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7月28日 · 1. 減班勞工人數暴增,77.6萬人工時縮減. 疫情下勞工面臨的處境,可能有工時縮減、失業或退出勞動市場三種情況。 由於經濟體中原本就有一定數量的勞工處於這三種狀態,在分析這三種情況各自的變化規模與比例時,必須考慮疫情之前的狀況,才能估算受到疫情衝擊的變化,因此我們在分析去年(2020)1月至今的數據時,會以2019年同月份的數據為基準,來衡量疫情衝擊的規模。 去年3月台灣疫情開始升溫,對經濟活動的衝擊明顯擴大。 從 協議減班 的實施勞工人數資料觀察,去年2月底僅1,662人,3月底增加至7,916人,隨後一路增加至去年6月底達到31,816 人為高峰。 然而,協議減班統計僅限於有向勞政單位申報的廠商,實際上有更多廠商並未依規定申報,無法反應整體勞工的全貌。

  2.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 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從政府、政黨與企業間的現金流,能看見什麼? 有更多開放資料專案揭露黑箱的政商裙帶關係,但最怕的卻是⋯⋯.

  3. 你以為台灣罷工潮是近幾年的產物嗎? 事實上,日治時期,光是有文獻記載的台灣罷工事件就超過百起。 最早的罷工是1898年艋舺碼頭封箱工人罷工,但當時並未有工會組織。 1903年,建築木工不滿工薪被砍,找上土木承包業者進行「團體協商」,成功爭取到每日工資由50錢提高到1圓以上,該協約並受到台北廳當局認可。 這群建築木工後來隨即成立「台北大工組合」,成為台灣第一個現代工會。 他們1908年再度發起罷工,要求調薪,聚集了270多名工人在圓山公園 示威 。 1920年代,台灣全島更是瀰漫著一股勞權崛起的意識和風潮。 1927年,因資方不當裁員,有上千會員的高雄機械工會發動 「全島總罷工」 ,串連台灣鐵工所、日華紡織、嘉義營木所等工人一起罷工,最後演變成全台首次、也是唯一一次超過40家工廠的聯合大罷工。

  4. 2018年9月26日 · 一般民眾又該如何分辨? 身為全台最大的BBS電子布告欄系統、平均上線人數為5~10萬,PTT卻在今(2018)年9月15日罕見地宣布「浮濫註冊情況日趨嚴重,即日起暫停受理使用者新帳號之申請」。 由於時間點剛好在大阪駐日辦事處處長輕生事件過後,台灣社會又將迎來年底的九合一大選,暫停帳號申請一事,讓大眾討論再次聚焦到「輿論操作」對社會的危害上。 其實早在2015年,台灣的政治力量就開始有意識和方法地經營網軍,他們授權行銷公司,以金錢作為動力,透過社群媒體,不斷在公共政策及特定意識型態上,產製和滾動一陣又一陣讓人難辨真假的輿論風向。 丞相,「人工風向」起了. 2015年6月,凱文(化名)有長達4週的時間幾乎寸步不離自己電腦和辦公室,身為專案操作人員的他,正焦頭爛額地思索如何打贏這一場「戰爭」。

  5. 經濟. 房地產. 完全的資訊揭露,對社會有益嗎? 資訊揭露是造成大眾恐慌,還是讓大眾做出更恰當的判斷? 當政府手中握有資訊時,是否揭露資訊、或揭露到何種程度,是政府要面臨的難題。

  6. NGO. 白紙運動. 【中國抗爭現場】鄭州富士康工廠工人大規模抗議 與警方發生衝突. 群眾於2022年12月3日在德國柏林中國大使館前抗議,聲援中國抗議者。 (攝影/Omer Messinger/Getty Images) 白紙革命在中國漸漸平息,但效應蔓延到海外,圖為今年12月1日在印度班加羅爾針對中國舉行的抗議。 (攝影/Abhishek Chinnappa/Getty Images) 作者分析白紙抗議潮中的三股運動:工人、城市居民/知識分子、海外離散社群,試圖提供一些實踐性的組織反思,「否則中國永遠不缺『抗議』,社會卻更難凝聚出足以改變時代的『運動』機會。

  7. 2017年12月23日 · 12月23日午後,勞工團體為抗議勞基法修法,從民進黨中央黨部出發。. 遊行隊伍經過行政院前集結,與警方發生推擠,部分群眾衝出警方防線,隨後佔領忠孝中山路口。. 傍晚,勞團宣布遊行正式解散,部分民眾自行留下並進行短講。. 天色逐漸暗去,警方開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