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其他人也問了

  2. 2021年7月8日 · 馬太效應是指強者愈強弱者愈若的現象資源過度集中在某人某個組織上背後的馬太效應代表的是一種難以僭越的社會心理學。 在職場中,不要害怕自己出發點不夠高,只要能看清現局,就能找到反敗為勝的動力。

    • 馬太效應在馬太福音裡的原文故事
    • 馬太效應是什麼意思?
    • 投資股票中的馬太效應舉例
    • 在運動競賽中的馬太效應例子
    • 如何打破馬太效應?
    • 理財管道介紹
    • 馬太效應介紹結語

    各位讀者有聽過「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這個詞嗎?其實這個心理學的名詞是來自於馬太福音之中的一個故事的,這個故事的原文是這樣: 有個人因故要前往國外,便按照才能劃分,給三個僕人分別是五千、兩千、一千的金錢,讓他們自行處理,隨後便前往國外了。 拿到五千的僕人則利用這錢來滾錢,去做貿易買賣,結果用了這五千元賺到了五千元。 拿到兩千的僕人則同樣利用這錢來滾錢,最後賺到了兩千元,唯有拿到一千的僕人,卻把錢埋入土裡,過了很久之後,那個人從外國回來,來問問他們都有了什麼結果。 拿五千的僕人說:「主人,我又賺了五千。」 主人說道:「你真是個善良又忠誠的僕人,我將把我眾多的事情都交給你管理,讓你一同享受同比主人般的快樂。」 拿兩千的僕人說:「主人,我又賺了兩千。」 主人又再次重複說道:「你...

    看完馬太福音的故事之後,讀者應該也對馬太效應有了初步的認識,在宗教上的解釋各有分歧,不過在心理學效應中,馬太效應的意思大抵可以解釋為:「強者越強,弱者越弱。」 指的是「成功者愈成功,失敗者愈失敗」,意指給予有的人更多,而沒有的人則更少,可以說是相當殘酷且現實了。 這讓成功或有權勢的人因其現有的優勢而更容易獲得更多的機會和資源,而缺乏優勢的人則因此陷入更深的困境,馬太效應正是探討這種社會中存在的不平等現象。 並且馬太效應更是用於金融、經濟、教育、個人成就甚至於是國家競爭上面,對此投資獵手將會在下方講述幾個例子,以便讀者能更加了解馬太效應的意思。

    在投資中,讀者必然很常見到馬太效應的舉例,比如說有錢的大戶與普通散戶都買著相同的一檔股票,有可能他們的眼光非常不錯,買到了一檔可以賺100%的飆股。 大戶投資了一億元在這檔股票上,而散戶也拿了畢生的積蓄一百萬來投資這檔股票,最後大戶賺到了一億元,而散戶只賺到了一百萬。 假如說這時候大戶和散戶又一起投資同一檔股票呢? 這時候大戶投資兩億元,而散戶投資兩百萬元,這時候這檔股票又是一檔飆股,漲了100%的漲幅。最後大戶的資產變為四億,而散戶的錢卻只變成四百萬而已。 可以從表格裡知道,本金不同,就有了巨大的差異,所以也很常聽到有人說:「如果資本小,專注在升職加薪上,因為你股票賺再多報酬率,你所能賺到的報酬也有限,因為本金小。」

    在「異數:超凡與平凡的界線在哪裡?」一書中,作者 Malcolm Gladwell 提到到了一個關於馬太效應的例子,書中描寫著加拿大的曲棍球運動。 其中說道,在同一個年齡層的運動員中,在 1、2、3 月出生的運動員比起在 10、11、12 月出生的運動員有著更大的優勢。 因為同一個年齡層的運動員會在一起練習,而那些在前面月份所出生的運動員身體更加健壯,也比更晚出生的運動員多了好幾個月可以練習。 而教練就會因為他們更優越的表現而重視他們,而月份晚出生的運動員則會更加被輕視,導致的結果就是月份在前的運動員有著更加優秀的表現,這無疑是馬太效應的經典案例。 如果想要更了解這些案例,可以購買「異數:超凡與平凡的界線在哪裡?」這本書,這可以讓你更為了解這些心理學效應對於整個社會將會造成什麼影響,如果想要...

