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孫越崎 (1893年10月16日—1995年12月9日),原名 孫毓麒 ,曾用名 孫世棻 ,男, 浙江 紹興 人,中國現代能源工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中國 實業家 , 中華民國 及 中華人民共和國 政治人物。 [1] [2] 1946年 重慶國民政府 資源委員會 副委員長,任內主持美國水壩工程師 約翰·L·薩凡奇 來華 測繪 三峽工程 。 生平 [ 編輯] 五四運動 [ 編輯] 清朝 光緒 十九年九月初七日(1893年10月16日),孫越崎出生於 浙江省 紹興府 紹興縣 平水鄉同康村一個普通的耕讀之家,原名「孫毓麒」。 孫越崎的父親是孫延昌(字燕堂),一位開明的 秀才 ,1905年離家赴 黑龍江 ,起初做官,後棄官經營金礦。 [1] [2] [3]

  2. 孙越崎 (1893年10月16日—1995年12月9日),原名 孙毓麒 ,曾用名 孙世棻 ,男, 浙江 绍兴 人,中国现代能源工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中国 實業家 , 中华民国 及 中华人民共和国 政治人物。 [1] [2] 1946年 重慶國民政府 資源委員會 副委員長,任內主持美國水壩工程師 約翰·L·薩凡奇 來華 測繪 三峽工程 。 生平. 五四运动. 清朝 光緒 十九年九月初七日(1893年10月16日),孫越崎出生于 浙江省 绍兴府 绍兴县 平水乡同康村一个普通的耕读之家,原名“孙毓麒”。 孫越崎的父亲是孙延昌(字燕堂),一位开明的 秀才 ,1905年离家赴 黑龙江 ,起初做官,后弃官经营金矿。 [1] [2] [3]

  3. 2种语言. 讨论. 不转换. 阅读. 工具. 孙越崎 (1893年10月16日—1995年12月9日),原名 孙毓麒 ,曾用名 孙世棻 ,男, 浙江 绍兴 人,中国现代能源工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中国 實業家 , 中华民国 及 中华人民共和国 政治人物。 [1] [2] 1946年 重慶國民政府 資源委員會 副委員長,任內主持美國水壩工程師 約翰·L·薩凡奇 來華 測繪 三峽工程 。 生平 [ 编辑] 五四运动 [ 编辑] 清朝 光緒 十九年九月初七日(1893年10月16日),孫越崎出生于 浙江省 绍兴府 绍兴县 平水乡同康村一个普通的耕读之家,原名“孙毓麒”。 孫越崎的父亲是孙延昌(字燕堂),一位开明的 秀才 ,1905年离家赴 黑龙江 ,起初做官,后弃官经营金矿。

  4. 2024年1月27日 · 孫越崎1893年10月16日1995年12月9日),原名毓麒浙江 紹興 平水銅坑今平水鎮 同康村 [3] )人。. 中國近代 實業家 和 社會活動家 ,是 中國現代 能源工業 的創辦人和奠基人之一,被尊稱為“工礦泰斗”。. 孫越崎為中國煤炭石油事業的開發建設和 ...

    • 概览
    • 人物生平
    • 人物轶事
    • 旧友评价
    • 设立基金

    中国现代能源工业的奠基人之一

    孙越崎(1893年10月16日—1995年12月9日),男,原名毓麒,浙江绍兴平水铜坑(今平水镇同康村 )人。中国近代实业家和社会活动家,是中国现代能源工业的创办人和奠基人之一,被尊称为“工矿泰斗”。

    1909年考入山会初级师范简易科,毕业后义务教书一年。

    1913年,入上海复旦公学,1916年毕业后考入天津北洋大学(今天津大学)矿冶科。

    从青年时代起,就投身反帝、反封建爱国民主运动。五四运动期间,作为北洋大学学生会会长,满怀爱国激情,积极参与发动组织天津学生罢课游行,被校方开除。经蔡元培帮助,转入北京大学矿冶系学习,时年毕业。

    1924年应聘创办北满穆棱煤矿。

    1929年至1933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院深造,并到英、法、德、苏联等国考察油矿、煤矿。回国后,任国防设计委员会专员兼矿室主任。

