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184 . 因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他人之權利者負損害賠償責任。 故意以背於善良風俗之方法,加損害於他人者亦同。 違反保護他人之法律,致生損害於他人者,負賠償責任。 但能證明其行為無過失者,不在此限。 大法官解釋(舊制) 判例. 法條. 歡迎使用全國法規資料庫網站,本網站提供各界經由網際網路單一窗口簡單、方便、公開查詢法規資料及各機關法規網站,以達有效管理及公開法令資訊,建構法治社會之目標。

  2. 184 . 因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他人之權利者負損害賠償責任。 故意以背於善良風俗之方法,加損害於他人者亦同。 違反保護他人之法律,致生損害於他人者,負賠償責任。 但能證明其行為無過失者,不在此限。 中華民國憲法 (民國 36 年 01 月 01 日 ) EN. 第 24 條. 凡公務員違法侵害人民之自由或權利者,除依法律受懲戒外,應負刑事及民事責任。 被害人民就其所受損害,並得依法律向國家請求賠償。 民法 (民國 110 年 01 月 20 日 ) EN 本法規部分或全部條文尚未生效. 第 28 條. 法人對於其董事或其他有代表權之人因執行職務所加於他人之損害,與該行為人連帶負賠償之責任。 第 71 條. 法律行為,違反強制或禁止之規定者,無效。

  3. 2022年4月21日 · 民法184 包含三種型態的「侵權行為」: 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他人權利. 故意以背於善良風俗的方法加損害於他人. 違反保護他人的法律. 有什麼客觀要件? 須有 加害行為 :包括 積極作為 及 消極不作為. 行為須 不法 :除違背法規外, 善良風俗 亦包括在內(借助其他法規推定不法行為的構成,如:刑法、行政法...) 須 侵害他人權利 :此處 指可預見的權利,有限縮解釋(39年台上987) 人格權(隱私) 身分權. 財產權(物權、智慧財產權) 占有的事實狀態(侵害得占有的權利) 不包括債權、純粹經濟上的損失. 損害:須拿出 客觀證據. 有損始填,填不逾損. 回復至應有狀態. 區分為 財產上損害 與 非財產上損害. 損害與加害行為間須有 相當因果關係 ( 48年台上481 )

  4. 民法第184~198條 侵權行為. 第184條 因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他人之權利者,負損害賠償責任。. 故意以背於善良風俗之方法,加損害於他人者亦同。. 違反保護他人之法律,致生損害於他人者,負賠償責任。. 但能證明其行為無過失者,不在此限。. 第185條 數人 ...

  5. 民法第184條第1項前段:「因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他人之權利者負損害賠償責任。 成立要件: (1) 有故意或過失的行為 。 (2) 造成他人法定權利受侵害,此請求權不保護他人受侵害之「利益」 ,比如放火燒掉小華的店面,依此請求權,小華無法向縱火者主張店面無法營業所受的商機損失,只能就店面現有價值請求損害賠償。 (3) 行為須不法 ,若是合法行為不算侵權行為。 (4) 因果關係,通常採「相當因果關係說」 ,「相當因果關係」是指「無此行為,雖必不生此損害;有此行為,通常即足生此種損害,是為有因果關係。 無此行為,必不生此種損害;有此行為,通常亦不生此種損害,即無因果關係。 」(最高法院23年上字第107號、33年上字第769號、48年台上字第481號判例參照)。 (5) 造成他人損害.

  6. 184 . 因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他人之權利者負損害賠償責任。 故意以背於善良風俗之方法,加損害於他人者亦同。 違反保護他人之法律,致生損害於他人者,負賠償責任。 但能證明其行為無過失者,不在此限。 ::: 歡迎使用全國法規資料庫網站,本網站提供各界經由網際網路單一窗口簡單、方便、公開查詢法規資料及各機關法規網站,以達有效管理及公開法令資訊,建構法治社會之目標。

  7. 2018年11月14日 · 民法第184條第1項前段是侵權行為法最重要的規定,理解侵權行為法時,必須先認識。 是指行為人因故意或者過失,以行為不法侵害到被害人的權利,導致被害人受有損失,這時被害人可以請求損害賠償。

  8. 2018年10月24日 · 在上一篇 [1] 有提到,根據民法第184條的規定而知,一般侵權行為的類型可以分為以下三種: 因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他人權利(民法第184條第1項前段 [2] )。 故意以背於善良風俗的方法損害他人利益(民法第184條第1項後段 [3] )。

  9. 第 1 . 民事,法律所未規定者,依習慣;無習慣者,依法理。. 第 2 . 民事所適用之習慣,以不背於公共秩序或善良風俗者為限。. 第 3 . 依法律之規定,有使用文字之必要者,得不由本人自寫,但必須親自簽名. 。. 如有用印章代簽名者,其蓋章與簽名生 ...

  10. mojlaw.moj.gov.tw › LawContentReason法務部-立法理由

    民國 88 年 04 月 21 日. 原條文第二項究為舉證責任,抑為獨立之侵權行為類型?. 尚有爭議,為明確計,爰將. 其修正為獨立之侵權行為類型,凡違反保護他人之法律,致生損害於他人者,即應負. 賠償責任。. 惟為避免對行為人課以過重之責任,增訂但書規定,俾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