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5月19日 · 孔子在世時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西漢時由 董仲舒 倡議, 漢武帝 施行「 獨尊儒術 」政策,後世統治者或 孔教 信徒陸續尊稱孔子為 聖人 、文聖、至聖 [註 4] 、至聖先師、大成至聖先師 [註 5] 、萬世師表 [註 6] 。. 道教稱號:太極上真九疑主宰 ...

  2. 孔子在世時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西漢時由 董仲舒 倡議, 汉武帝 施行“ 獨尊儒術 ”政策,后世统治者或 孔教 信徒陆续尊稱孔子為 聖人 、文聖、至聖 [註 4] 、至聖先師、大成至聖先師 [註 5] 、万世师表 [註 6] 。. 道教称号:太極上真九疑主宰 ...

  3.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 魯國 陬邑 (今 山東省 曲阜市 )人,祖籍 宋國 慄邑(今 河南省 夏邑縣 )。. 父 叔梁紇 ,母顏氏。. 中國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儒家學派 創始人。. [1-3] [53] [56] 孔子三歲喪父 ...

    • 概览
    • 人物生平
    • 主要影响
    • 历史评价
    • 轶事典故
    • 后世纪念
    • 相关争议
    • 艺术形象

    [kǒng zǐ]

    儒家学派创始人

    展开30个同名词条

    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父叔梁纥,母颜氏。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三岁丧父,家道中落,早年做过管粮仓、管放牧的小官。他“少好礼”,自幼熟悉传统礼制,青年时便以广博的礼乐知识闻名于鲁,从事儒者之业,以办理丧祭之礼为生。中年聚徒讲学,从事教育活动。年五十,曾一度担任鲁国的司寇,摄行相职,积极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不久因与当政者政见不合而弃官去鲁,偕弟子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思想学说,终未见用。晚年回到鲁国,致力教育事业,整理《诗》《书》,删修《春秋》,以传述六艺为终身志业。

    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修订六经。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长久。他的“仁”与“礼”成为国家施政和个人自我修养的重要准则;“有教无类”的平民教育思想使华夏文明得以无限传承;对古代文献的系统整理,不仅寄予了自己的理想,更使得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具有了深广的内涵。

    贵族出身

    孔子的祖上是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的贵族,先祖是商朝开国君主商汤。 周初三监之乱后,为了安抚商朝的贵族及后裔,周公以周成王之命封帝辛之兄微子启于商丘建立宋国,奉殷商祀。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是孔子的十四世祖。 六世祖得孔氏,是为孔父嘉。孔父嘉是宋国大夫,曾为大司马,封地位于宋国栗邑,后来在宫廷内乱中被太宰华督所杀。孔父嘉子木金父,木金父子祈父,祈父子孔防叔,孔防叔的孙子叔梁纥就是孔子的父亲,叔梁纥为避宋国战乱逃到鲁国的陬邑(今山东曲阜)定居,其官职为陬邑大夫。 叔梁纥的正妻施氏,生了九个女儿却没有儿子,小妾为他生了长子孟皮。孟皮有足疾,叔梁纥很不满意,于是请求纳颜氏女儿为妾。颜氏有三个女儿,只有小女儿颜徵在愿嫁叔梁纥。颜徵在时年不满二十岁,而叔梁纥已经六十六岁,年龄相差悬殊,两人为婚于礼不合,夫妻在尼山居住并且怀孕,故谓之“野合”。

    早年经历

    孔子生而七漏,头上圩顶,而又因其母曾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 鲁襄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49年),孔子三岁时,叔梁纥病逝。叔梁纥死后,颜徵在被叔梁纥正妻施氏所逐,于是带孔子庶兄孟皮与孔子至曲阜阙里,过着清贫的生活。 鲁昭公五年(公元前537年),孔子已意识到要努力学习做人与生活之本领,所以称自己虽然已经十五岁了,但志向在于做学问。 鲁昭公七年(公元前535年),孔子的母亲颜徵在去世。这一年,季氏宴请士一级贵族,孔子去赴宴,被季氏家臣阳虎拒之门外。 鲁昭公九年(公元前533年),孔子十九岁,为了能够经常回到祖籍地宋国祭拜祖先,便迎娶了宋国人亓官氏为妻。

