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1月24日 · 巴金森氏病是僅次於失智症第二常見的神經退化性疾病主要是因為腦部黑質區域的多巴胺神經細胞退化而造成顫抖僵硬步態異常等動作障礙是國人十分頭痛的病症之一三軍總醫院神經外科醫師曾冠穎指出在臨床上巴金森氏症罹病初期並不是一個容易診斷出來的疾病因為它所表現的症狀與老人退化極為相似患者往往到病程較為嚴重時才來醫院就診。 服用巴金森病藥物有後遺症. 當病患確定是巴金森氏症後,需開始使用增加腦內多巴胺或是改善巴金森症狀的藥物。 但隨著病情的進展,此時這些藥物會引起些一行動不良的副作用如異動症。 此外,左旋多巴胺經長時間服用後,並不再具有最初時的療效,而產生時能控制,時而惡化失去正常活動能力的交替反應,此時便應考慮手術治療,例如腦深部電擊刺激術就能舒緩這一類狀況。 什麼是腦深部電極刺激術?

  2. Heho健康 - 最多人看的專業健康媒體. 人體地圖|隨選隨查,點擊身體部位,快速查找各種疑難雜症!. Heho健康 App 上線!. 隨看隨查的健康寶典,讓你健康帶著走. 不知道自己缺乏什麼營養素?. 從「查營養」工具看該怎麼吃!. 認識六大類食物!. 營養師教你正確 ...

  3. 2020年7月8日 · 當人體逐漸成長,身體的器官也會逐漸衰老,尤其是腦部,一旦退化就會出現各種症狀,比如大腦退化會出現失症、 帕金森氏症 (巴森症),開始記憶力退化、認知功能失調,寫不出字或是想不起專業知識等;小腦受傷的人可能會講話忽強忽弱、眼睛複視、吞嚥困難、走路不平衡等。 而很多人強調要練習「運動」,幫助刺激腦部,預防退化,但大部分的訓練都集中在「下肢」,比如走路、跑步、深蹲等,不過奇美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林高章說, 「其實手部佔據大腦很大的位置,所以很重要,需要復健,這就是用進廢退原理,有使用就會慢慢改善。 林高章說,小腦主掌平衡/張力,而大腦又分額葉(意志力/執行力)、顳葉(語言/算術)、頂葉(所有感覺.

  4. 2019年11月15日 · 11月17日是世界肺癌日,而肺癌一直是台灣十大癌症死因的第一名,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發現時多半已經是晚期,但接受標靶藥物治療卻平均1年就產生抗藥性。 但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發布研究,發現只要符合幾項條件,就很有機會可以治療超過5年卻不會有抗藥性。 標靶藥物的使用. 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秘書長王金洲表示,肺癌患者有6成帶有EGFR基因突變,所以對於標靶藥物的反應效果很好,如果不能切除,使用標靶藥物治療是很好的選擇。 但對於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來說,單一使用第一代標靶藥物像是艾瑞莎(Iressa)、得舒緩(Tarceva)之後,平均1年就產生抗藥性,很多人就在這種無奈的情況下過世。 「如果能提高標靶無抗藥性的使用期限,他們就可以把癌症當慢性病,過著正常的生活。 」王金洲說。

    • 動作緩慢、步態不穩應留意
    • 巴金森氏症的治療 3 方案
    • 光照療法有望逆轉巴金森氏症

    胡朝榮指出,巴金森氏症的典型臨床症狀以動作功能障礙為主,一開始容易出現手腳顫抖、僵硬、動作緩慢、步態不穩,且臉部容易沒有表情或不自覺流口水,一旦出現其中兩個以上症狀就應留意可能是巴金森氏症。 他說:「不過,很多人以為手腳顫抖、僵硬、動作緩慢、步態不穩是老年人功能退化所致,因此很容易忽略初期症狀,往往等到症狀嚴重影響日常生活時,到醫院檢查後才確診,病程已落在中晚期」。

