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9年12月26日 · 台灣史上受害規模最大、纏訟時間最長的RCA工殤案,去(2018)年8月高院三審定讞,第一批提告的529名一軍受害勞工,僅一半人獲賠5.1億。 跟進提告的1,120名二軍官司, 今(27日)台北地院判決出爐,RCA等4公司須連帶賠償23億多元,並且尚未有明顯疾病的勞工也一併獲賠,打破過去必須在人體檢測出污染物,才能判定工殤的限制,對勞工健康及權益保護具有跨時代躍進的重大意義。 一、二軍的勝利,合力寫下逾28億元的台灣工殤賠償紀錄。 這群已年逾六旬的RCA老員工們,是台灣勞工意識覺醒的第一代,即便官司給予遲來的正義,他們的勞工運動已停不下手──除了工殤在身體留下的疾病之苦,還將持續爭取後代子孫的認同及運動組織的再造。

  2. 2019年6月23日 · 穿山甲是全球瀕臨絕種的保育類動物,但是在鸞山,幾乎所有居民都看過牠的蹤影。 「我們叫它『鸞山的寶貝』,」袁宗城一談起穿山甲,臉上不自覺露出驕傲的笑容,因為鸞山是全球穿山甲保育模範生,連日本NHK電視台都曾慕名來台採訪。 然而,這個讓鸞山驕傲的寶貝,並不是從一開始就這麼受到部落和台灣人的重視。 事實上,僅僅在50年前,台灣曾是穿山甲的地獄,每年有6萬隻穿山甲遭獵捕,一度面臨絕跡威脅。 長期研究穿山甲的屏東科技大學生物資源所博士生孫敬閔,到穿山甲棲息地探查。 (攝影/蔡耀徵) 台灣曾是世界級穿山甲皮革輸出國.

    • 殷汝耕1
    • 殷汝耕2
    • 殷汝耕3
    • 殷汝耕4
    • 殷汝耕5
  3. 2024年5月12日 · 不利耕作區、低地力區、漁電共生專區⋯⋯過去8年,政府為了達到2025年20GW的光電目標,以不同名目劃設「專區」引導業者在特定農漁牧區域施作光電。. 去年(2023),經濟部又拋出「 綠能發展區 」預計再開放新區域,引起 百位學者撻伐 劃設標準不明 ...

    • 土製獵槍的情懷
    • 希望好運一直來
    • 從勇士到罪人
    • 掀開壓力鍋的人
    • 狩獵自主管理的曙光中,復興抑或消逝的獵人文化

    星期六晚上,花蓮縣卓溪鄉中興部落(Valau)洋溢著和樂的氣氛,教會傳來優美的詩歌和音,許多族人聚在院落慶祝部落今天贏得運動比賽季軍,歡笑與歌聲不斷。Qubiaz Tamapima(漢名田照軒)安靜地獨自在家整理裝備,準備上山。 他從工具箱裡取出一顆顆「喜德釘」,沿著外緣貼上膠布,使它更密合槍管口徑。這種原本放在釘槍裡,以其強大的推進力將鋼釘打入堅硬鋼材的火藥,通常使用在建築工地,現在變成原住民獵槍使用的主流材料,從槍膛側面的開口放入,再從槍管前方塞入鋼珠,上膛後就可擊發,較老一輩使用的土製獵槍穩定性高上許多。 以前的族人必須自製火藥,將羅氏鹽膚木燒成木炭,再混合硫磺與亞硝熬煮,點燃火藥的底火,則用發令槍的紙雷管或鞭炮來替代。 瞄準開槍前,要先將底火從槍管前方塞入,接著倒入自製火藥,最後才塞...

    雲在玉里西側的山頂積聚,雨絲緩緩飄下,Qubiaz臨時決定改變路線,不去來回需3小時的傳統獵徑,改到鋪上水泥、較平穩好走的產業道路。即使是喜德釘獵槍,天雨路滑仍存在許多風險,去年卓溪鄉就發生一位布農青年因獵槍走火身亡的意外,長期協助科學團隊研究穿山甲的延平鄉布農族人余滿榮(阿勇),也在2016年狩獵返家時因獵槍意外走火身亡⋯⋯。 綁上頭巾、戴上頭燈、背起竹簍,Qubiaz低頭禱告完,提槍在膝蓋的位置,穩步前進,7歲的台灣土狗小胖搖著尾巴興奮地跟在後方。這是阿公的地,他年老後無人耕作,草木蔓生後,許多動物便出現了。 雨滴持續灑落,對面的山腰能看見其他在山間的獵人移動的光點。20分鐘後,他停下腳步,視線順著頭燈朝上45度角,一雙眼睛在頭燈照射下發出反光,是上次驚鴻一瞥的那隻山羌,雨剛降下的時刻,...

    曾幾何時的Mamangan,成了中華民國法律的罪人。狩獵行為與國家制度的衝撞,王光祿案並非個案,且遍及各族: 這三起分別發生在排灣、卑南、太魯閣族中的狩獵觸法事件,只是在其他更不為人所知案例中,幾個激起強烈反抗的例子。 除了槍枝使用的問題,1980年代後期在全世界逐步抬頭的生態環境與動物權趨勢下,訂立《野生動物保育法》,適逢當時的台灣正經歷「大山產時代」,加上野生動物的國際走私頻繁,使得原住民長久以來的狩獵行為,處在被高度檢視的核心,被認為是消滅野生動物的幫兇,背負了殘忍與不文明的道德評價。雖然後經修法,在「傳統文化、祭儀」的需要下可獵捕野生動物,但直到2018年,原住民慣常捕獲的山羌、台灣獼猴、白鼻心,才由保育類調整為一般類,此前包括王光祿,即常因獵捕保育類動物而觸法。 「我之前打獵回來,...

