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1. 孫科 相關

    廣告
  2. 專業高價收購孫科等名家字畫、手札、信函,可到府鑑定! 專業鑑定、誠信交易,老字號信譽保證,歡迎洽詢! ...

搜尋結果

  1. 2024年5月6日 · 3月24日下午,中國國民黨六屆三中全會閉幕,通過發表宣言,宣稱中國國民黨之任務;孫、 陳果夫 、于右任、 鄒魯 、 賴璉 、 李文範 、張群、 錢大鈞 、 康澤 、 谷正綱 、 柳克述 、 李宗黃 等12人當選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 [8] :8320 。. 4月5日 ...

  2. 6月24日,孫科發表談話,主張:中國應準備早日與日本議和,因為亞洲今日最大危機,為共產黨破壞經濟復興之企圖,應使日本成為遏阻赤色極權擴張之緩衝區 [8]:8374。 7月3日,孫科與青年黨、民社黨領袖會談國民大會代表、立法委員選舉事 [8]:8378。

  3. 其他人也問了

  4. 孫科(1891年10月20日—1973年9月13日),漢族,字連生,號哲生。廣東省香山縣翠亨村(今廣東省中山市南朗鎮翠亨村)人。孫中山長子。曾任中華民國考試院、行政院、立法院三院院長。1907年加入中國同盟會,1917年在廣州擔任大元帥府秘書。

    • 概览
    • 人物生平
    • 政治成就
    • 轶事典故
    • 人物评价
    • 人物家世
    • 人物故居

    民国时期著名政治人物

    展开12个同名词条

    孙科(1891年10月20日—1973年9月13日),汉族,字连生,号哲生。广东省香山县翠亨村(今广东省中山市南朗镇翠亨村)人。孙中山长子。曾任中华民国考试院、行政院、立法院三院院长。

    1907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7年在广州担任大元帅府秘书。1918年到1920年担任非常国会参议院秘书兼广州时报编辑。1921年任广州市长兼治河督办,后任广州市首任市长。1923年、1926年两次再任广州市长,1931年任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长,1932年任立法院长,前期主张反对联共,抗日战争开始后主张速行宪政、联共抗日。1947年任南京国民政府副主席,1948年与李宗仁竞选副总统落选,后再度出任行政院长。1949年辞职,后长期旅居香港、法国、美国等地。1965年任台湾当局领导人办公室高级咨议、“考试院长”。

    早年时期

    1891年10月20日,孙科出生。虽然孙中山先生毕生在为革命劳碌奔波,但对于自己唯一的儿子,他不仅充当着一个父亲的角色,更是儿子孙科的人生与革命导师的角色。正是在他的引导下,孙科早年便投入革命并长期担任中国国民党的要职。也正是在父亲的督促下,孙科养成了好读书的习惯,并以“养浩然气,读有用书”自勉,一直到晚年移居美国,仍然读书不辍。 1895年,孙科随祖母移居美国夏威夷的檀香山, 孙科早年在檀香山读中学时,孙中山就曾经从英国寄给他一套“人人文库”丛书,这套一百多册的英文文学书籍,都是英美著名大作家撰写的小说、剧本,信中还不忘告诫儿子:“你要使英文进步,单靠学校的课本是不够的,必须多多阅读文学名著,久而久之,自然会有进步。”孙科准备在中学毕业后研究农业,孙中山非常赞赏儿子的选择,亲自为他选择学校。檀香山中学毕业,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文学士,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哥伦比亚大学荣誉法学博士。 1907年,孙科在檀香山加入中国同盟会后,担任《自由新报》、《大声周刊》的编辑,孙中山甚感欣慰。回到国内后,孙中山与孙科写信的主要内容,仍然是读书。1910年参入《自由新报》编辑工作。1917年回中国,在广州担任大元帅府秘书。 1912年孙科与陈淑英在檀香山成亲,婚后赴美留学,陈淑英相伴而行。第二年在加州的柏克莱,陈淑英生下大儿子。儿子出生后便去电告知他祖父孙中山,孙中山以国家初建,百废待新,因之希望国治民安,天下太平,所以给大孙子取了个“治平”的名字。 1914年,陈淑英又生下次子。此时正值袁世凯企图复辟帝制,孙中山为再造民国而创立中华革命党。孙中山以盖治国之道,先求平安,再求强盛,故而给其次孙取名治强。