    1934年,任陕北油矿探勘处处长,带领工程技术人员在陕北延长、延川一带勘探石油,打出中国第一口油井。11月,与翁文灏去焦作整理中福煤矿,任总工程师。

    他的体魄和品格

    百岁老人已属罕见,而百岁且健康就更少有了,孙老就属于这种少数人之一。1994年春,101岁的时候,他还曾写过长达20页的信,头脑清楚,走路不用人扶。

    1893年10月16日,孙越崎出生在浙江省绍兴郡的会稽山中一个叫同康村的小山村里。他家原籍为浙江嵊县,在他出生时孙家已迁到同康村几代了,村子远离城市,有些农民一辈子都没去过绍兴。孙家系富裕之家,但生活非常俭朴,一家人围坐在院子里吃饭,有时候鸡都会跳到桌子上来,一家好几口子人吃饭,除了青菜外,只蒸一碗鸡蛋羹,谁都不许用匙子,只准用筷子挑着吃,这给孙越崎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孙越崎的祖父像他的前辈们一样没有读过书。他的父亲孙燕堂读书很上进,参加乡试考中了秀才,成了该村唯一的"知识分子"。父亲长得很帅气,有一次在帮人干活的时候,被一位姑娘看中,公开表示非此人不嫁,后来她果然嫁给了他的父亲。1905年,孙越崎12岁的时候,家中发生了一件大事,由于父亲和祖父为一件事吵了起来,一气之下父亲离家出走,到了遥远的黑龙江。奋斗数年,当过七品芝麻官,又创办了金矿公司,终于走出了自己的路,后来,孙燕堂又把孩子们带出了大山。孙越崎日后的成功之中,也继承了父亲这种"开拓进取,志在必成"的顽强精神。

    在孙越崎5岁的时候,开始读四书五经,他受到父亲的影响,十来岁的时候,他想到外面去读书,看看外面的世界,但祖父不允许,他又给远在黑龙江的父亲写信,要求外出读书。父亲回信说:"祖父让你管家你要服从,不会让你吃亏的。"后来祖母也知道了,非常不满意,因为他的二叔,在他父亲走后,也走出了同康村,到绍兴大通师范学堂读书去了。这样少年的孙越崎,在同康村度过了几年很标准的农家日月。祖父是个在生活上很有规律的人,他每天要给孙子安排守家业应该做的各种事情。为了防人偷竹,天刚一亮,他就要到山上去看竹林,每天要沿着山岭走很远的路。他的肩上扛着锄,腰里别着把砍刀,还要带上一天的干粮,走到山里饿了时,就要找间草棚,自己做饭吃。到了冬春,他会挖一些笋煮熟了就饭吃,早出晚归,日晒,雨淋。回家时,还要顺便带些柴给家用,天天如此,同康村的人都会看到这个背着柴禾而归的光脚少年。老太太见他,不免心疼地对他说:"你这孩子,怎么就知道心疼草鞋,就不知道心疼你娘给你的鞋(指脚)?"从小就培养了他吃苦耐劳的精神及大山一样坚强的性格。在祖父的指导下,他必须早睡早起,祖父的命令,像钟表那么准确,他养成了非常有规律的生活习惯,劳动加大了饭量,锻炼了他的体魄,为他的健康长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精力充沛的他,一天的巡山砍柴,劳其筋骨之后,他还挑灯夜读。把父亲留下的《左氏春秋》、《资治通鉴》和一些地理、历史书籍全读遍了。1907年,孙越崎已经是个14岁的壮实的小伙子子。这年10月底,祖父去世了。父亲由于路程远,11月才赶了回来,孙越崎的人生道路,在这期间发生了转折,他要求出山去读书,父亲和叔叔都同意了,1909年,他终于走出了大山,告别了少年时代的农耕生活,带着同康村给他的健康体魄,走向了广阔的新天地,父亲给他起了一个学名——孙毓麒。意为,为国建功,名垂青史。

    改名以铭志

    1909年,孙越崎快满16岁了,他在叔叔的陪同下,春节刚过就走出了大山,来到了绍兴,考上了绍兴简易师范学校。这位走出大山的少年乍一进城闹了不少笑话。他从来没有见过钟表,分不清长短针小时和分钟,同学总逗他:"现在几点钟了?"他说不上来,同学便笑他。他在家看过一本小学课本,朦胧地记得书上说一个星期有七天,到校后他就数天数,到第七天就向大家公布:"今天是星期天,我们该休息了。"惹得全班哄然大笑。这个学校只开三门课:语文、算术、教育,一学期之后,这个班62名学生,孙越崎考试名列61,离倒数第一仅一名之遥。那个暑假夏天炎热,他苦读了一个假期,有时汗流浃背,他就光着膀子,经过苦读,他的成绩在班里没下过前5名。他竟然被选为班长,掸掉了一身土气,会弹风琴唱歌了。他在学校读书时中国发生了一件大事。

