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金融海嘯發生原因?. 金融海嘯 (Financial crisis)是 2008 年起因於美國,而後擴散至全球的金融大事件,你也會看到大家以 金融風暴 、 金融危機 、 次貸風暴 、 次貸危機 來稱呼此次事件,雖然這起事件最開始是由發生於 2007 年的次貸風暴引起,但是通常我們會 ...

  2. 2008 年發生全球金融海嘯台灣經濟社會造成嚴重衝擊年 度的經濟成長率為0.73%,2009 年甚至達到-1.81%,是台灣繼2001 年 網路泡沫以來第二次的經濟負成長。而受到投資下滑、企業關廠歇業 影響,2009 年8 月失業率達到6.13%,是台灣有史以來最高

  3. 2009年4月9日 · 席捲全球的金融海嘯,掀起一波波排山倒海的滔天巨浪,勢不可擋。. 2008年3月17日,全美第五大投資銀行貝爾斯登(Bear Stearns)因旗下次級房貸相關基金倒閉,終至破產,落得以每股2美元的低價出售給摩根大通銀行(JPMorgan Chase)。. 2008年9月7日,占全美房貸 ...

  4. 台灣總體經濟情勢. 全球金融風暴下, 台灣經濟預測與展望. 王儷容主任、王素彎副所長經濟展望中心、第三研究所中華經濟研究院. 金融海嘯對全球經濟之影響(金融海嘯對全球經濟之影響(IMF) IMF再度大幅下修全球經濟成長率再度大幅下修全球經濟成長率. IMF 在10月中才因雷曼兄弟破產所引發的倒閉風波而下修全球經濟成長率為3.0%,不到一個月又緊急修正,再度將明年全球GDP 下修到2.2%。 歐盟各國受到全球金融危機打擊的程度不同,各政府對2009 年經濟成長預估從4%到負成長不一,如中歐的波蘭和斯洛伐克,明年經濟成長預估都有4%,英國、愛爾蘭、西班牙和波海的愛沙尼亞則為負成長。

  5. 2023年9月6日 · G20首先承諾全球金融體系進行根本性改革,糾正導致全球金融危機斷層線,並建立更安全、更有彈性融資來源,更能滿足實體經濟的需求。 出於系統性風險擔憂與防範目的,先要求國際組織檢視並提出更多嚴格監理規範,以強化全球金融體系因應危機能力。 具體作為是首先在2008年11月G20高峰會,提出一套金融管制改革計畫,之後主要國際金融組織依據前述計畫,就強化金融機構韌性、終結太大不能倒、建立更安全衍生性金融商品市場及加強影子銀行管理等四大改革方向,陸續增修多項國際金融監理規範,並透過定期評鑑以督促各國遵循。

  6. 其他人也問了

  7. 李登輝. ၡ ࢋ. 2008年金融海嘯,國際經濟思潮出現大幅反省與修正,對當前主流經濟學理論過度強調自由開放,卻忽視風險管理加以檢討。 諸多國際知名經濟學者更指出,這些鼓吹市場機制、自由競爭的理論必須為全球金融危機負起責任。 深入觀察,在金融全球化之前,世界某區域的經濟遭受景氣衰退衝擊,其他區域仍能維持穩定,但這次景氣衰退卻是全球性蔓延,顯見,過去十年來金融體系過度鬆綁,金融服務業凌駕實體經濟的扭曲發展,終演變成今日難以收拾的後果。 我國自2000年以來,政府大舉採取積極開放的政策思維,同時,基於對自由市場的迷思,把許多屬於國家的責任推給市場解決,以致台灣國家實質競爭力一再衰退,社會經濟更面臨多重危機。

  8. 本文研究重點有三:(1) 根據OECD 及IMF最新研究成果,進行全球金融風暴對台灣潛在GDP 影響的計量分析;(2) 重新評估未來4 年(2009-2012年) 台灣潛在GDP 成長率的變動趨勢;(3) 進行若欲維持( 或確保)新世紀第三期國家建設計畫原訂平均5% 目標所需配合的「再平衡(rebalanc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