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5月24日 · 宇宙通常被定義為「存在的總和」,或是過去、現在及未來所有存在的 萬物 ( 英語 : everything ) [24]。事實上,部分哲學家及科學家認為宇宙的定義包含了數學、邏輯等等思想及抽象的概念 [26] [27] [28]。「宇宙」這個詞也可以指「世界」、「自然」等概念

  2. 畢達哥拉斯 以降的古希臘哲學家,將宇宙稱做「 τὸ πᾶν 」(即Pan-,泛,一切),定義為一切的物質與空間,而「 τὸ ὅλον 」(一切事物)則不包含空無狀態 [36] [37] 。. 另外一個同義詞則是「 ὁ κόσμος 」(英語: cosmos ,意義為 世界 、 宇宙 ...

  3. 2024年3月21日 · 太空是真空,輻射和物質粒子漂浮在那裏。宇宙的估計年齡為114億至138億年。從地球任何方向看,可觀測宇宙的大小約為465億光年(直徑為930億光年)。宇宙中存在的一切都是由正常物質、暗物質和暗能量構成的;科學家們仍在調查後兩種物質的性質和來源。

    • 光電效應
    • 光電效應的解釋
    • 光電效應的應用
    • 結語

    在量子力學發展過程中,光電效應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轉捩點。 光電效應指的是,當一定頻率以上的光或電磁波照射在特定材料上,會使得材料發射出電子的現象。 在 19 世紀後期,科學家就已經發現某個奇特的現象:使用光(尤其是紫外線)照射帶負電的金屬板,會使金屬板的負電消失。但當時他們並不清楚背後原理,只猜測周遭氣體可能在紫外線的照射下,輔助帶負電的粒子從金屬板離開。 於是 1899 年,知名的英國物理學家 J. J. 湯姆森將鋅板放置在低壓汞氣之中,並照射紫外線,來研究汞氣如何幫助鋅板釋放負電荷,卻察覺這些電荷的性質,跟他在兩年前(1897 年)從放射線研究中發現的粒子很像。 它們是比氫原子要輕約一千倍、帶負電的微小粒子,也就是我們現在稱呼的電子。 1902 年,德國物理學家萊納德發現,即使是在抽真空...

    為了解釋光電效應,愛因斯坦假設,電磁波攜帶的能量是以一個個帶有能量的「光量子」的形式輻射出去。並參考先前普朗克的研究成果,認為光量子的能量 E 和該電磁波的頻率 ν 成正比,寫成 E=hν,h 是比例常數,也是我們介紹過的普朗克常數。 在愛因斯坦的詮釋下,電磁波的頻率越高,光子能量就越大,所以只要頻率高到一定程度,就能讓電子獲得足以逃脫金屬板的能量,形成電流;反過來說,如果電磁波的頻率不夠高,電子無法獲得足夠能量,就無法離開金屬板。 這就像是巨石強森一拳 punch 能把我打昏,但如果有個弱雞用巨石強森百分之一的力道打我一百拳,就算加起來總力道一樣,我是不會被打昏,大概也綿綿癢癢的,不覺得受到什麼傷害一樣。 而當電磁波的強度越強,代表光子的數目越多,於是脫離金屬板的電子自然變多,電流就越大。...

    在現代,光電效應的用途廣泛。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太陽能發電板,利用的就是光電效應的一種,稱為光生伏打效應,材料內部的電子在吸收了光子的能量後,不是放射到周遭空間,而是在材料內部移動,形成正負兩極,產生電流。 而會不會曬傷也跟光子的能量有關。 曬傷是皮膚受到頻率夠高的太陽光,也就是紫外線裡的 UVB 輻射造成的損傷。這些光子打到皮膚,會讓 DNA 分子裡構成鍵結的電子逃逸,引起皮膚細胞中 DNA 的異常變化,導致細胞損傷和免疫反應,這就是為什麼曬傷後皮膚會出現紅腫、疼痛和發炎的原因。 而頻率較低的光線,因為光子能量偏低,所以就不太會造成傷害,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沒聽過被日光燈曬傷這種事。

    從 17 世紀後半,惠更斯和牛頓各自提出光的波動說和微粒說開始,人們就聚焦於光到底是波動還是粒子的大哉問;19 世紀初,湯瑪士.楊用雙狹縫干涉實驗顯示了光的波動性,而到 19 世紀中後期,光屬於電磁波的結論終於被馬克士威和赫茲分別從理論和實驗兩方面確立。 經過約莫兩百年的研究發展,世人才明白,光是一種波動。 怎知,沒過幾年,愛因斯坦就跳出來主張光的能量由一個個的光量子攜帶,還通過實驗的檢驗——光又成為粒子了。 物理學家不得不承認,光具有波動和粒子兩種性質,而會呈現哪一種特性則依情況而定,稱為光的波粒二象性。 愛因斯坦於 1905 年提出的光量子概念,顛覆了傳統認為波動和粒子截然二分的觀點,將光能量量子化的詮釋也被實驗印證,在那之後,除了光的能量之外,還有其他物理量被發現是「量子化」的,像是電...

  4. 2021年11月27日 · 即將發射的詹姆士·韋伯太空望遠鏡將是安裝在太空的最強太空天文望遠鏡。它有何來歷?又將如何幫助人類追溯宇宙大爆炸後最早的星系?

  5. www.wikiwand.com › zh-tw › 宇宙宇宙 - Wikiwand

    宇宙(英語:,拉丁語:)是所有的時間、空間與其包含的內容物所構成的統一體,宇是指空間,而宙是指時間;它包含了行星、恆星、星系、星系際空間、次原子粒子以及所有的物質與能量。. 目前人類可觀測到的宇宙,其距離大約為93 × 109光年(28.5 × 109 ...

  6. 2020年10月18日 · 這些極其遙遠的天體,自從太陽系形成以來就幾乎沒有改變過,它們可能掌握著行星如何形成,以及生命為何能夠在我們的宇宙中出現等這一切問題 ...

  7. 其他人也問了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