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8年9月4日 · 容易誤解為ADHD的亞斯伯格症 醫師:ADHD中50%有自閉症類群障礙的特質 - Heho親子. 日期:2018 年 9 月 4 日 作者: Heho編輯部. 小明總是在上課時:「不理老師、大聲說話、坐不住、喜歡動來動去,甚至跑出去教室外面。 」父母擔心他是過動症 (ADHD),送至行為發展中心檢測,結果發現是亞斯伯格症。 為何有些亞斯伯格症會被認為是過動症? 在過去有些亞斯伯格的孩子很容易被診斷為ADHD,因為這兩種孩子可能在課堂上都有同樣的表現:上課時不理會老師、大聲說話、坐不住、喜歡動來動去,甚至跑出去教室外面。 若只是單純的ADHD的孩子,經過老師的管教和規範要求,一般在入學後的1到2個月逐漸有規則的意識,這時孩子的好動往往是趁老師不注意的時候偷偷講話。

    • 電動牙刷分為旋轉電動、聲波與超聲波3種
    • 電動牙刷適合年長者、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骨質疏鬆症患者使用
    • 專家證實動牙刷潔牙效果比傳統牙刷好
    • 電動牙刷刷法與傳統牙刷並無不同
    • 3歲以下幼兒不宜使用電動牙刷
    • 嚴重牙周病與牙齦發炎者也不宜使用電動牙刷

    從1960年一隻無線電動牙刷發明問世以來,電動牙刷的發展至今已經長達近60年,當然也愈來愈先進。根據刷頭的振動速度可以分成一般的旋轉電動牙刷、聲波牙刷和超聲波牙刷。其中刷頭的振動速度能在可聽音頻範圍(20 Hz–20,000 Hz 或著每分鐘 2400–2,400,000次波動)內產生嗡嗡聲,就可以歸類為聲波牙刷,如果振動速度超過這個範圍,則可歸類為超聲波牙刷。

    再來談談電動牙刷的功能與效果,一般人大都會認為電動牙刷的潔牙效果會比傳統的手動牙刷要好的多。相較於手動牙刷,電動牙刷的效果較不易受到個人刷牙技巧所影響。對於雙手的靈巧度有限或著難以觸及後方牙齒的人來說,使用電動牙刷的確會比傳統牙刷要來得更有潔牙效率。像是年長者、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骨質疏鬆症患者,電動牙刷都是不錯的選擇。

    而臨床實驗也確認了電動牙刷的潔牙功效要比傳統牙刷好,例如2014年由考科藍實證協作組織發表在《Cochrane Library》的文章,比較了使用電動或手動牙刷至少4週的人,結果顯示電動牙刷的潔牙表現似乎優於手動牙刷,例如使用電動牙刷1到3個月後,牙菌斑減少了11%,使用超過3個月後,牙菌斑更減少到21%。至於在牙齦炎方面,使用1到3個月會減少6%,使用超過3個月後更會減少11%。 至於前文所提到的超聲波牙刷,更被證實它的超聲波能夠瓦解導致蛀牙的變形鏈球菌所組成的牙菌斑,破壞細菌的細胞壁,並且阻斷其附著於琺瑯質的方式,觸及牙菌斑下5公釐的牙齒區域。

    從上面所說的這些表現,電動牙刷的確是有著比傳統牙刷更便利與清潔的效果,不過,美國牙科協會(ADA)認為,其實電動牙刷的刷牙方式與傳統牙刷相差不大,包括牙刷刷頭、刷毛的選擇,牙膏使用,以及牙刷放到定位、刷頭轉45度朝向牙齦溝刷牙,電動牙刷都跟傳統牙刷其實都一樣。 而與傳統牙刷相比,在操作方便度與鼓勵刷牙動機上,電動牙刷的確都略勝一籌,但在購買、維修與更替刷頭方面的經濟考量,就要比傳統牙刷貴上許多,特別是電動牙刷的刷頭普通一隻就要比傳統牙刷單價還高出許多,這也是使用者從經濟上必須考量的。

    不過,電動牙刷有這些優點,但也不是所有人都適合用的。像是電動牙刷的頻率和力度是固定的,但年紀較小的兒童一時不能掌握合適的使用方法,容易損傷稚嫩的牙齦,使牙齦出現紅腫的症狀,同時還會使牙齒遭到劇烈的磨損。嚴重者還會引發牙周炎,導致牙齒脫落。所以,專家建議3歲以下的幼兒不宜使用電動牙刷,而3到6歲間的孩童則必須在親人的指導與監督下使用電動牙刷。

