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阿爾伯特·史懷哲 (德語: Albert Schweitzer , 德语发音: [ˈalbɛʁt ˈʃvaɪ̯t͡sɐ] ( ⓘ ) ;1875年1月14日—1965年9月4日), 法國 阿尔萨斯 (出生時屬於 德國 ) 通才 ,擁有 神學 、 音樂 、 哲學 、 醫學 4個博士學位,並因自30歲起在非洲長期從事人道醫 ...

  2. 阿爾伯特·史懷哲 (德語: Albert Schweitzer , 德语发音: [ˈalbɛʁt ˈʃvaɪ̯t͡sɐ] ( ⓘ ) ;1875年1月14日—1965年9月4日), 法國 阿尔萨斯 (出生時屬於 德國 ) 通才 ,擁有 神學 、 音樂 、 哲學 、 醫學 4個博士學位,並因自30歲起在非洲長期從事人道醫療工作而 ...

  3. 其他人也問了

  4. 阿尔伯特·史怀哲 (德语: Albert Schweitzer , 德语发音: [ˈalbɛʁt ˈʃvaɪ̯t͡sɐ] ( ⓘ ) ;1875年1月14日—1965年9月4日), 法国 阿尔萨斯 (出生时属于 德国 ) 通才 ,拥有 神学 、 音乐 、 哲学 、 医学 4个博士学位,并因自30岁起在非洲长期从事人道医疗工作而 ...

  5. 史懷哲軍刀(Schweizersäbel),軍刀之一種,出現於16世紀的瑞士,為歐洲最早使用的軍刀之一。

    • 歷史
    • 設施及現況
    • 營運

    第一代醫院

    1912年,德國籍醫師史懷哲在拿到醫師執照後,與身為護理師的妻子海倫娜隨巴黎福音派傳教士協會(法語:Société des missions évangéliques de Paris)前往法屬赤道非洲(今屬加彭)行醫。由於深感當地醫療資源的不足,史懷哲萌生創設醫院的想法。1913年,史懷哲在蘭巴雷內奧果韋河河畔創立了「蘭巴雷內醫院」,為全非洲第一間現代醫院,也就是如今的史懷哲醫院。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身為德國人的史懷哲於1917年9月以敵國僑民的身分遭到法國拘留,醫院營運遂陷入停擺。

    第二代醫院

    1918年,史懷哲獲法國當局釋放,他回到阿爾薩斯,並在聖尼古拉教堂擔任牧師,並進入斯特拉斯堡醫院實習。在這段期間,史懷哲舉辦多場演講、13場管風琴音樂會,以及寫書進行募資,籌措之後再赴非洲所需要的資金,以及償還之前對巴黎福音派傳教士協會的債務。1924年,史懷哲與一名阿爾薩斯裔的英國醫學生諾耶·吉萊斯皮(Noël Gillespie)共同赴非洲。 當時竹製的第一代醫院建築已經傾圮殆盡,但舊醫院的材料仍然保留完好,兩人在找到醫院舊址後便著手重建醫院。而在前一代醫院協助他的當地助手約瑟夫(Joseph)聽聞此事後也立即回到崗位。在經過16個月的重建後,第二代醫院落成,共計可收治150名病患。 後來,當時方才新婚的阿爾薩斯籍護士兼助產士瑪蒂爾德·科特曼(Mathilde Kottmann)也加入了醫療陣容。吉萊斯皮在非洲服務6個月後回去歐洲,年輕醫師維克多·內斯曼(Victor Nessmann)接替了他的職位,內斯曼與父母的通信成為研究史懷哲醫院早期歷史的重要材料。然而,受限於地形的限制,醫院的建地及規模面積受到限制,因此史懷哲決定另尋他地遷建醫院。