    步入仕途

    鲁昭公十年(公元前532年),亓官氏生子。据传此时正好赶上鲁昭公赐鲤鱼于孔子,故给其子起名为鲤,字伯鱼。孔子自20多岁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对天下大事非常关注,对治理国家的诸种问题,经常进行思考,也常发表一些见解。这一年孔子开始为委吏,管理仓库。 鲁昭公十一年(公元前531年),孔子改作乘田,管理畜牧。因小时候生活艰难,所以会干一些粗活。 鲁昭公十七年(公元前525年),郯子来到鲁国朝见,孔子向郯子询问郯国古代官制。孔子开办私人学校,当在此前后。 鲁昭公二十年(公元前522年),孔子到30岁时,已有些名气,所以自称三十岁前后有所成就。 这一年,齐景公与晏婴来出访鲁国时召见了孔子,与他讨论秦穆公称霸的问题,孔子由此结识了齐景公。 鲁昭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18年),孟懿子和南宫敬叔学礼于孔子。相传孔子与南宫敬叔适周问礼于老聃,问乐于苌弘。 鲁昭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17年),鲁国发生内乱。鲁昭公被迫逃往齐国。孔子也离开鲁国,到了齐国,受到齐景公的赏识和厚待,甚至曾准备把尼溪一带的田地封给孔子,但被大夫晏婴阻止。 鲁昭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16年),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说君王要像个君王,臣下要像个臣下,父亲要像个父亲,儿子要像个儿子。 孔子在齐闻《韶》乐,如醉如痴,三月不知肉味。 鲁昭公二十七年(公元前515年),齐国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听说后向齐景公求救。齐景公说自己老了,不能用了。孔子只好仓皇逃回鲁国。 鲁昭公二十八年(公元前514年),晋魏献子执政,举贤才不论亲疏。孔子认为这是义举,在近处不会埋没与自己亲近而有贤德的人,在远处不会埋没受人推举而有贤德的人,这可以说是仁义了。 鲁昭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13年)冬天,晋国铸刑鼎。孔子认为晋国的灭亡,主要是因为统治者没有好的制度和法度。 鲁昭公三十年(公元前512年),孔子四十岁,经过几十年的磨练,对人生各种问题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所以自称四十岁不疑惑。 鲁定公六年(公元前504年),季氏家臣阳虎擅权日重。孔子称之为家臣掌政。 所以孔子不上任,退隐而修著《诗》《书》《礼》《乐》,众多弟子跟着孔子走遍各国,跟随他学习。 阳虎想要见孔子,而孔子却不想见到阳虎,后来两人在路上相遇。阳虎劝孔子出仕,孔子没有明确表态,随后孔子被升为小司空。 鲁定公十年(公元前500年),孔子升为鲁国大司寇,摄相事, 七日而诛少正卯,曝尸三日,鲁国大治。 鲁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年),孔子为削弱三桓(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世卿,因为是鲁桓公的三个儿子的后代,故称三桓。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他们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着三桓)采取了隳三都的措施,拆毁三桓所建城堡。后来隳三都的行动半途而废,孔子与三桓的矛盾也随之暴露。 鲁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孔子五十五岁。春天,齐国送八十名美女到鲁国。季桓子接受了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与季氏出现不和。孔子非常失望。不久鲁国举行郊祭,祭祀后按惯例送祭肉给大夫们时并没有送给孔子。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鲁国,到外国去寻找出路,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

