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3年12月1日 · 以占星學為大眾指點迷津的星座國師唐綺陽曾在十月底透露因為直播時看不清書上的字」,就醫檢查竟發現醫檢查眼睛問題一大堆今日她也發文表示,「不想當瞎子於是去做了飛蚊症雷射。. 唐綺陽健康狀況出問題曾在十月底發表示自己眼睛 ...

  2. 2020年8月16日 · 南投醫院營養師黃淑敏表示,近日診間裡有一名吳阿嬤,她的孫女看到苦瓜胜肽保健品可以降血糖的廣告後,買了一堆來孝敬老人家,因此她就將苦瓜胜肽與血糖藥混搭交替著吃。 「在臨床上確實常常遇見患者寧願服用偏方、或是聽信電台廣播、媒體廣告宣稱有功效的保健食品,也不願按時服藥。 」黃淑敏指出。 台灣認證的「健康食品」共有13項,認清一標章「是食品不是藥」 但保健食品真的可以降低血糖嗎? 黃淑敏表示,目前台灣中央主管機關認定健康食品所具有的保健功效種類共有13項,其中一項即是「調整血糖功能」。 胃腸道功能改善. 調節血脂. 護肝. 骨質保健. 免疫調節. 輔助調整過敏體質. 不易形成體脂肪. 調節血糖. 輔助調節血壓. 抗疲勞. 延緩衰老. 促進鐵可利用率. 牙齒保健.

  3. 2018年9月20日 · 臨床研究發現,占糖尿病超過95%的第2型糖尿病是一種非常複雜的疾病,是由遺傳基因、環境與生活習慣等各種因素相互影響,導致身體的胰島素無法讓血液中的葡萄糖帶進肌肉、脂肪等組織內儲存或運作,以致無法控制血糖,最終使得血糖升高,變成糖尿病。 某些急性因素導致胰島素功能失調是可以改善回復正常. 但其實除了基因、環境與生活習慣之外,還有些急性的因素會導致胰島素功能快速惡化,例如像是 服用類固醇、施打含糖點滴,或是身體出現嚴重感染,都可能讓血糖急速升高,進而讓胰島細胞產生糖中毒的現象而無法分泌胰島素 ,而如果能夠排除這些影響血糖急速升高的影響因素後,有時胰島素的功能是會再恢復正常的。 前期糖尿病也有機會逆轉.

  4. 2019年9月29日 · 產檢時,到底要選擇NIPT,還是羊膜穿刺?在氏症、胎兒基因細胞等領域研究多年,台北長庚醫院婦產科醫師蕭勝文說,羊膜穿刺是一種「診斷」,但NIPT是一種「篩檢」。

    • 什麼是糖尿病?是什麼原因引起的呢?
    • 多吃多喝多尿、體重莫名變輕就是糖尿病的前兆嗎?會有哪些不舒服症狀呢?
    • 為什麼會得糖尿病? 15 條糖尿病高風險行為你中了幾條?
    • 糖尿病可分為三型!什麼是第一型、第二型糖尿病?什麼是妊娠糖尿病?
    • 糖尿病沒有好好控制,可能引起哪些併發症?

    「糖尿病」是一種內分泌疾病,也是一種慢性病。因為身體無法正常分泌胰島素,或是對胰島素的敏感度降低,造成身體控制血糖的能力變差。當血液中糖分變多,血糖升高卻無法獲得能量,反而造成身體的發炎反應、或引起其他的併發症。身體之所以沒辦法使用糖分,有幾個原因: 1. 缺乏能幫助身體利用糖分的胰島素。 2. 製造胰島素的胰島細胞不明原因壞死。 3. 攝取的糖分、熱量過高。 4. 過胖。 5. 有其他的慢性病如高血壓、高血脂或癌症。 當這些原因持續很長一段時間之後,身體再也無法恢復到可以正常「利用糖分」的狀態,就會形成糖尿病。身體缺乏胰島素,或是細胞無法使用胰島素、產生了「胰島素阻抗」,血液中的糖分就無法進入細胞中,造成身體缺乏營養、同時傷害血管,也同樣會形成糖尿病。 所以產生糖尿病的關鍵原因,就在身體有...