    馬太效應在社會各處都有著展現,就連各個國家都有馬太效應的發展趨勢,比如說富有的國家將會更加富裕,而貧窮的國家會越加貧窮甚至破產。 不過馬太效應並非不能打破,比如說貧困家庭培養出有企圖心的小孩,而小孩通過知識讓他成功翻身,賺取財富或是成為被人景仰的人物。 我們無法阻止馬太效應,但我們可以通過努力奮鬥進一步改變我們的人生,比如說努力工作爭取升職、拓展副業開拓收入來源亦或是學會投資賺取財富都是我們可以翻身的途徑,我們是可以突破馬太效應的屏障的。 不是說我們可以從窮人直接成為世界首富,但是通過正確的方式,我們至少可以變為中產階級亦或是過上所謂的「財務自由」。

    想要讓自己財富累積更加快速,除了努力工作、加薪升職外,其實投資理財也相當重要,只要能妥善的投資理財,也有機會讓自己的資產增值哦。 但是投資有風險,也不是每個人都能忍受會賠錢,不過我們可以先從理財開始,比如說部分銀行為了招攬客戶,願意提供限時限額的高利活存利率,我們就可以善用這些銀行來多些加菜金哦。

    關於馬太效應就介紹到這邊,世界本來就不公平,我們能做的就是靠著我們的努力改變,讓自己過得更好、過得更加自在。 如果你覺得投資獵手的文章寫得不錯,也可以前往投資獵手 FB 粉專按讚支持我的創作,想要看到更多投資理財的文章也可以點擊延伸閱讀觀看哦。

  3. 馬太效應 (英語: Matthew effect ),指科學界的名聲累加的一種 回饋 現象,最早由美國社會學家 羅伯特·莫頓 於1968年提出 [1] [2] 。 其名稱來自於《 新約聖經 · 馬太福音 》 [3] 中第13章和 一對相似的經文 ( 按才幹受責任的比喻 )—— 《 馬太福音 》 第25章 第29節、《 路加福音 》 第19章 第11-26節: 類似的有 道德經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 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簡言之,就是「贏者全拿」效應。 馬太福音中的寓言 [ 編輯] 馬太效應 典出《 馬太福音 》 第13章 第12節和 一對相似的經文 ( 按才幹受責任的比喻 )—— 《 馬太福音 》 第25章 第29節、《 路加福音 》 第19章 第11-26節:

  4. 2022年11月10日 · 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 最早由美國社會學家羅伯特・莫頓(Robert King Merton)於1968年提出,談的是不同的人、群體,若已經在名聲、財富或社會地位上有所成就,就會產生一種吸引更多機會的優勢,更輕易獲得更多成功。 這也進一步成了資本主義社會下贏者通吃沒資源難以翻身的原因馬太效應應用在學術界中比起還未成名的博士生研究人員聲名顯赫的科學家可能得到更多的掌聲即便他在某個研究上的功勞並非最大。 最經典的案例,是1974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安東尼・休伊什(Antony Hewish)他因為發現宇宙中的脈動星獲獎。

  5. 2023年12月11日 · 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 ,是指好的愈好壞的愈壞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種現象。 即兩極分化現象。 來自於聖經《新約•馬太福音》中的一則寓言。 1968年,美國科學史研究者 羅伯特·莫頓 (Robert K. Merton)提出這個術語用以概括一種社會心理現象:“相對於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聲名顯赫的科學家通常得到更多的聲望即使他們的成就是相似的,同樣地,在同一個 項目 上,聲譽通常給予那些已經出名的研究者,例如,一個獎項幾乎總是授予最資深的研究者,即使所有工作都是一個研究生完成的。 此術語後為經濟學界所借用,反映貧者愈貧,富者愈富,贏家通吃的 經濟學 中收入分配不公的現象。 [ 編輯] 馬太福音中的寓言. 新約全書中馬太福音第25章的寓言:

  6. 马太效應 (英語: Matthew effect ),指科学界的名聲累加的一种 反饋 现象,最早由美國社会学家 罗伯特·莫顿 於1968年提出 [1] [2] 。 其名稱来自于《 新约圣经 · 马太福音 》 [3] 中第13章和 一对相似的经文 ( 按才干受责任的比喻 )—— 《 马太福音 》 第25章 第29节、《 路加福音 》 第19章 第11-26节: 類似的有 道德經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 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簡言之,就是「贏者全拿」效應。 马太福音中的寓言 [ 编辑] 馬太效应 典出《 马太福音 》 第13章 第12节和 一对相似的经文 ( 按才干受责任的比喻 )—— 《 马太福音 》 第25章 第29节、《 路加福音 》 第19章 第11-26节:

  7. 什麼是馬太效應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這個名詞最初源自新約聖經新約馬太福音一段寓言fable篇章至今則泛指職場社會上因資源分配resource allocation不均而造成強者恆強弱者恆弱的一種階級不平衡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