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8年5月1日 · 作者 仕傑. 2018-05-01. 圖片來源:天下資料,陳德信攝。 創立於2015年,在關注台灣島內東南亞移工議題的新創非營利組織One-Forty(中文為「社團法人台灣四十分之一移工教育文化協會」),在宣傳小摺頁封面上,用斗大的字印著瑞士知名作家Max Frisch的話: 「我們要的是勞動力,來的卻是人。 我特地上網查了這句話的英文:We asked for workers. We got people instead. 一句話點出了台灣移工議題的核心。 政治人物沒人在乎,移工議題誰注意? 移工議題在台灣並不是一個受歡迎的公共議題。 所謂「受歡迎」,並不是說不重要。 相反地,正因為太重要,牽涉到許多台灣人雇主的利益及台灣長期的文化,移工議題對政客來說可說是吃力不討好。

    • 國際、國族、政治
    • 記錄這30年來的移民移工
    • 在台灣的東南亞導演們
    • 持續挑戰尖銳議題
    • 例外之人與例外之地

    我印象中名氣最大的東南亞主題電影(美國藍波的越戰影片不在討論範圍),是朱延平導演的《異域》,電影改編自作家柏楊的泰緬孤軍小說《異域》。 從沒去過泰緬邊境的柏楊,在1961年的《自立晚報》連載半虛構的〈血戰異域十一年〉專欄,而後集結為《異域》一書。1990年,原本就半真半假的「原著」,變身為更有戲劇效果、影響範圍更大的電影。這讓真正的「孤軍」氣炸了,除了在《金三角國軍血淚史》中撰文駁斥之外,還集資在《青年日報》刊登半版廣告,抗議電影內容與史實不符(異域/他鄉:從《異域》談認同與選擇,高上雯)。然而一般觀眾才不管這麼多呢,只要情節扣人心弦、場面夠大、卡司夠強(劉德華、庹宗華、柯俊雄等等當時一線明星),片子照樣大賣。 《異域》的片尾主題曲《亞細亞的孤兒》,也有一串曲折漫長的身世。《亞細亞的孤兒》是...

    1989年,政治經濟轉型中的台灣正式開放外籍移工,成千上萬的婚姻與勞動移民湧入。在文學界和影視圈尚未意識台灣將不可逆地改變之前,與社會脈動同步的紀錄片工作者先打頭陣。 記者出身的紀錄片導演蔡崇隆,從2003年起接連推出「移民新娘三部曲」:名稱沒有懸念的《中國新娘在台灣》、記錄柬埔寨新住民的《我的強娜威》、記錄越南新住民的《黑仔討生活》。 公共電視也在2007年有了具體反應。公視總經理胡元輝以「落地台灣,姊妹同國」為號召,發起一連串新住民活動,並以不算是文學作品的《不要叫我外籍新娘》評論散文集為藍本,由梁修身導演拍攝八點檔連續劇《別再叫我外籍新娘》。 無奈,電視媒體沒這麼輕易讓東南亞與移民移工站到一席之地。我和夥伴們籌辦的東南亞語歌唱節目《唱四方》,2013年起勉強在主流頻道之外「台灣綜合台」...

    在劇情片方面,最感人、耗資最大的一部電影,是英文補教名師李奇以兩位移工在台灣的跨國戀情為主軸、2009年所拍攝的《歧路天堂》。留美電影科班、返台後靠教英文賺錢的李奇,抵押了房產、借支了薪水,從泰國、印尼請來當地明星,把他的親身見聞與想像拍成電影,無奈叫好不叫座,或許反映了台灣主流社會對於移工的視而不見。 影視獎項倒是不怎麼「主流」。2007年,溫知儀導演以劇情片《娘惹滋味》獲得金鐘獎8項入圍、3大獎項,接著在2009年,以《片刻暖和》贏得金馬獎最佳創作短片。2010年,金馬獎最佳新導演獎的得主是馬來西亞籍導演何蔚庭,得獎作品是菲律賓移工的台北冒險喜劇《台北星期天》。2013年,金馬獎評審甚至將最佳劇情片這個最大獎,頒給描寫外籍幫傭與新加坡本地孩子糾結情感的《爸媽不在家》。 除了何蔚庭之外,幾...