    随父革命

    1918年到1920年,孙科担任非常国会参议院秘书兼广州时报编辑。1919年,孙科撰写了《都市规划论》、《广告心理学概论》两书,且积极从事译述的工作,受到父亲的好评。而不管到什么地方,孙中山与儿子的主要沟通内容几乎都是以书为载体。孙科在《八十述略》中回忆道:“先父不时从各地寄来一大包一大包的书籍要我阅读。如果他到南洋一带,寄来的几乎全是中国的线装书;到了欧美,便寄来英文的各种名著来。”1923年,长女生于广州,仍由孙中山命名,取名“穗英”,1925年,陈淑英又生次女穗华,此时孙中山已赴北京。 对待革命的问题上,孙中山从来没有给儿子以特别的照顾,或者说偏袒儿子。孙科最初回国时,廖仲恺认为他在美国研究过市政,又有都市规划著作,是广州市长的理想人选。但孙中山认为他年纪轻缺乏行政经验而未允许,后在胡汉民的劝说下才正式委任。当时孙中山的革命军经济困难,孙科在广州为其财政上的筹备做了有力的支持,成为广州国民政府的重要阵地。 1921年,孙科任广州市长兼治河督办,后任广州市首任市长。1923年,因为筹集军饷的问题,孙科遭到父亲的责骂,他认为是胡汉民假借命令索钱,挑拨他父子不和,并用手杖打向胡汉民,结果惊动了孙中山。孙中山怒不可遏,一手夺过卫士的驳壳枪,就要打孙科。而孙科后来与胡汉民不和,发展到互相猜忌,孙中山立即写信给他说:“正宜开诚布公,同心协力,以共扶危局。”1923年2月再任广州市长。10月参与中国国民党改组,获指定为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负责起草党纲章程。1924年主持国民党广州特别党部,6月与黄季陆合作提出《弹劾共产党案》。

    任职国府

    1925年7月国民政府在广州开府,任政府委员。1926年1月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5月第三次就任广州市长。1927年3月任国民党常务委员与国民政府常务委员,7月随汪兆铭清共。 1928年,北伐战争完成,中国基本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为“国家改造”提供了一个“千载一时的机会”。孙科认为“如果革命而没有建设,实在可说是完全失掉了革命的真意义。”于是,他主张以渐进的方式促进国民党革新,以推动中国现代化的发展。1928年1月,孙科与胡汉民与伍朝枢赴英、德等地考察,起草《中国国民党训政大纲》,协助制定《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10月任铁道部长与考试院副院长。 1928年11月继任交通大学校长。他推行“交通行政与交通教育相辅而成”的理念,认为人才培养是发展铁路建设的要务之一,提出“从物质上重新建设交大,从精神上提起交大的精神”,实行“部(铁道部)、路(铁路)、校(交大)联成一贯”的发展策略。在他系列理念的导引下,学校加强与铁道部的合作联系,从领导体制、学科建制、办学经费、人才出路等方面均获取较大支持和发展空间,开创学校历史上人才鼎盛的“黄金时代”。 1929年,孙科亲领筹办总理故乡纪念学校一所(即今日的中山纪念中学)之责。1931年改任行政院长,因财政危机旋即辞职。同年5月,汪精卫、孙科等人,在广州成立了一个广州国民政府,和蒋介石的南京国民政府相对抗。由于孙科上台后,政府财政无比困难,不到1个月便辞职了。孙科呼吁从速实施宪政。 1932年改任立法院长,曾鼓吹实行立宪制度,但遭蒋介石冷遇。其间连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1936年“中苏文化协会”成立,出任首届会长。1938年奉派中国政府代表及蒋介石特使与苏联谈判,签订《中苏互不侵犯条约》和《中苏商务条约》,争取苏联援助中国抗日战争。1944年11月,孙科在《纽约时报》撰文,畅谈他长期以来对在中国实现英、美民主制度的理想。1945年出任国民政府副主席兼立法院长,国民党中常委。1946年1月代表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协商,然后跟随蒋介石进攻共产党占领区。1946年下半年,随着国内政治环境的急剧变化,孙科从自己原来的立场全面后退,停止革新宣传,转而支持蒋介石的政策。

