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7月28日 · 為了具體呈現疫情對不同產業的影響程度,我們以疫情爆發前的2020年1月為基準點,分別比較第一波疫情( 2020年1月至2021年4月)與第二波疫情(2021年5月)各行業勞工僱用人數的變化。

  2. 2021年8月22日 · 中央大學台經中心執行長吳大任進一步指出,去年台灣受疫情衝擊其實不算太嚴重,6月就步入解封,下半年也湧現報復性消費潮;不過今年疫情影響程度更甚去年,又有變種病毒的威脅,對勞動市場衝擊更大,110年所得分配差距擴大的情況恐怕不會改善。

  3. 2023年1月17日 · 2020年疫情爆發初期,由於台灣採最嚴格的接觸者疫調、追蹤的清零手段,2020年一整年,台灣僅800多人確診,相較歐美都在一開始面臨嚴峻的疫情台灣猶如活在「平行時空」,儘管生活有諸多不便限制,但確實在防疫上獲得很好的成效,因此企業並沒有採取

    • 台灣受疫情影響程度如何?1
    • 台灣受疫情影響程度如何?2
    • 台灣受疫情影響程度如何?3
    • 台灣受疫情影響程度如何?4
    • 台灣受疫情影響程度如何?5
  4. 2021年8月22日 · 中央大學台經中心執行長吳大任進一步指出,去年台灣受疫情衝擊其實不算太嚴重,6月就步入解封,下半年也湧現報復性消費潮;不過今年疫情影響 ...

    • 背景說明
    • 各國經濟影響觀點
    • 產業影響分析
    • Iekview

    2019年12月中國大陸武漢市爆發一種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WHO在2月11日將之命名為COVID-19。因適逢元旦、春節期間大量人員流動,包括上海、廣東、北京等地,甚至其他國家地區開始出現大量確診通報病例。根據世界衞生組織網站6月22日最新統計,COVID-19疫情已影響到全球188個國家和地區;另根據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統計,全球確診人數突破900萬,近50萬人死亡,其中美國確診人數逾220萬人、巴西逾100萬人、俄羅斯、印度、英國等均超過30萬人確診。歐洲在政府封城與人流管制下,疫情有趨緩趨勢,但巴西、俄羅斯、印度確診人數在5-6月飆升,需注意是否是下一波疫情的重災區。3月12日世界衛生組織WHO宣布COVID-19疫情進入「全球大流行」(Pandemic)。 中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

    (一) 全球經濟影響觀點

    綜合當前外國主流機構看法(表3),2月份中國大陸內需市場的運輸、觀光、娛樂、零售消費等,將受到疫情擴散及中國大陸政府防疫管制措施而明顯下滑。隨著感染人數增加與城市擴散,封城與開工延期的防疫命令,將使衝擊從生產製造端、擴大到整體供應鏈體系,對全球經濟造成斷鏈影響。3月份美歐等國相繼封城與邊境管制,造成航空、觀光、零售業的大幅衰退,衝擊消費者信心與就業市場,也造成股票市場的大幅修正以及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陡降等。IMF 4月預測將全球經濟成長下修為-3.0%、同時東協5國、臺、美、韓、歐、日均為負成長;而在中國逐漸開放復工下,國際市調機構Capital Economics 6月微幅上修全球2020經濟成長率,全球經濟成長率上修為-5.5%(5月為-6.5%),主要因中國大陸上修為-1.0%(5月為-5.0%)、美國、英國、日本、韓國則維持不變。COVID-19疫情對全球生產及消費的衝擊效應非常明顯,且多數預測機構均警告復甦期會拉的很長。(圖3、圖4) 國內機構與公協會也持續發表疫情對臺灣整體經濟及產業的影響,疫情對臺灣經濟影響主要反映在民眾消費信心下滑,衝擊內需,以及部分生產斷鏈(國...

