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1. FB被盜用如何處理 相關

    廣告
  2. 過去一個月已有 超過 1 萬 位使用者造訪過 trendmicro.com

    PC-cillin 2024完整防詐攻略:保護資料/偵測威脅/防範侵入,識破各種詐騙手法,全面防護更安心。 不只防毒,更防詐騙!即時封鎖網路未知威脅,手機/電腦安心網購安心PAY,個資密碼不外洩。

搜尋結果

  1. 2021年3月23日 · 一般人若遭到詐騙為了面子通常會低調處理但此案受害人之一 Asa Chen 卻選擇在 臉書 上描述慘痛經歷,希望不要有人再因此上當。 十分欽佩 Asa 為了保護其他民眾而勇敢公開分享的行徑,因此私訊她請教詳細事發過程,讓更多人可以了解詐騙套路,並附上簡單自保之道,以及銀行該如何保護客戶的一些建議。 詳細事發經過(經當事人確認且同意公開) 儘管媒體已報導,但內容與實際發生狀況仍有些許落差,因此先來看看此次詐騙發生的經過。 詳細事發流程。 高智敏. 2 月 5 日晚上 6 點多,Asa 收到詐騙簡訊,內容提到台新網銀版本更新所以要求立即上網驗證身分,同時附上驗證網址。 點下連結打開看似台新的釣魚網頁,Asa 輸入了身分證、網銀帳號、密碼,並按下送出。

  2. 與其在被占線的客服電話中漫長等待不如在廠商的社群網站上抒發意見因為廠商通常不希望負面評價出現在公開版面上而會比較積極處理對廠商而言在創業初期或許還有時間一一回應每一則社群網站上的留言但隨著顧客愈來愈多你要如何 ...

  3. 2018年12月4日 · 先在 Facebook 點選倒三角形之後選擇設定,再點擊即時遊戲就可以找到 OMG 應用程式加以移除。 科技新報. 像是 OMG 這類的測試遊戲一直都非常流行,不過會要求取得用戶的個人資料以及 Facebook 朋友的個人資料。 因此玩這類的遊戲很可能會造成個資外洩,讓不明的廠商取得自己的個人資料。 此外,這類遊戲也可能含有第三方的惡意廣告,導致刷或是誤觸訂閱陷阱。 所以在下載遊戲或應用程式時,務必仔細了解應用程式的權限,並確認發行商是否可靠,以免使用到不良的應用程式。 (本文出自 科技新報 ) 歡迎訂閱《經理人》電子報,每天進步1%,一年強大37倍! 繼續閱讀 Facebook 時事觀點. 訂閱經理人Google News 加入經理人LINE好友. >> 看更多.

  4. 2024年5月23日 · 分享. 收藏. 全球最大手機鏡頭製造商大立光近期被指控盜用德國公司 MVTec HALCON軟體檢方依違反著作權法詐欺及偽造文書等罪名起訴大立光及黃姓總處長等 10 求償金額上看 10 億元。 大立光曾經是台股股王,2013 年先後控告玉晶光、三星電、惠普、先進光、新鉅科、摩托羅拉行動技術等企業侵害自身的專利權,戰場遍及美國、中國及台灣,此次自身卻也因涉及侵權而被起訴,引發外界關注。 大立光涉嫌破解德商 HALCON 軟體,大量拷貝、安裝到數千台電腦! 檢方正式起訴. 德國 MVTec 接獲吹哨者檢舉,指控大立光破解並盜拷 HALCON 軟體,用於大立光內部數千台電腦,嚴重侵犯智慧財產權。

  5. 2017年11月15日 · 用戶密碼是許多駭客爭相爭奪的寶藏,特別像是 Google 帳號可以同時存取 Gmail、Google Docs、Google Drive 等服務的資料,研究中一共記錄到了 33 億次第三方外洩攻擊,實際成功盜取的成功率只有大約 7%。 舉例來說,如果用戶的 Google 帳號跟 MySpace 帳號使用同一組相同密碼,當 MySpace 駭客攻破時 Google 帳號也就會很危險,駭客只要使用在 MySpace 上攻破的密碼不斷嘗試,就有可能會找到漏洞。 但光是取得密碼並不能完整獲取用戶所有資料,還必須搭配其他認證資訊,研究人員發現,有 82% 的釣魚工具及 74% 的鍵盤側錄工具,會設法蒐集用戶 IP 位址及位置。

  6. 2020年6月4日 · Facebook 本周新推出的動態管理工具(Manage Activity),讓使用者可以一次性大量封存、刪除舊的貼文和照片,不用再大費周章的去動態牆上,一則一則往回滑確認有沒有「黑歷史」。 當用戶進入帳號中的「活動紀錄」,可以透過篩選功能,撈出特定期間、特定類型的所有貼文。 接下來可用兩種不同的方式刪除貼文,第一種是將其發送到「垃圾桶」,他將不會再其他用戶看見,30 天後徹底消失在網路世界,或者是將貼文「放進儲藏盒」封存,僅供自己查看、他人無法檢視。 Manage Activity 將率先在 Facebook App 推出。 Facebook 特別強調,該功能可以替大學畢業、初入職場的新鮮人,更輕鬆的在臉書上展示自己。

  7. 2014年1月16日 · 葉奇鑫律師表示,就算最後判決資料沒有被認定是營業祕密,離職帶走公司的資料檔案,或是實務上帶走紙本資料,都可能被告刑法第320條竊盜罪;如果是電子檔,會有犯刑法第359條無故取得電子檔案之虞,最高可處5年以下有期徒刑。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