    民主制度

    在政治理念上,孙科非常欣赏英美的民主制度。他一度是“以党治国”的积极拥护者,但是随着国内外矛盾的急剧变化和党治弊端的逐步暴露,转而在国民党内最先提出结束党治、尽速实施宪政的主张。抗战后期,他又呼吁实现多党制的民主政治。1944年,孙科撰文畅谈他长期以来对在中国实现英美民主制度的理想,他认为中国“必须先有贤明的政治领导,使中国及其人民迈向民主政治的目标前进”。这种政治主张,反映了在陷入困境的国民党政权时,孙科试图以西方的模式来重新调整发展方向的努力。 近二十年的时间里,孙科一直对蒋介石的独裁不满。1931年,他曾经指责蒋介石“以个人支配党,使党成为个人的工具”,在蒋介石的“独裁统治”下,“中国国民党已名存实亡”。抗战后期孙科再次猛烈抨击蒋介石,要求实现国民党的民主化,“应该坦白地承认过去二十年来,党的机构和作风实在是走错了路”,要求健全国民党的选举制度。

    经济民生

    孙科一生服膺其父的三民主义,但也认为“一定要从主观的感情的宣传”转向“作客观理智的研究”,即“取法中山先生探求真理的虚心态度,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接受欧洲现代最近代化的思潮”。在经济和民生问题上,孙科从巩固国民党统治基础前提出发,强调用改良的方法尽快解决农村的土地问题。

    对共态度

    至于对待共产党的态度,孙科几经反复。他曾与宋庆龄一道,联名呼吁恢复孙中山制定的三大政策。但到了抗战前期,他又公开追随蒋介石,攻击共产党。到了抗战后期,他又改变态度,公开呼吁承认中共合法地位,反对再打内战。种种现象表明,孙科的政治理念显得并不十分成熟。

    喜爱读书

    孙科喜欢读书的名声在外,以致反对他的人也不得不承认在国民党要人中,他也是个比较能“看看书的人”。到了晚年,孙科远离曾经数十年相伴的政治斗争,终于有机会静心修养,唯以读书自娱。他曾回忆说:“除了偶尔出外小作旅游外,大部分时间都消耗在读书上面。” 1912年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一家人曾在南京有一段短暂的团聚时光。这时,孙中山与孙科谈话的一个重要内容,仍是议论读书。显然,孙科在美国艰苦的生活环境中,尚能一如既往的“养浩然气,读有用书”,自然凝聚着孙中山的一片苦心。孙科这位昔日堂堂的国民政府显要,在美国因生活困难,竟连买书的钱都不够,只购报纸、期刊阅读。但这丝毫不改变他对读书的嗜好。