    截稿前夕,我趕快補課看了早該要看的兩部片子:《紅色》、《無主之子》。 片長半小時的《紅色》,改編自印尼移工撰寫的移民工文學獎得獎作品《紅色》,敘述一段移工與雇主之間的合情合理但不倫的戀情,2020年殺青。因為我就是移民工文學獎的主辦單位,所以熟知劇情,也就一直沒急著看這部同名影片(真是不應該啊)。 還記得《紅色》的導演劉純佑來找我談小說改編時,他還是個藝術大學的研究生,神情慎重嚴肅,舉止拘謹有禮。我問劉純佑,移民工文學獎的得獎作品很多,為什麼獨獨挑這篇呢?他說,他著迷於墮胎這個主題。喝,果然品味獨特。 只要有人願意拍攝與東南亞移民移工相關的影片,都是好事。當下台灣有百萬移民移工,加上過往30年來來去去的數百萬人,有太多故事沒有被記錄。劉純佑近期又拍攝了一齣短片《透明的孩子》,探討黑戶寶寶(移...

    寫到這裡,原本以為整理得差不多了。不料同事提醒我,今年(2021年)金穗獎的最佳學生劇情片《入世》、最佳編劇《女兒牆》、最佳製片《貓與蒼蠅》,也都是移民移工相關題材。還漏了2020年吳郁瑩導演的作品《阿紫》,這部金馬獎最佳紀錄片我也還沒看。啊啊啊!補課補不完! 幾天之後,我得先去看「新銳」導演張騰元的首部電影長片《徘徊年代》,這也是以新住民為主角的影片。騰元其實並不「新銳」,他在7、8年前還是大學生的時候,就已經動手當導演了。當時還是學生的騰元到我任職的東南亞語文刊物《四方報》幫忙(後來還跟我們報社的編輯戀愛、結婚),畢業製作也是以新住民為主角的《焉知水粉》,沒料到的是,他以此為題挺進至今。 當年沒問騰元為什麼要挑選新住民的議題,但似乎也不必特地去問。畢竟人們一旦移動,就成了脫逸常軌的「例外...

  2. 2017年6月30日 · 你到底為誰辦事為警隊為黑社會解殖時代下的香港人想法多了也更複雜了回歸前大家聽候發落只有去和留以前不走現在就留下回歸之後多了的想法卻是留下了但怎樣留這正是劉德華和梁朝偉在片中思考的問題香港人的問題

  3. 2022年5月5日 · 記得在1980年代中我為一份香港雜誌寫過一篇文章題為日本的香港微熱〉。當時的香港正逐漸成為亞洲最酷的城市娛樂界都充滿活力四大天王張學友劉德華黎明郭富城還沒走紅之前已經有張國榮譚詠麟梅艷芳成龍等很多頂有個性的 ...

  4. 2016年7月1日 · 第一代孤軍為了讓整個族群擁有泰國身分犧牲生命打泰共與苗共就像電影異域中落草當馬幫的劉德華犧牲自己的情操令人動容撰文時找到泰國華文媒體以泰北國民黨村為主題描述這一群孤軍在泰北的生活得知雷雨田將軍本名是張秉壽 ...

  5. 2018年3月8日 · 2018-03-08.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年輕人K跟我聊起二二八,關於中正紀念堂的未來,全台灣的中正路,慈湖兩蔣陵寢被學生潑漆及統促黨企圖闖蔡英文總統父親墓園,那有關轉型正義的種種。 我告訴他,要不要先說個外交官的故事? 1938年德國「水晶之夜」(Kristallnacht),納粹展開對猶太人的大規模迫害屠殺,全歐洲的猶太人驚慌奔走。 當時只要能獲得簽證離開歐洲,就能逃過納粹迫害,無奈當年7月在法國美麗小鎮Evian召開的「國際難民會議」,與會各國代表皆表示不願意接受猶太難民。 國際現實常常令人悲傷且不忍卒睹,當時,希特勒的立場其實是 「只要其他國家願意核發簽證或協助,他願意讓這些猶太人離開歐洲」。 換言之,各國政府只要願意核發這薄薄的一張紙,就能拯救無數人的身家性命。

  6. 2018年3月4日 · 作者 劉仕傑. 2018-03-04. 圖片來源:michael@flickr, CC BY 2.0. 2015年到2017年,我以二等秘書的身份被派駐至駐帛琉大使館。 出發之前,我對於這國家的認識粗淺有限。 只知道,帛琉是我們的友邦,是個很漂亮的太平洋島國,人口不多,物質生活很單純。 依稀就是一些模糊的認知。 我從來沒有想過,帛琉的故事會那樣動人,島上居民率真、質樸,用心交陪。 那是一個有著獨特魅力的島國。 沒造訪過,臉上拂不著太平洋的風,海洋的自信,跟南島民族的樂天之愛。 島上的愛恨情仇、家族政治、生老病死、愛慾糾葛,在小小的島被放至無限大,又在廣大無垠的藍色海洋被瞬間稀釋,隨著海豚背上吐出的水柱,一霎那之間回到自己的家。 這樣的魔力,直至今天回憶起,都還胸口澎湃,不知如何寫起。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