    (二) 終端需求變化

    依Gartner疫情前預測(2019/12),5G發展將有機會帶動伺服器與智慧手機換機潮,因此預測2020年5G相關產業/產品將有相當規模成長。其他如高階筆電(Ultramobile)、數位機上盒、手持遊戲機等均為正成長(圖5)。 然而,3月歐美疫情大爆發,人流管制、封閉邊界以及各種人員接觸限制,大幅降低電子終端產品需求,依Gartner 4月預測,2020年除伺服器仍有2.6%的成長外,其餘終端電子產品皆受疫情影響而下修5~15%不等,包含高階筆電與宅經濟(遊戲機)產品成長率皆為負值。 5月份歐美第一季的銷售資料紛紛出爐,疫情造成的封城、管制對終端消費端的影響浮現,Gartner 5月預測再次下修主要終端電子產品2020的銷售年增率,包括伺服器等所有產品均為負值,且多為衰退2位數以上。其中僅筆記型PC和平板電腦因受惠於宅經濟與遠端辦公、遠距教學等零接觸商機,銷售成長率微幅上修(但仍為負值)。

    (一) 整體產業

    從中國大陸製造業生產結構來看,中國製造業生產過程中所需要的中間原材料由境內供應比例約在60%至85%,其餘皆是從國外進口。以各別次產業來看,又以「其他運輸設備」和「資訊電子」兩個產業的境內供應比例最低、其次是「石油及煤製品業」。平均而言,中國每生產100美元「資訊電子」產品,需分別從台灣和韓國進口4.67美元和5.77美元,反映出中國生產資訊電子相關產品所需的關鍵零組件,仍高度仰賴從台灣和韓國進口。 因此,當中國大陸資訊電子業需求降低,除減少各國關鍵零組件的進口外,也會連帶減少包括加工設備、上游材料、下游組裝等供應鏈需求。透過產科國際所模擬分析,中國大陸資訊電子業每減少100億美元需求時,則供應鏈國家中以韓國受創最深,其次為臺灣、日本、美國等,產值分別減少16.3、12.7、7.4、6.5億美元。

    (二) 個別產業

    針對個別產業,產科國際所簡要列出各產業全球與臺灣的產業現況,以及6月份最新產業趨勢預測,如表4所示:

    此次COVID-19疫情發展,原先各界預期僅止於中國製造面影響,如今歐美疫情卻遠比期初想像嚴重,全球需求面更加不確定。中國供應斷鏈加上歐美需求缺單的雙重打擊,使得主要產業多悲觀看待2020年,工具機與石化等業別預估產值將較去年同期減少2成左右;然而,疫情後可能改變人們生活型態,包括日常社交、工作、購物、通訊與娛樂等,也將衍生新需求商機,產科國際所預估AI、5G、IoT等數位科技應用將在此波疫情影響下加速發展,相關的伺服器、基地台、網通設備、智慧手機商機也會在疫情高峰過後逐漸發酵,並帶動相關上游零組件發展。 美中貿易紛爭和肺炎疫情的接連發生,挑戰既有全球供應鏈生產布局,對當前全球經濟分工體系帶來改變。除了美中科技分流的走向,在後疫時代分散風險及各國發展在地經濟的思維之下,製造業走向全球布局已經...

  5. 其他人也問了

  6. 疫情對臺灣經濟與產業影響. 國內主要受影響產業. 整體展望. 疫情發展與國際經濟衝擊. 全球目前感染新冠肺炎案例數. 截至2020 年3 月13 日,全球感染新冠肺炎人數已超過12萬人,預期人數會持續上升。 除中國外,韓國、義大利、法國、西班牙、伊朗為重災區,而疫情已遍佈全球超過100個國家。 資料來源: Bloomberg, 2020/3/13. 國際經濟遭受重大衝擊.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 今年3 月將全球2020 年GDP 成長預測由2.9% 下修至2.4%,而中國的增長可能來到5% 以下,但2021 年有機會回升至6.4% 的成長。 根據Bloomberg 評估,疫情可能造成全球經濟2.7 兆美元損失。

  7. 2020年4月10日 · COVID-19疫情初期,指揮中心不斷強調,一般民眾只有看病、陪病、探病者需要戴口罩。 2月7日衛福部網站便發布訊息,在捷運、公車等大眾運輸工具不必戴口罩,台灣目前沒有社區感染情形,只要遵守口罩使用三時機:看病、陪病、探病的時候要戴,有呼吸道症狀者應戴口罩,有慢性病者外出建議戴口罩,就能有很好的保護網。 搭乘通氣量足夠的大眾運輸(如公車、捷運、高鐵),不用擔心不戴口罩會被感染。 不過到了4月4日,指揮中心宣布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應全面戴口罩,未戴者不聽勸最高可罰1萬5,000元。 指揮中心對此解釋,台灣已經有零星社區感染個案,出現不明感染源本土案例,更重要的是歐美疫情延燒,境外移入個案增加,需保持社交距離(人與人室內1.5公尺、室外1公尺)防堵疫情,因此才會一改先前呼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