    道德学说

    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 德道思想体系是以性善论(“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为基础,以立人极(“三极之道”)为旨归,以人道与天道、地道相会通,人道中庸又适时之变为方法论的完足思想体系。 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则。“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政治学说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严格遵循等级制,把贵族和庶民截然划分为治者与被治者,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孔子生活在西周宗法礼制传统较深的鲁国,这时周王朝的统治权力已经名存实亡,诸侯间相互争战不断,出现了“王道哀,礼义废,政权失,家殊俗”的社会现实,“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成了那个时代的特点。社会矛盾的激化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人的精神和信念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摧残。这些共同构成了孔子政治思想产生的历史渊源和社会条件,“仁”与“礼”是其政治思想的基本精神。 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是建立“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大同”社会的基本特点是:大道畅行,“天下为公”,因而能“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在大同的世界里,天下的人,不止以自己的家人为亲,不止以自己的父母儿女为爱,而是相互敬爱,爱天下所有的人。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孩子们都能获得温暖与关怀,孤独的人与残疾者都有所依靠,男人各自有自己的事情,女人有满意的归宿。阴谋欺诈不兴,盗窃祸乱不起,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人人讲信修睦,选贤举能。这是一幅理想化的传说中的尧舜时代的原始社会景象,也是孔子憧憬的最高理想社会。 孔子主张的较低政治目标是小康社会。小康社会的基本特点是:大道隐没,“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与这种贫富不均、贵贱不等相适应,产生了一系列的典章制度、伦理道德,“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立田里,以贤勇知”,相应地还要设“城郭沟池以为固”。由是,“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这种社会显然没有“大同”世界那样完美,但有正常秩序,有礼、仁、信、义,所以称为小康。这种社会实际上描述了“私有制”产生后的阶级社会的“盛世”。 孔子的大同社会、小康社会理想对中国后世影响深远。后来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阶段的思想家提出不同内容的憧憬蓝图和奋斗目标,这种思想对进步思想家、改革家也有一定启发,洪秀全、康有为、谭嗣同和孙中山都受其影响。 身处乱世的孔子所主张的仁政没有施展的空间,但在治理鲁国的三个月中,使强大的齐国也畏惧孔子的才能,足见孔子无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称号。 孔子的政治思想是一个复杂而又完整的体系。孔子之后,孟轲和荀况分别继承和发扬了孔子思想的仁政德治和礼治思想,进而形成先秦儒家政治思想的庞大系统。孔子的政治思想经过后世继承和发扬,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中华民族的政治观念,并对东亚、东南亚、欧洲产生了影响。

    经济学说

    孔子的经济思想最主要的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义利观与“富民”思想。这也是儒家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 孔子所谓“义”,是一种社会道德规范,“利”指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谋求。在“义”“利”两者的关系上,孔子把“义”摆在首要地位。他说:“见利思义。”要求人们在物质利益的面前,首先应该考虑怎样符合“义”。他认为“义然后取”,即只有符合“义”,然后才能获取。孔子甚至在《论语·子罕》中主张“罕言利”,即要少说“利”,但并非不要“利”。 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干不符合道义的事而获得富贵,就如同浮云一样,不屑于用不义的手段取得富贵。在他的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孔子还认为,对待“义”与“利”的态度,可以区别“君子”与“小人”。有道德的“君子”,容易懂得“义”的重要性,而缺乏道德修养的“小人”,则只知道“利”而不知道“义”。这就是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说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有人认为孔子既然重“义”,则势必轻视体力劳动。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论语》中记载他对想学农的弟子樊迟十分不满,批评他是“小人” ,这是因为孔子认为人要有更大的理想和追求,要承担的是更大的责任。他要让他的学生成为价值的承担者而不是一个农民。 由于孔子保守的政治态度,因此对待经济制度的改革也反映了保守的思想。比如鲁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实行“初税亩”,从法律上承认私田的合法地位,是春秋时代的重大经济改革;但是据《左传》说,孔子修《春秋》时记载“初税亩”,目的是批评其“非礼也”。而民众若不富足,国君就不会富足。在《论语·尧曰》中还记载,孔子主张“因民之利而利之”,即对民众有利的事情才去做。另一方面,他又主张赋税要轻一些,徭役的摊派不要耽误农时。《论语·述而》记载,孔子还对当时的为政者进行说教,要求为政者不要过于奢侈,要注意节俭。他说:“奢则不逊,俭则固。与其不逊也,宁固。”同时,还主张“节用而爱人”。这里面包含了把孔子“仁”的思想运用于经济领域。