    此外,如果是有嚴重牙周病,或牙齦發炎的人,也不適合使用轉速高的電動牙刷,以免重壓會傷及原本就己脆弱或受傷的牙齦與牙齒。此外,因為電動牙刷的刷頭往往很難觸及牙齒與牙齒之間的細微接縫,所以還是得加用牙間刷或牙線來清潔牙鏠,補足電動牙刷難以清潔牙齒死角的缺點。 延伸閱讀: 別以為刷牙很簡單,這4種錯誤刷法保證讓你得到牙周病 你每天到底花多少時間刷牙?難怪牙周病會找上你 當心,你努力的刷牙很可能是在做白工 文/陳亦云 圖/何宜庭

  2. 2020年10月2日 · 近期美國糖尿病學會ADA旗下期刊Diabetes Care發表的一項發現多吃白飯與2型糖尿病風險顯著增加有關。 不過先別急著「拒吃白飯」,因為研究,這個風險還跟你的地緣有關係。 也就是說,吃飯導致糖尿病的問題在歐美較為顯著,在亞洲則沒那麼嚴重。 對於糖尿病患者來說,白米飯確實是需要控制的高GI(升糖指數)食物,「白米飯導致 糖尿病 」的說法也真真假假流傳多年。 這項分析納入了21個不同國家的13.2萬35-70歲成人,並且已經排除了研究開始時就患有糖尿病的人群。 每天吃白飯≥450公克,糖尿病風險增加 20 % 根據煮熟後的白飯份量,研究人員將受試者分為三組,平均每天吃白飯<150公克,150公克~<300公克,300公克~<450公克,以及≥450公克。

  3. 2018年8月21日 · ADHD的藥物主要作用,是中樞神經活化劑,在醫師指定使用下不會造成成癮現象,目前常見的藥物有短效型的利他能、長效型的專思達及利長能,因為利他能的效期只有3、4個小時,所以血中的藥物濃度會比較不平穩,有些孩子會有情緒起伏比較大、副作用較大的問題,專思達、利長能則是以緩慢釋放為主。 另一種非中樞活化劑思銳,如果吃利他能等中樞神經活化劑的會有副作用,可以調整成這種藥,不過藥物的種類多元,作用方式也不同,還是要跟醫師討論。 而藥物會讓血液中的BDNF(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增加,刺激大腦神經傳導、神經元生長分化;陳錦宏說,藥物使用1年評估一次,而且青春期有部分孩子會追上一般人的大腦,發育完全、確認發展正常,就可以考慮停藥。

  4. 2019年8月13日 · ADHD是一種神經傳導物質的缺乏,代表血清素可能偏低,而在腦部影像中也會看到ADHD的孩子,在某些腦部區域很明顯的「貧血」,同時,潘文涵又接著發現,過敏的孩子,血清素也會有波動, 所以貧血、過敏、血清素不足,可以說是導致ADHD的3個危險因子。 潘文涵到大台北地區31所小學,蒐集了216名ADHD的孩子、216名非ADHD孩子的資料,撇除性別、年齡、身高、體重的變因之後,發現ADHD的孩子6成有過敏性鼻炎,非ADHD的孩子只有4成。 從中可以看到,有1個危險因子以上的孩子,發生ADHD的比例明顯增加。 (危險因子包含貧血、血清素過低、免疫球蛋白偏高、嗜酸性粒細胞高,後兩者也屬於過敏因子)

  5. 2019年2月28日 · 醫師詳解6種藥物的使用法. 日期:2019 年 2 月 28 日 作者: 盧映慈. 馬偕醫院總院副院長葉宏一說,許多患者會認為「西藥傷腎」,因此拒絕吃藥,或是認為自己有達到標準,就不願意服藥,其實這些都是不對的想法,反而會讓自己復發心血管疾病的機率變高,有猝死的風險。 降血脂的用藥太保守. 目前降血脂藥物以他汀類(Statin)為第一線用藥,而且經過臨床研究證實,可以最有效的降低低密度 膽固醇 、以及心血管疾病風險。 葉宏一說,其實這類藥物會引起的副作用非常低,只有少數的病人會有肌肉痠痛的問題,另外在肝病患者身上的使用也要特別小心。 「但現在的用藥還是太保守,很多人會以為,自己只要有在吃藥就算是在控制了,但膽固醇沒有達標,都不算數。

  6. 2019年8月16日 ·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雖然叫做過動症,但不代表每個孩子都會一直動來動去,他還有很多其他的症狀,像是注意力不集中、做事情沒辦法持久等等。 但比起「以柔克剛」、「以靜制動」,其實這些孩子更需要的,是讓他們的大腦可以發展、並學習社交能力的「運動」。 目前精神醫學界的共識是,ADHD的孩子是部分大腦腦區發展的比較慢,這個發展變慢跟智能無關,但掌管理性、自制力的前額葉就會受到影響,即使試圖想控制自己,也會因為大腦的限制而沒辦法專心。 所以對於精神科醫師來說,想幫助ADHD的孩子,最好的辦法就是帶他去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