    糖尿病最常被提到的症狀就是多吃、多喝、多尿「三多」和體重莫名下降「一少」。由於糖尿病會讓整個身體泡在糖水裡,所以不只有這些症狀,還會造成全身性的不舒服,這些症狀是從一些輕微的狀態開始: 1. 多吃、容易餓; 2. 多喝; 3. 多尿; 4. 體重莫名下降; 5. 腋下、脖子等皮膚皺摺處變黑; 6. 容易疲勞; 7. 身體燥熱、多汗; 8. 反覆尿道炎; 9. 皮膚搔癢; 10. 牙齦反覆發炎; 11. 手、腳容易麻癢刺痛; 12. 視力變模糊; 13. 白天嗜睡。

    除了體質無法改變之外,生活習慣、壓力這些原因都可以靠自己改善。檢視一下 15 條危險因子中如有 3 條符合,你很可能就是糖尿病的「候選人」,如果符合 5 條以上,可能已經是糖尿病前期但卻不自知。 15 條高風險行為自我包括: 1. 二等親中有糖尿病患,或是有糖尿病家族史。 2. 曾罹患多囊性卵巢,或是妊娠糖尿病。 3. 有脂肪肝。 4. 身體質量指數(BMI)24 以上,或男性腰圍 90 公分以上、女性腰圍 80 公分以上。 5. 體脂肪大於 30%。 6. 血脂、膽固醇超標(三酸甘油酯大於 250 mg/dl,低密度膽固醇超過 130mg/dl,高密度膽固醇低於 40mg/dl) 7. 肚子餓的時候容易頭暈目眩、感覺很容易低血糖。 8. 體力特別差,樓梯爬 2 層就氣喘吁吁,飯後容易想睡覺...

    很多人對於糖尿病的印象,可能還停留在「年紀比較大、累積多年之後才會產生」,其實糖尿病有逐漸年輕化的趨勢;根據近 10 年統計,30 至 49 歲的患病人數正在逐年上升。 而其中,大概有 10% 左右的人是屬於「第一型糖尿病」或「妊娠糖尿病」,另外 90%是「第二型糖尿病」。雖然都是糖尿病,但是他們面臨的難題和生活日常卻大不相同。

    糖尿病雖然不會造成立即致命,但帶來的慢性併發症卻不容小覷,且影響範圍廣泛,當身體長期處在高血糖的狀態下,容易提高併發症的風險,包括心血管疾病、腎臟病變、視網膜病變、糖尿病足、牙周病等,嚴重危害自身健康。 1. 腦部:腦梗塞、失智症、中風。 2. 神經(糖尿病神經病變):自主神經病變、周邊神經病變、麻痺。 3. 血管:高血壓、周邊動脈疾病。 4. 眼睛(糖尿病網膜症):白內障、青光眼、黃斑部病變、視網膜病變、失明。 5. 呼吸器官:肺炎、肺結核。 6. 口腔:牙周病。 7. 心臟:心肌梗塞、狹心症、粥狀動脈硬化。 8. 腎臟(糖尿病腎病變):慢性腎臟病、腎功能不全、尿毒症、蛋白尿。 9. 皮膚:細菌感染、黴菌感染、毛囊炎、蜂窩性組織炎。 10. 泌尿器官:泌尿道感染、排尿障礙、勃起障礙、頻尿。...

  5. 2021年11月11日 · Posted on 2021 年 11 月 11 日 by 黃慧玫. 根據衛福部 109 年國人死因統計結果,2020 年國人十大癌症死因中,胰臟癌排名第 7,在女性癌症死因上則排名第 5,不可不慎。. 有「癌王」之稱的胰臟癌,因為在早期時幾乎無症狀,所以難以察覺,即使少數出現症狀 ...

  6. 2020年2月5日 · 一直以來,大家都認為糖尿病是一種非傳染性的慢性疾病,但是最近的一項研究打破了這個觀念,科學家指出,「慢性病」會透過腸道菌傳染給健康的人,提高健康人的患病風險。. 這也是為什麼之前有數據指出糖尿病人的家人,罹病風險比一般人高了近 30 倍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