    国内评价

    孔子弟子颜渊: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论语·子罕》) 孔子弟子宰我:以予观于夫子,贤于尧、舜远矣。(《孟子·公孙丑上》) 孔子弟子子贡: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论语·子张》) 战国思想家孟子: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孟子·公孙丑上》) 战国思想家荀子:彼大儒者,虽隐于穷阎漏屋,无置锥之地,而王公不能与争名,用百里之地,而千里之国莫能与之争雄,笞棰暴国,齐一天下,而莫能倾……天不能死,地不能埋,桀、跖之世不能污,非大儒之能立,仲尼、子弓是也。(《荀子·儒效》) 汉代历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史记》) 汉代韩诗学创始人韩婴:孔子抱圣人之心,彷徨乎道德之域,逍遥乎无形之乡,倚天理,观人性,明始终,知得失,故兴仁义……(《韩诗外传》) 汉代思想家、文学理论家王充:孔子道德之祖,诸子之中最卓者也。(《论衡·本性篇》) 汉代文学家祢衡:受至精,纯粹睿哲。(《艺文类聚卷二十·后汉弥衡》、《鲁夫子碑》) 曹丕:昔仲尼资大圣之才,怀帝王之器,当衰周之末,无受命之运,在鲁、卫之朝,教化乎洙、泗之上,凄凄焉,遑遑焉,欲屈己以存道,贬身以救世。于时王公终莫能用之,乃退考五代之礼,脩素王之事,因鲁史而制春秋,就太师而正雅颂,俾千载之后,莫不宗其文以述作,仰其圣以成谋,咨!可谓命世之大圣,亿载之师表者也。 晋代文学家陆机:孔子睿圣,配于弘道,风扇玄流,思探神宝,明发怀周,兴言谟志,灵魂有行,言观苍昊,清歌先诫,丹书有造。(《陆机集卷九·孔子赞》) 唐太宗李世民:朕今所好者,惟有尧舜之道,周孔之教。以为如鸟有翼,如鱼依水。失之必死,不可暂无耳。(《贞观政要》) 唐朝诗人杨炯: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悬像著明,莫大乎日月,备物致用,莫大乎圣人。(《杨炯集》卷四) 宋真宗赵恒:立言不朽,垂教无疆,昭然令德,伟哉素王。人伦之表,帝道纲。(《阙里文献考·卷三十八》) 宋代哲学家程颢:至如孔子同,道如日月之明。(《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卷一》) 宋代理学家朱熹: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朱子语类·卷九十三》) 明宪宗朱见深:孔子之道之天下,如布帛粟菽,民生日用不可暂缺。(《御制重修孔子》) 明代学者陈献章:惟我先圣孔子,道高如天,德厚如地,教化无穷如四时。(《际献章集卷一·襄阳府先圣庙记》) 明代哲学家、教育家王守仁:吾夫子之道始之于存养慎独之微,而终于化育参赞之;行之于日用常行之间,而达之于国家天下之远。(《王文成公全书天于·卷三十一》) 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至圣之道与日月并行,与天地同运,万世帝王咸所师法,逮公卿士庶罔不率也。(《康熙起居注·二十三年十一月十八日》) 近代资产阶级改良运动领袖康有为:唯我孔子大中至正,独重人道。(《济南万国道德会演说》)……中国之国魂者何?曰孔子之教而已。 近代民主主义革命先驱、资产阶级革命家孙中山:二千多年前的孔子、孟子,便主张民权,孔子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便是主张民权的大同世界。(《孙中山选集》) 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蔡元培:孔子学问、文章政治事业,朗如日月,灿如星辰,果足为万世师表。(《在信教自由会上的演说》) 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梁启超:孔子在人格,在平淡无奇中现出他的伟大,其不可不及处在此,其可学处亦在此。……苟无孔子,则中国非复二千年来之中国。……苏格拉底之后,容有苏格拉底;而孔子之后,无孔子也。(《世界伟人传第一篇·孔子》) 近代学者钱文选:中华之文明,实基于孔子之道德……孔子这道,极为世人所崇拜,固有万古不灭的价值,即西方传教士,亦深信孔道可驾乎近代一切宗教而上之。……以世界之眼光观之,可断定虽历千百年后,孔子伦理仍当保存,苟或轻蔑叛离,则中国文化早已扫地无余矣!(《士清全集·孔子伦理与万国修身大会之关系》) 中国共产党创始人陈独秀:科学与民主,是人类社会进步之两大主动力,孔子不言神怪,是近于科学的。(《孔子与中国》) 近代历史学家柳诒徵: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中国文化史》) 近代思想史家杜国庠:孔子不但是儒家的开山祖,同时也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位公开教学的教育家,最先把古代氏族贵族所专有的诗、书、礼、乐这类学问,普及给民间,不问来学者出身贵贱,实行“有教无类”,把官学变成私学。(《先秦诸子百家思想概要》)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毛泽东: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抗日民族战争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展的新阶段》) 近代教育家、哲学家梁漱溟:孔子的唯一重要的态度就是不计较利害。……并且演成中国人的风尚,为中国文化之特异彩色。(《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孔子就因为把握得人类生命更深处作根据,而开出无穷无尽可以发挥的前途。他是“极高明而道中庸”……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觉孔子学说的价值,最后必有一天一定为人类所发现,为人类所公认,再重光于世界。(《孔子学说之重光》)

