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7年2月2日 · 植物人在醫學上被稱為 閉鎖綜合症 (locked-in patients),通常是由於某些疾患導致 患者無法活動、自主說話,但他們意識清醒。 過去植物人的致醒治療都只能靠 補充大腦營養 , 對大腦進行刺激 , 活動四肢 。 這不但 成果非常難檢視 ,而且 病人不會喊痛 , 可能對身體造成傷害 。 但現在或許我們可以得到 植物人的「反饋」。 瑞士的WYSS Center日前成功與植物人「對話」。 且獲得答案的 凖確率是75%! 他們利用一種近似 紅外光譜分析技術窺探大腦內部的情況 ,因大腦細胞的活動可以影響血液中的氧氣水平,由此改變血液的顏色。 而後植入電腦,觀察血液顏色的變化, 病人可以回答一些諸如是或不是這樣的簡單問題! 研究人員反覆問患者同一個問題,例如「你丈夫是叫Joachim嗎?

  2. 2020年7月14日 · 2020-07-14. 分享本文. 【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一直以來,植物的感知能力一直是學界熱烈討論的問題之一。 植物因為無法移動,培養出了比人類更敏感的環境感應能力,以利其生存。 這篇文章提出一對相反的論點,討論植物到底是不是一個敏感、有意識的生物。 (責任編輯:呂威逸) 隨著技術的發展,人工智慧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了,從 AlphaGo 閃亮登場開始,現在 AI 已經滲透進了我們的日常生活中。 智能音箱、掃地機器人,甚至是出門搭計程車,AI 正在使我們的生活變得越來越便利。 但是你是否思考過,佔到了地球生物量 80% 以上的 植物是否具有這種「智能」? 其實,這也是好幾個世紀以來,科學家們一直爭論的焦點。

  3. 2021年3月17日 · 中央社. 2021-03-17. 分享本文.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主導的團隊研發藉由電信號與植物進行「溝通」的裝置,有助強化食物安全。 (本文經 中央社 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 新加坡團隊研發植物「溝通」裝置 助強化食物安全 〉。 首圖來源:中央社) 【為什麼我們挑選這篇文章】雖然植物多安靜無聲且無法移動,但若已廣義角度來看,植物 仍然有感知 、溝通表達等等的行為反應,科學家們也開始如同研究動物的行為溝通一樣,開始研究植物之間的 訊息傳遞機制 。 如今科學家們已經開始能夠解讀出某些植物所 釋放出的信號 ,還能傳遞訊息給植物! (責任編輯:郭俐伶)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主導的團隊研發一項藉由電信號與植物「溝通」的裝置。

  4. 2017年3月30日 · 秀英花是香花的一種。 三重社區大學校務委員張明祥表示,19世紀時,台北市大稻埕與三重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大稻埕出口樟腦、茶葉,而三重則是香花的主要產地,花價可比黃金。 他說,耆老回憶,一斤秀英花苞,可換一石的白米。 秀英花是老一輩無法忘懷的兒時記憶,還曾是「三重市花」,但後來被向日葵取代。 當年,三重種植秀英花,在古地圖上,也可以發現這一片沃土所營造的經濟榮景。 三重人在香花盛開季節,一早摘花,搭船渡過淡水河,前往大稻埕,趕上北部茶葉貿易輸運,可見秀英花與茶之間,關聯密切。

  5. 2020年12月31日 ·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的鍾國芳副研究員,與團隊從生物地理學的角度,佐證了大洋洲南島語族起源於臺灣的「出臺灣說」 (Out of Taiwan)。 位於智利的研究合作夥伴,曾對鍾國芳說一段事蹟: 某個島嶼部落酋長交接,曾因爲樹皮布延後。 因為樹皮布產量不足以供應即位大典所需,新酋長只好等到樹皮布足夠再即位。 在臺灣俗稱「鹿仔樹」的 構樹 ,是適應力強、在都市牆角、水泥地縫隙、鄉間荒地都容易出現的不起眼桑科植物,廣泛分佈在東亞和中南半島。 在西方紡織品被帶入太平洋之前,比現代文化更早進入南太平洋群島的南島語族長期維持種植構樹、拍打樹皮製成「樹皮布」的習俗。 今日樹皮布的實用價值雖被紡織布取代,但在遠大洋洲島嶼仍具有南島文化的象徵意義,是南島語族重要慶典中極具代表的物質文化。

  6. 2017年9月14日 · 連隋棠、郭書瑤、伊能靜、庾澄慶、曾之喬、江淑娜……等等名人 都是如來宗妙禪的教徒 ,這不免讓人好奇:為什麼這麼多高收入、高學歷、高經濟地位的人,會加入看起來就是鼓勵信徒不斷繳交金錢的「斂財邪教」?. 相信大部分人的直覺反應都是 ...

  7. 2017年12月11日 · 1、Margin 和 Churn rate 很重要 (庾澄慶口吻):從 CLV 的公式來看,Margin 和Churn rate 是決定 CLV 數字的主要功臣,但卻常常被忽略。 不少團隊要嘛一開始的商業模式建立在很低的margin上,做得很累;要嘛只顧著衝客戶,但卻沒有把客戶漏斗的底遮好,導致客戶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