    在國家法律與道德貶抑的縫隙中,當代的原住民獵人發展出一種低調、隱密、不張揚的傳統,包括獵槍的來源、使用與改造,都愈發進入「地下化」。 「根據中央警察大學鑑識科學學系教授孟憲輝推估,登記在案的原住民自製獵槍僅佔總數約11%,依照警政署統計全國登記在案的自製獵槍約5,000把,若只是全部獵槍的11%,那就代表有45,000把沒登記的私造獵槍在民間流傳,」擔任法律扶助基金會王光祿案顧問、長年關注原住民狩獵議題的空氣槍零件製造商郭厚志表示。 「王光祿案發生的時候,剛好是我大學剛畢業,一開始沒有很關注,因為之前已經太多類似的情況,只感覺怎麼又被抓,但相較以往,他被判前所未有的重刑,這個議題才逐漸發酵,使原住民更加意識到,在獵槍使用以及自然資源取得上,為什麼沒有更高的主體性?這個事情到現在7年了,所激發...

    「我自己也在狩獵,覺得這個案子是一個開始,比較辛苦的還是Talum,在第一線身為打開壓力鍋蓋子的人。若釋憲案真的能還給我們原住民遲來的正義,之前被判刑的那些人,是不是也能回復名譽,證明他們的清白?」Qubiaz問道。在無給職的東布青理事長之外,他現在的正職是承接林務局的計畫,協助台東縣海端鄉崁頂部落進行「狩獵自主管理」。 為了解決國家與原住民之間在狩獵議題上的矛盾,近年來許多原住民部落在生態專家與法律學者的協助下,逐步成立獵人協會,在法制與族人需求的折衷下,訂立狩獵公約、頒發獵人證等,並以協會的名義,向政府呈報每年預估的狩獵量,相較現在需事先申請要打幾隻特定物種的不切實際,讓獵人獲得更大的彈性。 能較以部落主體的角度進行狩獵的同時,還要擔負起義務,協助林務局在山上架設攝影機,監測物種波動狀況...

  4. 現行台灣 《人工生殖法》 規定,僅有不孕或有特殊醫療理由的異性戀夫妻可以委託進行人工生殖,2007年立法後,僅微調主管部門和罰則,實質規範17年未動,在社會變遷與人工生殖產業的蓬勃發展下,迎來巨大的修法壓力。 今年(2024)2月新國會開議的第一個會期,民眾黨、國民黨接連提出以《人工生殖法》當作優先法案,修法焦點聚焦三點──「開放單身女性人工生殖」、「開放女同志配偶人工生殖」,以及挑戰已經爭論近30年的「開放代理孕母」。 為什麼人工生殖的修法討論會在此刻發生? 支持開放者和反對者理由分別是什麼? 修法中聚焦討論哪些爭點? 國際又怎麼討論這項議題? 在衛福部國民健康署(簡稱國健署)即將於3月28日舉辦的《人工生殖法》第二次公聽會前夕,《報導者》整理以下10個關鍵QA,帶讀者理解。

  5. 2022年2月16日 · 這戲開排前,我擬了些題目給大家。 內容多指向個人不堪、脆弱、隱晦什麼的,當然也有榮光、野性、浪漫等。 正式開排了,過於思考性的題目和凝重的現場氛圍,讓場面有點僵硬。 吳靜吉索性接口,笑瞇瞇的小眼開始丟話: 「你老家我去過ㄋㄟ,那裡的水果很好吃! 」 「 妳前男友我有印象,很帥對吧? 」 「 所以跟我一樣,你一輩子都沒打過架! ⋯⋯左一句右一句,彷彿並肩躺在沙發上聊天,語速音調之平易,天要下雨下吧、娘要嫁人嫁吧! 這招打開了說故事大門,不設防的敘述者有了舞台和聽眾,陳年往事原就難以歸類,理還亂,但亂就亂吧,看他們生動的述說著那些無須釐清的歷史記憶,教室裡有一股暖流竄動著,吳靜吉悄然退身,我趁勝追擊,抓題進攻──素材的寬度和深度都有了進展,我們一步一步地靠近舞台了。

  6. 2022年10月16日 · 今年55歲的陳明志是自救會據點裡最常見的身影之一。 因5年前一場中風,他的左手左腳有些不便,走路時一拐一拐,但他依舊開車奔波家裡和自救會之間,來去自如。 陳明志是家中離農從工的第一代。 年輕時為了養家,他在鄰鎮的機械廠工作,不太瞭解村裡的公共事務,「等於是活在自己的世界,每天上班、下班,顧家己的某囝,除了自己的親戚朋友,跟社區的每個人都不是很熟悉。 」直到32歲那年,陳明志開始做當地宮廟的會計、第一次參加社區活動,他才意識到自己原來也是有能力為公眾做事的。 本來只是一個在廟裡做會計的青年,卻被坤輿掩埋場的危機激起了俠義心腸。 不甘心村裡有知識、有資源的部分頭人以片面資訊欺瞞村民,陳明志站出來協助組織自救會,擔任抗爭的主要發言人。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