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張曉風 (1941年3月29日 — ), 筆名 曉風 、 桑科 、 可叵 ,籍貫 江蘇 銅山 ,生於 浙江 金華 ,成長於 臺灣 臺北市 、 屏東縣 。 畢業於 東吳大學 中文系,曾任教於東吳大學、 香港浸會學院 、 國立陽明大學 。 著作以散文著名,兼及小說、戲劇、雜文。 亦關心國文教育、環保。 曾當選 立法委員 ,後辭職,現為 親民黨 環保、文化高級顧問。 經歷 [ 編輯] 張曉風呼籲政府不要毀壞202兵工廠綠地. 出生於 浙江 金華 ,八歲隨父母遷台,畢業於台灣 東吳大學 中國文學系。 曾任教 東吳大學 、 香港浸會學院 、 國立陽明大學 。 她是 中山文藝獎 、 國家文藝獎 、 吳三連 文藝獎、中國時報文學獎、聯合報文學獎得主,十大傑出女青年。

  2. 2024年4月14日 · 八二華年的張曉風寫作時間超過一甲子除了豐富的生命歷練她一直保有對人事物的強烈好奇和關顧她吸收新知舊典之餘將深厚的學養轉化融會成人人可懂的大白話」。

  3. 2023年10月3日 · 行道樹是作者張曉風所著的一篇白話散文出自張曉風自選集》。 作者將目光投注到平凡而普通的物象──行道樹的身上賦予它以人的生命人的思想人的情感用平實而富有感情的語言道盡了作為奉獻者的行道樹真實而坦誠的心路歷程。 (圖片引自網路) 行道樹. 每天,每天,我都看見他們,他們是已經生了根的──在一片不適於生根的土地上。 有一天,一個炎熱而憂鬱的下午,我沿著人行道走著,在穿梭的人群中,聽自己寂寞的足音。 忽然,我又看到他們,忽然,我發現,在樹的世界裡,也有那樣完整的語言。 我安靜地站住,試著去了解他們所說的一則故事: 我們是一列樹,立在城市的飛塵裡。 許多朋友都說我們是不該站在這裏的,其實這一點,我們知道得比誰還都清楚。 我們的家在山上,在不見天日的原始森林裏。

  4. 2024年4月30日 · 2024-5-30. 二〇二四年六月號. 張曉風. 她被那句話傷得多麼深啊!. (張曉風). 年少的時候,大約十四歲吧,有一次,陪媽媽上街去買衣服。. 欲觀看全文,請 登記 成為 《明報月刊》訂戶;. 如閣下為本刊訂戶,請 登入 系統。. 相關文章 更多.

  5. 2024年3月11日 · 書中文體多變張曉風既能以書信體緩緩道出對歷史人物王安石的不以為然也能透過和 星雲法師 的一頓餐敘看見大師如何巧用沉默應對政客的蠻橫。 張曉風也深諳自嘲,她以林青霞香港豪宅起火後發現有「十八個阿嫂」為例,調侃自己就是家中不支薪的「十八個阿嫂」。 「春暉閣裡—訪蘇雪林教授」是書中完成年代最早的一篇,寫於1988年。...

  6. 其他人也問了

  7. 2024年3月11日 · 書中文體多變張曉風既能以書信體緩緩道出對歷史人物王安石的不以為然也能透過和 星雲法師 的一頓餐敘看見大師如何巧用沉默應對政客的蠻橫。 張曉風也深諳自嘲,她以林青霞 香港 豪宅起火後發現有十八個阿嫂為例調侃自己就是家中不支薪的十八個阿嫂」。 「春暉閣裡──訪蘇雪林教授」是書中完成年代最早的一篇,寫於1988年。 當時張曉風受聯合文學總編輯馬森之邀,前往成大採訪92歲的文學大師蘇雪林,讀完就明白張曉風為何把舊作放於新書。 她透過蘇雪林之口談文學家如何面對「老年沮喪症」,也犀利剖析胡適老勸別人寫回憶錄,自己卻寫完「四十自述」便封筆不再寫五十、六十自述。 隔了40年再看這篇才女的「生命的晚年」,相信作者和讀者都是點滴在心頭。

  8. 2023年7月14日 · 「小人物、大故事」「來坐! 」 - 張曉風教授 2023年6月12日. 小人物大故事. 1.13K subscribers. Subscribed. 5. 125 views 10 months ago. 故事要說出來,才能感動人,才能震撼人。 故事要說出來,才能啟發人,才能影響人。 歡迎你來聽故事,也歡迎你來說故事。 若要分享給無法連接Youtube的地區,可嘗試以下連結:...