    风流严氏

    身为孙中山的独子,孙科正室之外还金屋藏娇,严蔼娟则是这些新闻中的一位女主角。1932年,严经由孙科的手下介绍和孙科认识,此后两人便同居了近四年之久,生活甚为甜蜜愉悦。 1936年3月,孙科与严氏的女儿孙穗芳在上海出生,然而次年全国抗战爆发,上海、南京相继沦陷,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孙科随着也去了重庆。严蔼娟曾设法托人,央求孙科为女儿提供点生活费,却未能如愿。严蔼娟在上海带着女儿孙穗芳,再也无法和孙科联系上,迫于生计,失去生活来源的严蔼娟带着一岁的女儿只得改嫁他人。严蔼娟并未就此打住,息事宁人,而是不断纠缠孙科。孙科曾经几次给钱,以作养育女儿之用。日本投降后,严女士曾四处托人找孙科,希望孙科看在女儿的情分上给予资助,还接连给孙科写过两封信。1946年5月,孙科作了回应并且赠款。严蔼娟的不幸,皆因她遇到了孙科,造成其可悲的一生。

    邂逅蓝妮

    蓝妮是孙科公开承认的二夫人,他们之间的曲折恋情对孙科的政治生涯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蓝妮是云南哈尼族苗王后代,容貌秀丽,对中国古典诗词也有一定了解。1935年在上海的一次宴会上,孙科与蓝妮一见钟情,旋即邀请她担任自己的机要秘书。两人感情与日俱增,不久,孙科决定娶蓝妮为二夫人。婚礼那天,孙科请了立法院的同事,一共摆了4桌酒席。在同事的祝贺声中,他说:“哈哈,我是知法犯法,罪加一等。”

    总体评价

    尽管孙科提出过一系列的政治理想与主张,尽管他长期处于国民党的上层,但始终没有形成一个能对决策产生决定性影响的政治势力,进入真正的权力中心,加上他思想的内在限制,使得他在与蒋介石的合作中,不得不经常采取妥协的态度,并最终与国民党政权共沉浮。与其父孙中山先生比起来,孙科当然显得庸常。但谈论到孙科的时候,又是始终无法绕开孙中山这个名字的。普天下的父母,大概没有一个不希望自己的儿女有出息,伟人如孙中山先生大概也不能例外。我们从他对待儿女的问题上,可以看出孙中山作为一个普通父亲的良苦用心。他以自己的言传身教,不仅让孙科选择了一条人生道路,早早便加入同盟会参与革命,更在自身修养、生活素养方面做了一个引导和表率,让孙科成为国民党要员中一个以能“看看书”而闻名的人物。 客观地来说,孙科的确没有其父的雄图大略,即使与同辈的政治人物相比,他也不一定有非常突出之处,但至少不是纨绔子弟、衙内、公子哥一类人物,也并不是资质平庸、毫无想法、只能依靠父亲名声混日子的一个人。他仍有自己的政治抱负,提出过实施宪政的政治主张,并大力抨击蒋介石的独裁,只是囿于环境、地位的制约,常常表现得一波三折前后互异,这大概也是他的地位、性格、与环境等因素互相作用的结果吧。也许,世上英雄本来就不常有,大多数人都只是在不断努力地逃脱平庸命运的过程中。那么,后人看待孙科的时候,首先应该持的,或许就是一种平和心态。

    名人评价

    •孙科逝世后,蒋介石评价他“气量恢弘,才识远大”、“功在国家,声驰寰宇”,颇多溢美之词。客观上来看,这种措词中有许多为逝者讳的客套成分,真正用来评价孙科,肯定不能算是完全贴切。 •有人评价说:“孙科能在大洋彼岸一旖旎小镇以读书为乐,实属国民党政要显贵中的凤毛麟角。说这是有惠于其父孙中山好读书的遗传个性,恐怕还不如说是受益于孙中山早岁对他循循善诱,力促其勤学苦读的一片苦心,更为准确得当。”

    孙中山先生一家

    1885年4月13日,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与卢慕贞女士结婚。婚后六年(1891年9月18日)生子孙科,四年后生长女孙金娫,次年生次女孙金婉。与卢慕贞离婚后,1915年10月25日,中华民国国父在东京与宋庆龄结婚。