    雙和醫院神經科主治醫師洪千岱表示,現今巴金森氏症的治療,以藥物治療 + 復健治療為第一線主要治療方式,目標是維持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此外,亦有手術治療,如深部腦刺激手術(DBS)等。 巴金森氏症為大腦神經細胞的多巴胺分泌不足所致,因此藥物治療以補充多巴胺為主,然而藥物僅能減輕症狀,無法停止疾病持續惡化。患者會因為病程嚴重、藥效減退,必須增加藥量,進而伴隨更多副作用,為身體帶來沉重負擔。 一旦過了藥物蜜月期,藥效容易出現波段起伏。洪千岱說:「當多巴胺濃度過高時、患者容易產生四肢不自主亂動的『異動症』現象;當體內多巴胺濃度過低時,患者卻變成意識清晰、但身體無法動彈的『斷電』狀態」。 洪千岱進一步說明,就曾有巴金森氏症患者因藥效波動,在過馬路時突然「凍住」,差點發生車禍,非常危險。而除了藥效起伏、...

    雙和醫院神經科主治醫師鄔定宇提到,本身是巴金森氏症患者、有「臺灣愛迪生」之譽的台北科技大學林宏裕榮譽教授,因為飽受藥物副作用困擾,且逐漸失能需要輪椅代步,因而思索使用「光照」來治療巴金森氏症。 巴金森氏症數十年的治療困境因而出現了一線曙光!林宏裕教授在罹患巴金森氏症之後決心投入研發,花了 7 年時間,成功研發光照療法,並與雙和醫院合作進行臨床研究,證實其有效性。 林宏裕教授表示,細胞中的粒腺體功能障礙導致活性氧(ROS)過度產生,造成氧化壓力(Oxidative stress),使黑質組織中神經細胞受損,讓負責神經傳導的多巴胺分泌漸少。 林教授說:「健康的粒線體有修復細胞的特性,透過低能量近紅外線光療(PBM)活化已受損的細胞,同時補充氫水以避免細胞被過度破壞而老化,從根本解決了多巴胺神經元...

  5. 2018年12月12日 · 日期:2018 年 12 月 12 日 作者: 林以璿. 全台65歲以上人口,每100人就有1人罹患 巴森病 ,所有神經病變疾病中,巴森病罹病人數僅次於失症,儘管如此,台大醫院神經部主任吳瑞美表示,巴森病並非年長者專利,門診中近2成患者為年輕型巴森病,近期最年輕發病的病例僅18歲。 「『年輕型巴森』的發生,多半與基因、家族遺傳有關,」 吳瑞美表示,相較於年長的巴森病患者,正值花樣年華的患者,更容易因不了解疾病而向外界隱藏疾病、獨自承受壓力。 姊妹相繼罹患巴森病. 吳瑞美舉例,自己的門診中,就有一對年輕的姐妹,相繼巴森病發病。 「今年43歲茹梅,妹妹高中時就確診巴森病,因此對巴森病並不陌生。

  6. 2022年8月8日 · 森病是一種好發在老年人的退化性神經疾病,根據 110 年健保資料庫的年齡層統計資料來看,排名第一是 71-80 歲,其次為 81-90 歲、61-70 歲。 主要病理變化是腦內黑質部的多巴胺神經元退化所造成,使得多巴胺神經細胞的數量減少速度較常人快速,因而出現靜止時顫抖、肢體僵硬、動作變慢、步態障礙等症狀。 屏東寶建醫院神經內科李杰勳醫師表示,目前巴森病真正的致病機轉尚未得知,推測可能與遺傳、環境因素(重金屬、毒素、殺蟲劑等)有關。 除了動作症狀,巴森病更應注意非動作症狀. 巴森病的初期症狀為單側肢體顫抖、僵硬、動作緩慢等;隨著病程進展,症狀從單側轉為雙側,患者會出現面無表情、寫字變慢、字體變小、無法正常刷牙、扣釦子、走路小碎步、重心前傾易跌倒、講話含糊不清等症狀。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