    第三代醫院

    史懷哲在原址上游百餘公尺處開始興建新院。1927年,第三代醫院落成,也是史懷哲奉獻餘生的地方。該醫院的規模較前兩代醫院完善許多,擁有藥局、手術室、病房、產房,以及精神病房,此時史懷哲的醫院已經佔了全加彭地區總床數的三分之一。史懷哲獲得1952年諾貝爾和平獎後,便於次年將獎金購買醫院附近的土地,並在此地建置痲瘋病療養村,將其命名為「光明村」(Village Lumière),並在此地奉獻直到逝世。史懷哲逝世後,醫院委由「蘭巴雷內史懷哲博士國際工作協會」(Association Internationale de l'oeuvre du docteur Albert Schweitzer de Lambaréné,AISL)接手經營。1974年,AISL將史懷哲醫院的營運拆分為另一獨立基金會「國際蘭巴雷內史懷哲博士基金會」( Fondation Internationale de l'Hôpital du Dr. Albert Schweitzer à Lambaréné,FISL)來經營。 1976年,為適應當地需求,FISL決定在原址內陸新建醫院,根據史懷哲本人的構想重新規劃醫院...

    截至2017年,該醫院共計有150床,一間急診室、一間藥局、一間實驗室及一間X光照影室。員工約160名,2位外科醫師及2位兒科醫師,年門診量約5萬人。該院舊址附近亦有史懷哲夫婦的墓園,目前該區域已被整理為博物館,並列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候選名單之一。 該院設有CERMEL營運的「醫學研究單位」( Medical Research Unit,MRU),專門研究熱帶傳染疾病。該單位已經協助執行多次臨床試驗,為中非重要的醫學研究機構,並也提供鄰近國家學術及臨床訓練場域。

    該醫院成立後,主要皆由歐洲人運營及資助,內部的職員也幾乎為歐洲人。史懷哲為了支撐醫院在其身後的營運,於歐美成立許多獎助金計劃,以吸引各國醫療人員前來支援,其中最有名的當屬1940年成立的史懷哲獎助金(英語:Albert Schweitzer Fellowship)。後來在法國成立的「蘭巴雷內史懷哲博士國際工作協會」(AISL),即是統籌這些獎助金以及史懷哲醫院的營運。AISL也將史懷哲位於金斯巴克(Günsbach)的故居作為博物館營運。1974年,AISL將史懷哲醫院的營運業務,獨立設置新的基金會「國際蘭巴雷內史懷哲博士基金會」(FISL)經營,而AISL則專門負責獎助金的營運,及管理史懷哲故居及其檔案遺物。 自成立至今,醫院的管理階層皆為歐洲人。直到2011年才由第一位非洲籍院長安托萬·...

  6. 亞伯特·史懷哲 (德語: Albert Schweitzer )是運營於 德國 多特蒙德 至 法國 斯特拉斯堡 間一班長途 列車 所使用的名稱,該命名源自 德裔 法籍 醫生 、 諾貝爾和平獎 得主 亞伯特·史懷哲 ,他出生於 阿爾薩斯-洛林 地區,並在 斯特拉斯堡 接受教育 [1] 。. 列車由 ...

  7. 史哲 (1969年7月14日 — ),生於 臺灣 臺北市 ,臺灣 政治人物 , 民主進步黨 黨員,為 人本教育基金會 董事長 史英 之子。 已婚,育有三子。 現任行政院政務委員 [1] 。 曾任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工保險局 總經理、 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局長、高雄市副市長 [2] 、 文化部 部長;2023年初獲邀出任 陳建仁內閣 的文化部部長。 [3] 經歷 [ 編輯] 史哲就讀 東海大學 資訊科學系期間曾參與 野百合學運 。 成立「東海 人間工作坊 」,積極投入政治,後肄業於 國立中興大學 應用數學 研究所。 1995年,史哲至 民進黨 臺灣省議會 「開拓辦公室」任職,進入政壇。 曾擔任 臺中縣長 廖永來 機要秘書,在2001年廖永來落選後,史哲也隨之離開 臺中縣政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