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張俊彥 (1937年10月12日—2018年10月12日), 高雄市 鳳山區 人,臺灣電機工程學者、教育家, 中央研究院院士 ,美國國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曾任 國立交通大學 校長。 張俊彥1960年畢業於 國立成功大學 電機系因無法取得護照出國留學只能留在國內繼續深造分別於1962年1970年獲得 國立交通大學 電子研究所碩士、博士,是 臺灣 第一位本土工學博士。 在成大電機系和交大電子工程系任教期間,指導多位博士班學生,包括 曾繁城 、 蘇炎坤 、 王永和 、 金重勳 、 郭博成 、 林永隆 、 張鼎張 等等。 2018年10月12日,抗癌兩年後的生日當天凌晨辭世,享壽八十一歲。 生平 [ 編輯] 張俊彥出生於日治時期的高雄鳳山小學教師宿舍。

  2. 張俊彥 (1937年10月12日—2018年10月12日), 高雄市 鳳山區 人,臺灣電機工程學者、教育家, 中央研究院院士 ,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曾任 國立交通大學 校長。 張俊彥1960年畢業於 國立成功大學 電機系因無法取得護照出國留學只能留在國內繼續深造分別於1962年1970年獲得 國立交通大學 電子研究所碩士、博士,是 臺灣 第一位本土工學博士。 在成大電機系和交大電子工程系任教期間,指導多位博士班學生,包括 曾繁城 、 蘇炎坤 、 王永和 、 金重勳 、 郭博成 、 林永隆 、 張鼎張 等等。 2018年10月12日,抗癌兩年後的生日當天凌晨辭世,享壽八十一歲。 生平. 張俊彥出生於日治時期的高雄鳳山小學教師宿舍。

  3. 2018年10月12日 · 張俊彥畢業於國立成功大學電機系並於1962年1970年獲得國立交通大學電子研究所碩士博士成為台灣教育史上首位本土工學博士。 成立首座半導體研究中心. 張俊彥對於台灣半導體產業以及培育相關人才有極高的貢獻。...

  4. 張俊彥教授現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師大講座教授科學教育中心主任科學教育研究所及地球科學系合聘教授以及印尼瑪琅國立大學生物系兼任教授。 過去並曾任香港教育大學、法國巴黎第八大學及臺北醫學大學客座教授。 其研究興趣主要涵蓋科學教育、數位學習、跨領域學習科學,及科學傳播。 張教授在國內長期擔任行政院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 (以下簡稱國科會)科教發展及國際合作處專題研究計畫初審及複審委員,2007年至2009年,曾任科學教育學門 (一)之學門召集人;2008至2013年,則擔任國科會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計畫中「卓越數位學習科學研究中心」之計畫總主持人,領導及推動整合型研究計畫之經驗相當豐富。

  5. 2018年10月12日 · 張俊彥於1937年10月12日出生於台南畢業於國立成功大學電機系國立交通大學電子研究所碩士博士也是台灣首位本土工學博士張俊彥原本有意出國留學但因其父親張木火涉入麻豆事件 」, 張俊彥遭警總列為黑名單二二八受難家屬背景的身分無法出國。...

  6. 張俊彥先生出生於台灣鳳山市1960年畢業於成功大學電機工程系並分別於1962及1970年陸續獲得交通大學碩士及博士學位在微電子電路微波及光電三大科學領域有的學術貢獻。 包括: 發明使用Triethylgallium低壓金屬化學沉積系統 (LP-MOCVD)來製作發光二極體、雷射二極體及各種微波元件。 在超大型積體電路領域中,乃是首位針對二氧化矽材料做鋅摻雜 (1968)、氮化處理 (1984)及氟摻雜 (1984)之早期深入研究。 首創半-氧-半Semiconductor-Oxide-Semiconductor (SOS)電荷傳輸機制 (1968)。 建立金屬-半導體接面能障之載子傳輸模型。 創立金屬-半導體接面阻值理論 (1971)。

  7. 張俊彥院士是臺灣半導體產業發展的重要推手其專長為半導體物理VLSI技術奈米及生物元件於1964年和張瑞夫郭雙發共同建立臺灣第一座半導體研究中心並成功研發臺灣第一枚積體電路帶領臺灣走向世界級的半導體強國。 張院士在國立交通大學取得博士學位後,成為臺灣第一位本土工學博士,並曾擔任美國Bell Labs高級研究員、交通大學工學院、電機資訊學院院長、研發長,1998年擔任交通大學校長。 創辦國家毫微米元件實驗室,不僅在研究積體電路、砷化鎵、非晶矽的道路上扮演開路先鋒,更培育無數臺灣電子科技產業的人才。

  8. 其他人也問了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