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皮膚科 (dermatology)是 醫學 上治療 皮膚 疾病的專門分支。 全身的皮膚面積廣大,因此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 皮膚病學 是研究皮膚的結構、功能和疾病的學科,在廣義上,還包含對頭髮、指甲、趾甲疾病的治療。 中國歷史上有關皮膚病的記載,至少有3000年。 1801年,第一次真正意義的皮膚病學校在 巴黎 聖路易醫院開創。 皮膚病的書籍也出現在該時期。 皮膚科的英文名稱「Dermatology」來自於法語「dermologie」 (1764年)以及拉丁文「dermatologia」 (1777年)。 參見 [ 編輯] 美國皮膚病學會 (英語: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

  2. 中国历史上有关皮肤病的记载,至少有3000年。 1801年,第一次真正意义的皮肤病学校在 巴黎 圣路易医院开创。 皮肤病的书籍也出现在该时期。 皮肤科的英文名称“Dermatology”来自于法语“dermologie” (1764年)以及拉丁文“dermatologia” (1777年)。 參見 [ 编辑] 美國皮膚病學會 (英语: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 美國皮膚病學專科協會 (英语:American Board of Dermatology) (ABD) 美國皮膚骨病學專科協會 (英语:American Osteopathic Board of Dermatology) (AOBD)

  3. 痤 ㄘㄨㄛˊ 瘡 ( acne ),也稱 尋常性痤瘡 ( 拉丁語 : acne vulgaris )、 青春痘 ,俗稱 痘痘 ,是一種毛囊皮脂腺的慢性感染性疾病,在 毛囊 被 死皮細胞 和 來自皮膚的油脂 堵塞且感染時出現 [10] 。 臨床表現可為丘疹、膿疱、結節、囊腫及瘢痕 [1] [2] [11] 。 好發於青春期男女的臉部、胸部上部和背部含 皮脂腺 數量相對較多的部位 [12] [3] [4] 。 粉刺(comedo)是痤瘡的前身,當 痤瘡丙酸桿菌 ( Cutibacterium acnes ) [13] 引起粉刺的毛囊感染,則稱為痤瘡。 病因與病理生理學 [ 編輯] 80%的病例中認為 遺傳 因素是主要病因 [2] 。

  4. 湿疹 (英語: eczema )是一種持久和续发的皮疹,以发红、水肿、瘙痒和发干为表征,可伴有结痂、剥落、起泡、开裂、出血或渗血 [1] 。 這些症狀也是許多「具有明顯搔癢感的皮膚炎」的共同表現。 而在其中的細分名詞,包含 異位性皮膚炎 、 富貴手 、 神經性皮炎 (英语:Lichen simplex chronicus) 及錢幣狀濕疹、工作環境造成的 接觸性皮膚炎 、 汗疱疹 、 脂漏性皮膚炎 等診斷。 這些非由「明確外界感染源」( 細菌 、 黴菌 )所造成的發炎,起因在人體本身的 免疫系統 狀態、體質狀態、皮膚狀態、外在環境氣溫溼度等綜合因素所影響造成,對於這類型「非具有明確外界感染原因」所造成的皮膚炎,在醫學上多將其症狀表現通稱為「濕疹」 [7] 。

  5. 異位性皮膚炎是指因遺傳導致皮膚異常因而病變,會反覆發作且搔癢難當即異常敏感,癢也是異位性皮膚炎最主要的特徵,同時易伴隨其它過敏性體質,目前發病機制仍然未解。 初次發作多於嬰幼兒時期,總病患大約占總嬰幼兒3%~5%,約30%的病患於1歲~5歲時發病,約有20% 氣喘 病童會同時有此病症,更約有50%的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合併帶有氣喘、 過敏性鼻炎 的問題,此類病患通稱 異位性體質 ,症狀可持續數年到十數年不等。 但通常在病情獲得控制下,隨著年紀的增長有半數以上的病人慢慢好轉而痊癒。 判斷 [ 編輯] 臨床學上診斷判定異位性皮膚炎的條件,須符合下列條件三項或以上: 皮膚搔癢. 濕疹樣皮膚炎或苔癬化皮膚炎,同時病灶符合位置 [註 1] 持續慢性或反覆性皮膚炎長達六個月以上.

  6. 脂溢性皮炎 (seborrheic dermatitis) [1] 又称 脂漏性皮炎 ,是一种发生于 皮脂溢出部位 的慢性复发性 皮炎 ;常见黄红色斑片,伴有油腻性鳞屑和结痂及不同程度的 瘙痒 。 脂溢性皮炎主要影响的部位有:头、面、胸、背、会阴,尤其是鼻翼两侧、皮肤皱褶区,亦可全身泛发 [2] 。 发生于头面部者,古称“面游风”。 流行病学. 有两个好发年龄段,一个是2周龄到1周岁,一个是青春期到成年期。 症状明显的患者仅占1~3%,多在30~40岁发生。 男性多于女性 [3] 。 HIV感染者 的患病率更高,而且症状更重。 在HIV感染的早期,脂溢性皮炎的患病率估计在35%左右,而到了 艾滋病期 ,患病率则激增到85% [4] 。

  7. 真皮層 (英語: dermis )是位於 表皮 與 皮下組織 之間的一層 皮膚 ,其由兩層組成—— 乳頭層 與 網狀層 [1] 。 真皮的結構組成是 膠原蛋白 、 彈性纖維 以及 基質 [2] 。 汗腺 、 皮脂腺 、 頂泌腺 、 毛囊 都起源於真皮 [3] [4] [5] 。 參考文獻 [ 編輯] ^ James, William; Berger, Timothy; Elston, Dirk (2005). Andrews' Diseases of the Skin: Clinical Dermatology (10th ed.). Saunders. Pages 1, 11–12. ISBN 0-7216-2921-0.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