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3年8月1日 · Smart Cover. 封面故事搶先讀 靠「不蝕本投資術」1招 成功從台股提款 (全文開放) 編輯部. 先出清8成持股 留1張或零股等股價飛. 萍、楊明峰. 股價每突破1個箱頂 往上加碼10% 萍、楊明峰. 用3原則評估 挑「強中之強」標的. 萍、楊明峰. 8年半從台股提款2800萬. 萍、楊明峰. 台股下半年續多可期 鎖定強勢股勇敢出擊. 萍、楊明峰. Smart Trend. 台股漲勢只到中繼站 短線壓回可擇優布局. 愛榭克(Izaax) Smart Promotion. 回歸本質 用減法哲學投資ETF. 整理:編輯部.

  2. 2014年3月1日 · 關鍵人物是公司董事長至誠,一位出身台中、身價超過60億元的土地交易大王。 目前在上櫃市場以半導體股掛牌的海灣(3252),6年前是家名叫宏連國際科技、把股本13億6,500萬元全部虧光的電子公司。 至誠從原本純投資、到被迫接手這個「爛攤子」,因而不得不靠著買賣土地、銷售建案慢慢挹注公司盈餘,花了4年的時間,才把帳上累積虧損全部打光,公司因此減資至2億元。 每股淨值從0.05元回到10元以上,股價更從1元左右漲到目前的50元左右,市值增加了49 倍。 在連串減資、增資過後,至誠也從一個原本只投資2,000萬元的小股東,變成掌握7成股權的經營者。 大動作收購土地買飯店. 股價站上50元大關.

  3. Smart智富月刊232期. 不斷嘗試人生出路、不向「三無世代」低頭. 財經門外漢自學投資 多空都能獲利. 撰文者呂郁青劉姵呈 2017-12-01 瀏覽數:2,569.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幫我們按個讚: 一個大學時期就讀生命科學相關科系、從來沒修過財經課的7年級生,靠著自修理財,打破22K低薪魔咒,5年內在股市提款逾5,000萬元,光是2017年已經賺了3,300萬元。 他的名字叫菲比斯(化名),今年33歲,是PTT股票板上的名人,被網友封為「菲神」,年年在板上公布對帳單,對帳單上的資產年年成長,讓網友驚呼,更因為進出數據白紙黑字毫無遮掩,所以在PTT股票板上享有高正面人氣。 菲比斯2008年退伍時,遇上金融海嘯。

  4. Smart智富月刊282期目錄. 2022-02-01. 從80萬變1億5000萬 拒絕從股市畢業的醫師. 骨科醫師麥可(Mike)過去曾遭遇投資詐騙,損失超過百萬元。. 他持續努力學投資,把投資當醫學研究,推升資產在2021年站上1億5,000萬元!. 選股》從基本面挑營收成長及產業報價上漲股 ...

  5. 42歲從公股銀行退休的富生,靠著化繁為簡的「雲端操作系統」,賺取飆股最甜美的波段,10多年來在台股穩定提款,甚至拉拔2個孩子長大。 他以「帆船手」為網路化名,希望自己在股海中能揚帆長航。 富生在1988年進入彰化銀行工作,並且從那時候開始接觸台股,不過,因為經驗不足,所以起初只是亂無章法的買賣,並沒有太大的獲利。 2005年,富生從彰銀辦理優退,領到了一筆退休金,他知道接下來就是只能靠這筆退休金過活。 然而,銀行利率那麼低,加上還有通膨,如果只是把錢存在銀行,未來肯定不夠用,於是富生決定投入台股,操作獲利成為他的唯一的收入來源。 富生發現,股市中有太多資訊會影響股價,有人看基本面、有人聽消息面,可是散戶沒有什麼資源,最好的方式就是從股價變化看出未來的走勢。

  6. 2021年1月6日 · 新聞當中劉德音提到台積電成功的原因是由於它有這5大要素新聞原文如下劉德音表示台積電之所以成為現在的台積電有5大要素首先是必須創造一個新的商業模式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所創的晶圓代工是不跟客戶競爭是大家的晶圓代工廠能獲客戶信任第2必須運用台灣的優勢台灣的工程師品質即為優勢之一第3是以世界為市場不是只有台灣而已是這是台積電能做大的因素第4是具備網絡效應Network Effect),當使用台積電的做出來的晶片的客戶或產品使用者愈多,就愈有價值;第5是要具備專業經理人治理系統。 第1點:新商業模式. 這點是無庸置疑也不用研究的,台積電是純代工工廠,不會有人自己生產產品的同時,又和其他人一邊代工一邊競爭。 第2點》工程師品質優勢.

  7. 此案例是1位懷孕媽媽因為前置胎盤必須剖腹產,同時有投保遠雄人壽的終身醫療險與實支實付險,理賠項目如下: 這張表其實不是要讓大家知道買實支實付才會賠得比較多,而是當我們遇到一些因為疾病或意外造成的傷害時,可以選擇比較好的治療方式或是品質較好的醫療藥材讓身體更快復原,不是為了多賺理賠金,重點別放錯囉! 醫療制度改變,只有住院日額真的不夠. 以未來的醫療趨勢來看, 自費項目變多 ,要負擔的費用愈來愈高;加上住院天數降低,以往需要住院動刀的手術只要門診就可以完成,在醫院休息幾個小時就能回家,面對這樣的醫療制度改變,終身醫療險對我們來說幫助真的不多,反而 實支實付 才是真正能解決高額的醫療花費。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