    摘自华裔作家张彤禾 作品《我的祖父张莘夫》

    “1945年8月日本投降的时候,我的家人住在重庆。政府的首要工作是收复当时东北已开发的工业基础建设;我的祖父和他朋友及同事孙越崎, 被指派去监督接收东北矿业回归中国的事宜。其中主要的资产,煤矿,在抚顺,一个边远县城。它不仅是中国最大,也是当时全世界最大的露天煤矿。

    这是一项危险的任务。战争结束了,但是另一个战争刚刚开始。国共之间的冲突——战时还能勉强节制——已呈公开化,而华北地区成了主要的战场。共产党占了上风:抗日战争尾声时,苏联军队进入东北,有他们的协助,共产党游击队很快进驻东北,控制了领地和日军撤退时留下的军用物资。地处中国的另一边,国民党的军队在战时总部的重庆无法迅速地回到东北。

    本来是孙越崎被任命主持抚顺煤矿的接收,但是他说在别的地方有事,推荐我的祖父代行职责。这个任务对我祖父来说,一定像是命中注定。终于有一个任务能让他一酬今生尚未实现的壮志:留洋学生,矿业专家,东北游子,爱国志士。祖父接受了这项任务,但是他没有告诉祖母他要去哪里。他在出重庆的路上,到他女儿,我姑姑蔼蕾寄宿的高中暂留片刻,和她道别。蔼蕾那时十五岁,并没有太在意这事;她长这么大,父亲一直是离家到别的地方工作。

    1946年1月7日,祖父到达沈阳,东北最大的城市——十五年来第一次回到家乡。一位名叫董文琦的老朋友,时任沈阳市长,警告祖父要当心。“你从重庆来,”董文琦说,“你不知道这里是什么情况。”还有一个苏联那边的联络人也提醒我祖父要小心。那个苏联人告诉他应该等抚顺的安全状况改善稳定些再去,我祖父在沈阳逗留了一个星期。

    接着就有了谣言,人们议论着说他害怕:他一路来到沈阳,却什么也不敢做。1946年1月14日早晨,东北经济委员会的上司打电话来询问这项被搁置的任务。我的祖父听到有人暗示他怯懦胆小,大为光火,当天便和六个矿业工程师及当地几个铁路上的警卫出发去抚顺矿区。到了矿地,他们实际上成为“囚犯”,由相关的人看管。两天里他们一事无成。1946年1月16日上午,我的祖父和他的团队仍然被人监视着,上了回沈阳的火车。当夜九点左右,有武装士兵在抚顺西边一个荒废的站台登上这列火车。他们命令我祖父和他的同事们下车,把他们押到附近的山坳里。在那黑暗的冬夜,在东北的荒野里,士兵们用刺刀将他们刺死。

    孙越崎科技教育基金(以下简称基金)于1992年10月16日建立。基金是为了纪念当代工矿泰斗孙越崎先生70多年来为中国工矿事业作出的突出贡献,由朱学范、钱伟长、程思远等20位知名人士及能源界领导倡议而设立的专项基金。基金的宗旨是支持和资助能源科技教育活动、奖励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培养科技人才、促进中国能源科技教育事业的繁荣和后备人才的成长,以实现孙越崎先生发展科技教育、振兴中华的宏伟愿望 。

    孙越崎基金委员会设有孙越崎能源科学技术奖,1992年设立,2001年根据《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管理办法》由科技部批准登记备案,包括能源大奖、青年科技奖2个奖项,另设煤炭、石油高等院校优秀学生奖及家乡教育奖,每年评审、颁奖一次 。

  5. 其他人也問了

  6. 維基百科,自由的 encyclopedia. 孙越崎 (1893年10月16日—1995年12月9日),原名 孙毓麒 ,曾用名 孙世棻 ,男, 浙江 绍兴 人,中国现代能源工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中国 實業家 , 中华民国 及 中华人民共和国 政治人物。 [1] [2] 1946年 重慶國民政府 資源委員會 副委員長,任內主持美國水壩工程師 約翰·L·薩凡奇 來華 測繪 三峽工程 。 事实速览 孫越崎, 个人资料 ... 关闭. Oops something went wrong: 孙越崎(1893年10月16日—1995年12月9日),原名孙毓麒,曾用名孙世棻,男,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能源工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中国實業家,中华民国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人物。

  7. 特任孫越崎行政院政務委員兼資源委員會委員長 037-09-06 任 派 三十六年高等考試再試委員 派孫越崎三十六年高等考試再試委員 037-12-17 任 派 三十七年第二次高等考試初試典試委員 派孫越崎三十七年第二次高等考試初試典試委員 037-12-22 免 呈請辭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