    国际评价

    朝鲜学者金益洙:孔子是万古圣人,也是东洋学问哲学思想的元祖。(《在孔子诞辰2540周年纪念与学术讨论会文集》) 日本古学派创始人伊藤仁斋:夫子之德实为超迈群圣,夫子之道高于天地。(《论语古义》) 日本学者井上靖:孔子不仅是中国文化的先哲,而且是全人类的老师。(《孔子》) 日本学者儿岛献吉郎:孔子者,伟人中之伟人,圣人中之圣人。(《诸子百家考》) 日本学者简野道明:自古以来,《论语》被尊为至高无上的圣典,上自历代的天皇,下至市井的庶人,始终讲究不倦。(《孔子诞辰2540周年纪念与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美国诗人、哲学家、思想家爱默生:“孔子是哲学上的华盛顿”,“孔子是中国文化的中心,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孔学知识词典》) 美国学者甘霖:孔子不独为一国之圣人,实为万国之圣人。(《历代尊孔记·孔教外论合刻》) 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以中国教化最著之邦,历数千年而存在,余认为孔子之功。余虽隶耶教,于孔子之道,莫不乐闻之。(《历代尊孔记·孔教外论合刻》外论部分) 英国哲学家、数学家罗素:中国之文化基于孔子之学说。……孔子学说关系建立一个中华大帝国。(《东西幸福观念论》)中国切不可盲目采用欧洲文化,时移世易,但将中国旧文明之不适于今日者,略加改易可矣。欧洲人皆言中国无如孔教,中国道德必破产,此语余极赞同。中国最切要者不在西方文化之吸收,反在东方旧有文明之复兴。中国学术远在两千年前已灿然大备,若加以整理使之复兴,则影响世界,极为伟大,对于世界,必有特别贡献,最后中国或成为文化之中心。(《历代尊孔记·孔教外论合刻》) 英国学者裴斯脱:吾人置身各教之外,平心以求各教之真而比较之,必其适合吾人最近精神上之新的生活,与文明演进,并行不悖者,然则吾见比较的眼光中,孔教诚有特占优美之点者矣(《论孔教》) 英国历史哲学家汤恩比:能够帮助解决二十一世纪的世界问题,唯有中国孔孟的学说。 英国科学史学家李约瑟:孔子是“无冕皇帝”。 法国学者伏尔泰:东方找到一位智者。我全神贯注地读孔子的这些著作,我从中吸取了精华,孔子的书中全部是最纯洁的道德,在这个地球上最幸福的、最值得尊敬的时代,就是人们尊从孔子法规的时代,在道德上欧洲人应当成为中国人的徒弟。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热烈地赞美儒学。 宣统皇帝溥仪的英文帝师庄士敦:中国政教文化基于孔教……外教无论如何优美,亦不可与孔教并峙于中国。(见杨焕英《孔子思想在国外的传播与影响》)

    义利之辩

    鲁国有一道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国见到同胞遭遇不幸,沦落为奴隶,只要能够把这些人赎回来帮助他们恢复自由,就可以从国家获得金钱的补偿和奖励。 孔子的学生子贡,把鲁国人从外国赎回来,但不向国家领取金钱。孔子说:“赐(端木赐,即子贡),你错了!圣人做的事,可用来改变民风世俗,教导可以传授给百姓,不仅仅是有利于自己的行为。现在鲁国富的人少穷人多,向国家领取补偿金,对你没有任何损失;但不领取补偿金,鲁国就没有人再去赎回自己遇难的同胞了。” 孔子的另一学生子路,救起一名溺水者,获救者为了表示感谢送了他一头牛,子路收下了。孔子高兴地说:“鲁国人从此一定会勇于救落水者了。”

