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3月22日 · 黎巴嫩內戰(阿拉伯語: الحرب الأهلية اللبنانية ;英語: Lebanese Civil War )是一場發生於1975年至1990年的內戰,內戰期間總共導致了12萬人喪生 [6] [7],黎巴嫩國內至今仍有7.6萬人因這場內戰流離失所 [8],還有100萬人因這場內戰逃離至國外 [9]。

  2. 黎巴嫩内战(阿拉伯语: الحرب الأهلية اللبنانية ;英語: Lebanese Civil War )是一場發生於1975年至1990年的内战,內戰期間总共导致了12萬人丧生 [6] [7],黎巴嫩国内至今仍有7.6萬人因这场内战流离失所 [8],还有100万人因这场内战逃离至国外 [9]。

  3. 其他人也問了

  4. 2020年8月8日 · 黎巴嫩:中東「異類」和它一言難盡的歷史包袱. 黎巴嫩貝魯特港區2020年8月4日大爆炸,承擔著全國60%海運的港口癱瘓。. 170多人死亡,6千多人受傷 ...

  5. 2021年4月18日 · 4月13日是黎巴嫩內戰爆發的46周年紀念日,也是本年伊斯蘭教齋戒月的第一天。 不少黎巴嫩人想起這場導致至少10萬人死、全國三分之二人口被迫遷離家園

    • 背景
    • 戰鬥經過
    • 後續-黎巴嫩內戰的結束
    • 參考文獻

    在1982年6月以色列入侵黎巴嫩之後,黎巴嫩國內以色列在基督教馬龍派人口中的盟友「黎巴嫩長槍黨」旗下的民兵組織「黎巴嫩力量(英語:Lebanese Forces)」在巴希爾·傑馬耶勒的領導下,試圖在黎巴嫩擴大控制地盤。黎巴嫩力量試圖利用以色列國防軍在黎巴嫩境內的推進將部隊推進到之前從未出現的地區。這些地盤擴張主要集中在居住有大量基督教農村人口的地區,比如位於貝魯特東南山區的喬福區。 在長槍黨領導、同時也是當選黎巴嫩總統的巴希爾·傑馬耶勒在1982年9月遇刺身亡之後,黎巴嫩力量的軍事委員會決定在當月月末黎巴嫩力量將攻入喬福區。黎巴嫩力量情報機構負責人伊萊亞·荷拜卡(Elie Hobeika)反對進入喬福區,但被委員會內的高級指揮官們駁回。在以色列國防軍的戰術支援下,黎巴嫩力量的作戰部隊在薩米爾...

    1983年9月—以色列的撤軍行動

    9月3日,以色列國防軍開始進行代號「里程碑」的第一階段撤軍行動,將部隊從貝魯特南大門及連接貝魯特和大馬士革高速公路的陣地撤出。在24小時內以色列軍隊已經在阿瓦利河以南重新部署完畢。黎巴嫩政府軍快速向南部署,占領Khalde以及通往臨近的貝魯特國際機場的道路,但在Aley附近遭遇了麻煩。在Aley德魯茲派民兵和黎巴嫩力量正在發生激烈衝突。

    衝突雙方的實力對比

    此時,瓦利德·瓊卜拉特手下擁有多達17000成員的德魯茲派武裝民兵已經成為一個軍事聯盟,匯集了300名來自德魯茲派敵對人士Majeed Arslan手下的300名德魯茲派武裝分子,這些人由實力雄厚的Yazbaki家族領導;2000名由伊納姆•拉德領導的敘利亞社會民族主義黨民兵;3000名由遜尼派穆斯林Ibrahim Kulaylat領導的納賽爾主義武裝分子;來自黎巴嫩共產黨旗下的「人民衛隊」、由馬龍派教徒Elias Atallah領導下的500名武裝分子。此外,儘管沒有加入聯盟,但在貝魯特西部的什葉派武裝「阿邁勒運動」有能力動員10000名武裝分子。阿邁勒運動和PSP領導下的軍事聯盟都得到了雖然謹慎但重要的支持:巴解組織和敘利亞軍隊,他們提供了後勤和炮兵支援。 黎巴嫩力量在喬福區擁有2500名輕裝的基督教民兵,這些人基本上都在該區域主要城鎮附近的駐防。還有2000名武裝分子與黎巴嫩政府軍一道部署在貝魯特西部。黎巴嫩政府軍將新組建的5支機械化步兵旅:第四旅、第五旅、第六旅、第七旅和第八旅,總計10000人的部隊都歸於坦努斯將軍和黎巴嫩政府軍參謀長、德魯茲派人士Nadim al-Ha...

