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1月26日 · 行政院祕書長李孟諺當時如此強調數位身分證將成為一把開啟政府各項線上服務的鑰匙推動台灣數位國家智慧政府的發展行政院沒有料到迎來的是一波波反對聲浪。 先是長期耕耘數位人權議題的 、來自科技社群的 等團體發起連署要求政府在換發數位身分證之前先行制定專法設立個資保護專責機構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義務律師團也對政府提起行政訴訟狀告新政策恐有危害人民權利之虞中研院更是召開兩日研討會並於會後撰寫政策白皮書建議暫緩立法院甚至在2020年11月凍結身分證換發計畫的4億元預算。 台灣人權促進會、開放文化基金會、軟體自由協會、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等民間團體於2020年1月15日在立法院舉行記者會,指出數位身分證恐有個資保護及資安不足的風險,呼籲立法院不要輕易放行預算。

  2. 李孟宣說使命必達的背後是恐懼」,官兵害怕無法達成要求等同於違背上級他們只好長時間加班忽略自己的感受最後在高壓下難以思考李孟宣也遇過類似狀況:「每天早上6點起床後就提早進辦公室工作凌晨2點休息是常態

  3. 3 天前 · 經歷從5月17日起的4場院會馬拉松式舉手表決,藍白主導的「國會改革」法案幾拳完成三讀。528這天,網路上有累積破百位政法界學者連署反對,街頭上有各地開花的公民「青鳥行動」,監察院、行政院、總統府也各自發出聲明。這將是台灣歷史上的重要時刻。

  4. 被中國當局關押的居台人士除了李明哲外還有遭中國指控間諜而失去自由4年近期返台的台商李孟居在中國被指控犯有分裂國家罪的台灣民族黨副主席楊智淵以及今年年初在入中國時被失蹤的知名在台出版商李延賀筆名富察富察延賀)。

  5. 30年前的戒嚴部隊軍官曉明(左)與遭坦克碾壓雙腿的大學生方政(右),30年後坐在了一起。. 他們曾經在天安門廣場上分屬兩端,一個是戒嚴部隊的解放軍軍官,一個是被坦克碾壓雙腿的大學生。. 命運的安排,讓曉明與方政30年後在台北首度相遇,一起 ...

  6. 2024年4月14日 · 李明哲事件是第一次有台灣人在中國因「顛覆國家政權罪」被捕入獄;從他的消失、被捕、拘禁、救援、受審到被迫認罪、入監服刑,以及妻子凈瑜爭取探監、國際NGO發起寫信等過程,掀起一連串的政治波瀾。 在那些關鍵時間點,李明哲的第一人稱視角是什麼樣子? 又如何看待外界的討論? 在他無法對外發聲的5年時間裡,他體會到中國司法以「指定居所監視居住」為名的精神酷刑,面臨認罪與否的抉擇壓力,經歷如同「模擬法庭」、照既定腳本走的公開審判,也因國際聲援而成為獄中焦點,甚至一度因此改善了同區獄友的勞動條件——這些對他而言,都使他更了解獨裁政權的思維和治理技術,以及身處自由社會的人們應該如何思考和應對。 「如果我從此不講話,那麼中國關押李明哲的目的就達成了。

  7. 2023年3月15日 · 2022年11月在新北淡水與桃園青埔發生61人被囚、其中3人死亡的「台版柬埔寨案」,就是將投資詐騙的暴力在台升級的典型。 《報導者》在台柬案後持續追蹤,透過採訪第一線刑警和檢調的偵訊內容、當時現場證物和影片,並訪談到在桃園青埔案被囚禁的中年女性,我們拼湊出犯罪集團的手法,以及暴力上升的跡象。 犯罪集團聘用了16位「控制人員」(簡稱控員),負責管訓被囚者,他們搜集了鋁棒、甩棍、手銬、電擊棒、鎮暴槍和大量的三級毒品FM2。 受訪的被害者是一位母親,她形容當時自己被毛巾塞進嘴巴、雙手反銬、推到人滿為患的房間裡生活;回想那一個多月裡,她說「我不知道為什麼人要暴力到這個程度」、「尤其記得幾位年輕人的殘酷『樂趣』」。 控員們對被囚者撒辣椒水、向人試槍、對人拳打腳踢。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