚴重,即日起暫停受理使用者新帳號之申請」。 由於時間點剛好在大阪駐日辦事處處長輕生事件過後,台灣社會又將迎來年底的九合一大選,暫停帳號申請一事,讓大眾討論再次聚焦到「輿論操作」對社會的危害上。 其實早在2015年,台灣的政治力量就開始有意識和方法地經營網軍,他們授權行銷公司,以金錢作為動力,透過社群媒體,不斷在公共政策及特定意識型態上,產製和滾動一陣又一陣讓人難辨真假的輿論風向。 丞相,「人工風向」起了. 2015年6月,凱文(化名)有長達4週的時間幾乎寸步不離自己電腦和辦公室,身為專案操作人員的他,正焦頭爛額地思索如何打贏這一場「戰爭」。

  7. 2018年1月29日 · 87歲的鄭阿公每天早上都跟著太太去菜市場賣菜,20分鐘的路程,他走得又快又穩。 後來因為吞嚥困難,到醫院做了胃造口,住院20天後,他就站不起來了。 他的家中因為沒有多餘房間可以請看護,因此子女決定讓鄭阿公住機構。 子女們看了三總、和平醫院,但通通都滿了,後來才讓爸爸進了一間台北的養護中心。 從此臥床的鄭阿公,每天的行程就貼在床頭:早上9點翻左邊,11點翻右邊,下午1點翻左邊,3點翻右邊⋯⋯;另一張單子貼著進食表:早上6點從他的胃造口灌300cc補體康,10點再300cc⋯⋯。 除了抽痰時會劇烈掙扎外,大多數時間鄭阿公總是很安靜地閉著眼睛,他認得來探望他的大兒子,也依稀記得他有孫女,他還能算簡單的數學,也企圖自己穿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