    孙中山的先祖在元末明初时期,由浙江杭州举家徙居南雄珠玑巷,后迁居到东莞市长安镇上沙村,再迁到中山市南朗镇翠亨村。东莞上沙地区仍保存有孙氏大宗祠、孙中山一至四世祖墓和分支香山的三世祖祠堂。1932年5月孙满、孙乾兄弟曾往上沙寻根、拜祖 ,同年秋孙科在校正国民党党史会所编《总理年谱长编初稿》关于其先世一段内容时,只将孙乐千分居“左沙头”的“沙”字更正为“埗”字,对其祖籍地东莞“员头山”和“上沙乡”均无异议 ,他还与员头山孙族通信,称茶山圩(即员头山)为“总理原籍故乡”,称茶山圩的孙洁生、孙受匡、孙广林为“宗兄” ,1947年孙科又为上沙车站茶亭题字“国父先代故乡” 。另外,1992年6月孙满、孙乾偕眷拜祭上沙孙氏大宗祠 ,以及上沙孙衍佳保存的其父孙同发参加“广东孙族欢迎中山家先生恳亲大会摄影纪念”照片和《孙族恳亲会欢迎中山记》传单等,也体现着翠亨孙氏与上沙孙氏之宗亲往来关系。

    孙科生二子四女:

    ● 孙科长子孙治平,1913年生。1955年获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政治经济学硕士学位,曾任国民党中评委、电视公司董事长、联合发展企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孙治平生一子,孙国雄。国雄有三女一子:子伟仁、长女美玲、次女美兰、三女美莲。2005年去世。

    ● 孙科次子孙治强1915年生。有美国加州大学政治经济学学位。离过一次婚,第二任妻子林伦可比他小三十岁,生二子。共有二子二女:长子国欣、次子国元、长女嘉琳、次女嘉瑜。2001年突发心脏病去世。

    孙科住宅(今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行政办公楼)位于番禺路60号。砖木混合结构,3层,建筑面积1051平方米。西班牙式花园住宅建筑,建筑风格受巴洛克影响,进口门廊气派较大,其主要特点是屋顶采用筒瓦铺设,檐口装饰考究,窗框形式多变,有平拱、弧拱、圆拱,采用巴洛克弧线;壁炉烟囱有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风貌。外墙立面简洁明快,有现代建筑气派。

  5. www.wikiwand.com › zh-tw › 孫科孫科 - Wikiwand

    孫科(1891年10月20日—1973年9月13日),字哲生,廣東香山翠亨鄉(今中山市南朗鎮翠亨村)人,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長子,其母為孫中山原配盧慕貞。 高中畢業於美國夏威夷檀香山的聖路易斯學校,美國伯克利加州大學畢業。

  6. 孫科 ( 1891年 10月20號 — 1973年 9月13號 ),字 哲生 ,係 大清 同 中華民國 人。 孫文 獨仔。 孫科曾任 考試院 、 行政院 、 立法院 等院長之職,係中華民國史上,唯一一個曾任三院院長職務者。 屋企同學歷. 後生嘅孫科. 孫科係孫文個仔。 佢老母係元配夫人 盧慕貞 。 孫科喺 廣東 香山 翠亨村出世。 一八九五年 ,佢同外婆移居 夏威夷 檀香山 ,喺 檀香山中學 畢業。 之後喺 美國 柏克萊加州大學 得 文學士 , 哥倫比亞大學 得 理碩士 ;及哥倫比亞大學頒榮譽 法學博士 畀佢。 孫科先後有二妻一情人,一係妻 陳淑英 ,生有兩仔兩女;二係同居情人 嚴藹娟 ,生一女;三係二夫人 藍妮 ,生一女。 仔女. 孫科一九三八年出使法國,一家合照。

  7. ja.wikipedia.org › wiki › 孫科孫科 - Wikipedia

    (そん か、1891年〈光緒17年9月18日〉10月20日 - 1973年〈民国54年〉9月13日)は、中華民国の政治家。 孫文 の長男で、生母は 盧慕貞 。 子に 孫治平 ( 中国語版 ) と 孫治強 ( 中国語版 ) など。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