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我如何能以這樣的方式種植出真正具有營養的食物呢? 當時正巧鄰居約我們一起報名參加宜蘭自然農法社團的水稻種植,在那裡遇見了邱錦和老師,他與我們分享曾經消失的瑞岩香米故事,並帶領我們一起復育、耕種瑞岩香米,而我們也在前述那塊土地上開啟了自己的生機互動農法實驗。 要能夠做到此事,拜師位於花蓮的生機互動農業實踐者水雲,他所照顧的「光合作用農場」完全由生機互動農業的方式耕耘,農場有接引山泉水的水池用作灌溉、水稻生長強健、玉米香甜有滋味、地瓜柔軟甜香。 看到他們,我萌生許多希望,開始邀請國際前輩來臺分享生機互動農法的務實工作。

  2. line. twitter. 「新野菜美學」特展今日開幕,「野菜教母」雪月在展場外的阿美族傳統工寮「達魯岸」前說明展覽內容。 (攝影/游昇俯) 臺灣原住民阿美族有豐富的野菜採集食用文化,除了廣泛為人所知的樹豆、紅藜、小米,漢人會吃的過溝菜蕨(過貓)、黃麻嬰(麻薏),連原本用作建材、風味帶苦的黃藤也懂得食用。 由「野菜教母」雪月舉辦的「新野菜美學」野菜文化特展今(5)日開幕,農委會林務局長林華慶表示,人類商業利用植物種類少,氣候變遷下糧食安全是重要課題,應該更加向原住民傳統智慧學習。

  3. 農試所嘉義農業試驗分所副研究員永培2013年起投入耐旱水稻育種,手上收集世界各地300多種山地陸稻,但他仍覺得耐旱性不夠好,轉而選擇未經人為馴化的「澳洲野生稻」,希望將野生稻的耐旱性導入栽培稻。 但是野生稻不易與栽培稻雜交,永培仍不放棄,改採取將野生稻耐旱性導入秈稻,再從秈稻導入稉稻的作法,成功以秈稻HY15與深受市場歡迎的台稉9號雜交,培育出可節水三成的耐旱水稻品種,去年正式命名為「台農83號」。 正常栽培條件下,台農83號稻穗重,每公頃產量可達8、9千公斤,相較其親本台稉9號平均6、7千公斤,產量明顯更突出;不僅產量高,食味值也佳,口感軟中帶Q,可媲美日本越光米;在品種選拔出來後的兩年四期作區域試驗中,獲得「3A1B」佳績,其中三期作優於台稉9號、一期相當。

  4. 其他人也問了

  5. 蝸牛是陸生螺,白玉蝸牛蛋白質豐富、低脂低膽固醇,營養價值相當高,吸引部分臺灣業者嘗試開發平民化的白玉蝸牛料理,盼讓更多人品嘗這道佳餚,或結合當地農業發展觀光。 目前臺東地區有不少飼養白玉蝸牛的業者,當中有部分就是世展會的專案,除供應國內需求,也能做到外銷,藉此協助受扶助戶脫貧。 「我們想把白玉蝸牛發展成一個產業,改善原鄉地區缺乏工作機會、經濟狀況差導致部落人口外流、家庭失能的弱勢情況。 」南澳專案負責社工鐘正志表示,「部落不一定要走生態旅遊,年輕人知道留在部落可以做什麼、可以養活自己,就會留下來。 」如果產業成熟、多元化,二級加工到三級建立品牌、觀光都可以相互連結,建立完整產業鏈,帶動原鄉地區發展,讓整個社群共享成果。 南澳白玉蝸牛產業培力計畫負責社工鐘正志。 (圖片提供/鐘正志)

    • 國內藻類發展興盛 多集中在微藻
    • 尋找海中藻種開發 量產成為選擇關鍵
    • 投入抗登革病毒、抗肺癌研究
    • 降低藻腥與去除重金屬 才能有效提高藻類附加價值

    近年國內外有多筆研究文獻1指出,海藻具有抗病毒、抗發炎、抗腫瘤、抗血栓、提高免疫力等保健功效,國內正積極發展藻類保健食品,期望能拓展市場,目前多數藻類保健食品原料來源為微藻,如藍藻、綠藻等,由於國內微藻產業發展興盛,臺灣還曾一度成為全球綠藻出口大國。 雖然微藻產業表現傑出,但國內針對大型藻類的相關研究卻明顯不足,大型藻類的高附加價值產品製造技術多掌握在他國手上,而藻類原料也多從國外進口,如麒麟菜、鹿角菜膠等。 吳彰哲發現,國內較少鼓勵養殖藻類,翻開過去相關統計資料,能看到早期養殖藻類多為餵食九孔的龍鬚菜,當九孔產業沒落後,藻類生產則以野生採集為主。 農委會去年推動農業生物經濟產業國際化與永續發展計畫方案,期盼能透過研究人員的專業,因應人口老化、醫療成本過高及食品安全等問題,推動健康農業及相關...