    孔子问礼

    孔子家语·观周》记载,孔子对弟子南宫敬叔说:“我听说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通今,知礼乐之源,明道德之要。今吾欲去周求教,汝愿同去否?”南宫敬叔欣然同意,随即报请鲁君。鲁君准行。遣一车二马一童一御,由南宫敬叔陪孔子前往。

    孔子访乐

    孔子访苌弘,是说举世闻名的“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在公元前518年,带着对东周王朝日趋衰微、礼崩乐坏等问题的疑问,访问苌弘的历史事实。其时,苌弘已盛名于世,是东周的三朝元老,是大学者、大忠臣、贤德的敬王大夫,后无辜受戮,死而血碧,百姓深为痛惜和敬仰。其“碧血丹心”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观周》中记载: “至周,问礼于老聃,访乐于苌弘,历郊社之所,考明堂之则,察庙朝之度,于是喟然曰,吾乃今知周公之圣与周之所以王也。……”开头就用这“一问”“二访”“三历”“四考”“五察”五句话,概括了孔子整个适周的主要活动内容。最后更简括的语言阐述了孔子适周的巨大收获曰“吾乃今知周公之圣与周之所以王也”。《观周》把“问礼于老聃”“访乐于苌弘”列在文章的前头,这里说明孔子在成周访问苌弘是事实。

    祭祀

    西汉中期,天灾频发,社会动乱。儒者梅福认为,这是由于未能妥善安排对于孔子的祭祀,因而上天发怒。朝廷接受了梅福的提议,封孔子为商汤的后代,接续先王的祭祀。东汉时正式把孔子作为国家的公神,其地位和社稷神同等。 唐代命令每个县都要建庙祭祀孔子。每年春秋两次大祭,每月初一和十五两次小祭。大的祭祀起初由学官主持,后来改由地方官主持。唐代以后,孔子的地位不断提高,对孔子的封号也不断增加。清代,孔子祭祀一度成为和上帝、和国家的祖宗神同等级别的“大祀”。1906年,在清廷借孔子收拾人心的情势下,京师文庙祀典从中祀升为大祀,这种殊荣万古唯有孔子一人而已。 孔子成为国家公神以后,儒者们的宗教地位也相应提高。唐代为孔子设立“从祀”即陪同享受祭祀的制度。最早选中陪同孔子的,是22位对于注释儒经有重大贡献的儒者,后来扩大到孔子的所有弟子和历代著名的儒者。 宋代,从祀制度逐渐完备起来。其最高的有四位,被称为“四配”,他们是颜回、曾参、子思和孟轲。其次是“十哲”,孔子的十个优秀弟子。“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再次是“先贤”,祭祀那些亲自接受孔子教导的弟子们。最后是“先儒”,祭祀孔子弟子以后历代最优秀的儒者。而后来的儒者,也以死后能够进入孔庙成为先儒为最高的荣誉。此外,孔庙还有专门的祟圣祠奉祀孔子上五代祖先,并以四配之父及宋代理学家周、张、程、宋、蔡之父配享从祀。