    德魯茲派武裝的攻勢

    在最後一支以色列軍隊撤出喬福區之後,9月5日,德魯茲派武裝針對Deir el-Qamar, Kabr Chmoun和Bhamdoun的黎巴嫩力量和黎巴嫩軍隊的陣地發動了一場大規模攻勢。儘管黎巴嫩力量在緊要關頭收到了巴解組織的警告,但黎巴嫩力量的指揮官延誤了時機,很晚才開始轉移Deir el-Qamar附近村莊的基督教居民,但此時已經沒有時間去轉移所有的當地居民,而周圍的郊區卻實質上成為了不設防地帶。黎巴嫩力量的駐防部隊完全被猛烈的進攻打得措手不及,並且處於寡不敵眾狀態。黎巴嫩力量不顧一切地試圖守住Bhamdoun的地盤,但他們只裝備了一些一些接近報廢狀態的火炮、陶式導彈、裝備有機槍和高炮的卡車以及裝備有高射炮的裝甲運兵車上,而他們的對手裝備有蘇制坦克、履帶式或輪式的裝甲運兵車、遠程火炮和多管火箭炮。在這些裝備都是敘利亞租借給他們的。 Bhamdoun在9月7日陷落,而在兩天前Kabr Chmoun也被攻占了。這使得黎巴嫩力量被迫撤往Deir el-Qamar,那裡有40000名基督教居民和難民,有1000名黎巴嫩力量武裝分子把守。黎巴嫩力量的指揮官指責德魯茲派武裝劫掠了Bhamd...

    1984年4月黎巴嫩民族聯合政府成立後,由於各方對政治改革和重建軍隊等問題意見不一,各教派之間以及一些教派內部不斷出現新的摩擦與分裂,局勢更趨複雜。1985年9月初,敘利亞推動15個伊斯蘭教派組織成立民族團結陣線,鼓動一些親敘的知名人士要求阿明·傑馬耶勒總統下台。黎巴嫩力量領導人荷拜卡在強大政治、軍事壓力下,接受敘的調解,於12月同伊斯蘭教什葉派和德魯茲派達成了結束內戰、進行政治改革的協議,為全國和解帶來了新的希望。 1989年3月14日,黎基督教強硬派人物米歇爾·奧恩發動「解放戰爭」,旨在將敘利亞軍隊趕出黎巴嫩。導致了以奧恩政府軍及基督教民兵為一方,敘駐黎部隊及穆斯林民兵為另一方的大規模衝突,造成5,000多人傷亡、數十萬人逃離及10多億美元的經濟損失。為結束內戰,在阿盟主持下,黎各教派首...

    Edgar O'Ballance, Civil War in Lebanon, 1975-92, Palgrave Macmillan, London 1998. ISBN 0-333-72975-7
    Éric Micheletti and Yves Debay, Liban – dix jours aux cœur des combats, RAIDS magazine n.º41, October 1989 issue. ISSN 0769-4814 (in French)
    Ken Guest, Lebanon, in Flashpoint! At the Front Line of Today’s Wars, Arms and Armour Press, London 1994, pp. 97–111. ISBN 1-85409-247-2
    Matthew S. Gordon, The Gemayels (World Leaders Past & Present), Chelsea House Publishers, 1988. ISBN 1-55546-834-9
  6. 2021年11月19日 · 根據《路透社》10月22日的報導 ,黎巴嫩力量黨主席薩米爾·賈加(Samir Farid Geagea)強調自己黨內並無武裝戰士,又稱任何人計劃跟真主黨在軍事上對抗也是重大的錯誤想法。. 《華盛頓郵報》兩名專門報道中東新聞的記者莎拉·達杜克(Sarah Dadouch)和莉 ...

  7. www.wikiwand.com › zh-tw › 黎巴嫩內戰黎巴嫩內戰 - Wikiwand

    黎巴嫩內戰 (阿拉伯語: الحرب الأهلية اللبنانية ‎;英語: Lebanese Civil War )是一場發生於1975年至1990年的 內戰 ,內戰期間總共導致了12萬人喪生 [6] [7] , 黎巴嫩 國內至今仍有7.6萬人因這場內戰流離失所 [8] ,還有100萬人因這場內戰逃離至國外 [9]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