    吳彰哲表示,過去臺灣海峽共記錄到360多種以上藻種,但應該還有很多藻種,有些藻種作為民眾食用,像南部有種藍綠藻被稱為情人的眼淚,這是種雨後才會長出的可食用藻,也有人稱作雨來菇。 不過要選擇可研發成高價商品的藻種,第一步得先考量是否能量產原料,吳彰哲指出,若藻種不能養殖,端靠野生採集會造成生態問題。 吳彰哲表示,過去水試所發現小琉球有生產一種大型紅藻,因為外觀類似陸地上種植的木耳,被稱為海木耳(Sarcodia suieae sp. nov.),民眾多採集海木耳熱炒食用,因此開發海木耳養殖技術,甚至也技轉給廠商生產,可用於食用或保健食品原料。 「海木耳成為臺灣新興養殖藻類,且相關生物活性研究與專利較少」,吳彰哲認為,海木耳有發展空間,決定投入海木耳機能性研究,開發相關加工技術。他表示,現在臺灣...

    吳彰哲指出,以目前大型紅藻發展來說,可分為兩大體系,可萃取出卡拉膠用於食品、工業的紅藻,如麒麟菜,另一種則是能萃取洋菜膠,如江蘺,以功能性來說,卡拉膠的功能性比較多,而洋菜膠的營養較少、功能性也較少,海木耳屬於卡拉膠體系。 吳彰哲研究團隊在測試海木耳生物活性過程中發現一些功能性成分,由於過去吳彰哲研究室曾進行過抗登革病毒、抗肺癌等相關研究,便思考海木耳與過去研究能否兩相結合。 吳彰哲表示,過去研究發現肺癌致死率很高,雖然已有藥物可治療但多有副作用,想找到用食品的方式嘗試預防跟治療肺癌,過去曾有研究發現褐藻醣膠具有這樣的功能性成分,「那海木耳是否也有這樣的功能?」 吳彰哲於是透過一連串細胞實驗與動物實驗,確認海木耳具有相似的功能性。他表示,從小型實驗鼠的代謝過程評估,可知海木耳的功能性成分是否...

    不過要將海木耳作為保健食品原料得先去除藻腥與重金屬,吳彰哲指出,藻類通常會有一股腥味,消費者其實不喜歡那種味道,因此有開發生物性方式螯合分解藻腥。 另外藻類是種會對抗逆境的生物,若生長海域受到重金屬汙染,藻類體內也會蓄積重金屬,要將藻類做成食品原料就必須要符合各國重金屬規範,於是也著手開發一些生物性方式過濾、螯合藻類含有的重金屬,「要能讓消費者願意吃,也要符合法規標準。」 吳彰哲認為,藻就像一個金字塔,把最頂端類似藥品成分的物質提取出來後,剩下可作為食品用途,最後殘餘的藻渣還能作為肥料跟飼料,用途相當寬廣,若只談藻類功能性,坊間也有公司僅靠單一藻類研發的保健食品,年營收達8億以上,會思考可否透過其他藻類的開發創造另一個生物經濟,依循前人的腳步開拓市場。 吳彰哲強調,目前藻類市場尚未飽和,其他...

  6. 海生館收容中心計畫助理柏諭(左)和生物馴養組獸醫師李宗賢(右)每天都要幫海龜檢查健康狀況及餵食,有時會有新海龜需救傷。 根據海生館觀察,每年9到12月及1到4月,是最常發生海龜救援通報的季節。 李宗賢說,很難確切判斷每隻海龜受傷的原因,但通常收到的多是背甲30到40公分的幼龜,龜殼邊緣呈荷葉狀;相對的,從外海游到近岸較久的成龜,龜殼邊緣會磨得圓圓鈍鈍的。 他推測幼龜剛從外海回到近岸覓食,還未熟悉地形,容易擱淺和受傷,也可能是附近族群以幼龜數量較多。 除了幼龜人生地不熟,容易擱淺,大部分進到收容體系前的海龜,幾乎都曾經歷生死交關,其中,以漁民誤捕情形較常發生。 近來海生館收到的6隻海龜都是被誤捕,現場可見海龜身上有網具纏繞和背甲受損痕跡,也曾有海龜嘴巴被魚鉤鉤住。

  7. 20230806. 青年育種家謝丞傑,和當時尚未申請品種權、仍在育種中的長壽花「夜后」。 (攝影/尚鴻) 文/謝丞傑. 育種(創造新品種)是花卉產業鏈的最上游,育種的原因形形色色,不論是為了因應極端氣候,讓植物能抵抗氣候變遷、病蟲的危害,或是創造對生產者友善的植物,甚至是迎合不斷變更的消費者喜好等諸多原因,品種需不斷持續改良,才不會被市場淘汰。 植物的「創作」漫漫長路、荊棘叢生,要選育出生產者願意種植,且消費者喜歡又願意買單的品種,實在是談何容易? 經年累月、萬中選一 才有能量產、受歡迎的新品種. 做育種可以很簡單,但是要育出一個可以進入市場、優良的商業品種並不容易。 花卉品種培育時間往往耗時5至10年,從授粉、採收種子、播種、選拔、盆子、介質、肥料、水……等全部都是成本!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