    孔庙

    孔庙即孔子庙,是纪念祭祀孔子的祠庙建筑。在中国古代建筑类型中,堪称是最为突出的一种,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中国、朝鲜、日本、越南、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美国等国家分布着2000多座孔庙,其中中国国内1600多座,而国内保存较好的孔庙只有300余座,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21座。 自汉代以后,各地祭孔活动延续不断,在各地逐渐建成孔庙。其中位于山东省曲阜市南门内的孔庙为本庙,另外在福州、北京、衢州、德阳等地都有孔庙。 1219年落成的上海嘉定孔庙,是大陆保留较为完整的县级孔庙之一。 曲阜孔庙 曲阜孔庙初建于周敬王四十二年(公元前479年),是第一座祭祀孔子的庙宇,为孔庙的本庙。本庙以孔子的故居为庙,以皇宫的规格而建,是中国四大古建筑群之一,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1994年12月,曲阜孔庙、孔林、孔府根据世界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V)(VI)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曲阜孔庙既是国家礼制庙宇,又是孔氏的家庙,因而还奉祀孔子夫人、孔子母亲、孔子子孙、孔氏四十三代中兴祖。 南宗孔庙 南宗孔庙是中国仅存的两个孔氏家庙之一,位于浙江省衢州市府山街道新桥街,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宋建炎初年,北方已被金人占领,孔子第四十八世孙袭封衍圣公孔端友及其叔父孔传决定带一部分族人及孔子及亓官夫人楷木像和圣像碑两件宝物南渡,孔子世家宗室南迁衢州之后,无庙奉祀先祖。他们请南宋朝廷,鼎建家庙,奉祀孔子等列祖列宗。宝祐元年(1253年),宋理宗拨款建造孔庙。但这座家庙,毁于元兵之后。 现存的这座家庙始建于明正德年间,由孔庙、孔府及后花园、思鲁阁三部分组成。大部分建筑仿照曲阜孔庙,唯思鲁阁为首创。思鲁阁是南宗孔氏子孙为表达他们思念山东曲阜和家人而精心设计建造的,是为告诫孔氏子孙不忘故里。

    孔林

    孔林属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称至圣林,孔林是孔子及其后裔的墓地。坐落于曲阜城北,占地3000余亩。它是中国规模最大、持续年代最长、保存最完整的氏族墓葬群和人工园林。 孔子死后,弟子们把他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那时还是“墓而不坟”(无高土隆起)。到了秦汉时期,虽将坟高筑,但仍只有少量的墓地和几家守林人后来随着孔子地位的日益提高,孔林的规模越来越大。1994年12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孔子的具体生日有争议,《公羊传》作鲁襄公二十一年十一月庚子日(但是这年十一月并无庚子日 ); 《谷梁传》则作同年十月庚子日(公元前552年9月22日 ); 《史记》则作次年,不记月日。 孔子五十一代孙金代孔元措的《孔氏祖庭广记》将孔子的生日定在鲁襄公二十二年八月二十七日 (公元前551年9月28日),但后世仍存有争议。

    影视

    1940年版电影《孔夫子》,唐槐秋饰演孔子 1985年版电影《孔子》,曹见得饰演孔子 2010年版电影《孔子》,周润发饰演孔子 1990年版电视剧《孔子》,王绘春饰演孔子 2011年电视剧《孔子春秋》,朱刚日尧饰演孔子 2011年电视剧《孔子》,赵文瑄饰演孔子 2012年穿越剧《智胜鲜师》,曾国城饰演孔子 2023年电视剧《三体》,侯鸿亮饰演孔子

    其他

    大型原创民族舞剧《孔子》 国产动画片《孔子》 1989年9月28日中国发行了《J162M孔子诞生2540周年(小型张)》,纪念孔子诞辰。

  4.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 子姓 ,孔氏,名丘,字 仲尼 , 春秋 末期 魯國 陬邑 (今山東 曲阜 )人,祖籍 宋國 栗邑(今河南 夏邑 ),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 儒家學派 創始人。. 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倡導 仁義禮智信 ...

  5. www.wikiwand.com › zh-tw › 孔子孔子 - Wikiwand

    中国古代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 維基百科,自由的 encyclopedia. 孔丘 (前551年9月28日 [註 1] [1] —前479年4月11日 [2] ), 子 姓 , 孔 氏 , 名 丘 [註 2] , 字 仲尼 ,後代敬稱 孔子 或 孔夫子 ,生於 魯國 陬 ㄗㄡ 邑(今 曲阜市 ),祖先為 宋國 貴族,即 殷商 ...

  6. www.wikiwand.com › zh › 孔子孔子 - Wikiwand

    孔子為儒家创始人兼主要代表人物在儒家四大聖人之中被奉為至聖」,其地位為儒家聖賢之中最高者倡導仁義禮智信以其言爲主的言論彙編論語為儒家重要經典之一其思想對中國乃至整個東亞社會和以及海外華人分布圈等地區皆有深远影响此等 ...

  7. 其他人也問了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